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现代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一、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第二节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一、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历史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实施中的问题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一、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当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时,人们会思考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个德智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社会上的职业人?教育是人类一种有意识地依据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这就是教育的理想,也就是教育的目的。(一)现代教育目的的概念所谓“目的”,乃是人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设定。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在于有无目的性。(一)现代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人的要求。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所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它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三)现代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育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它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由于各类型学校的性质及各个教育层次中的需求和任务是不同的,学校教育要因校制宜。第三层次: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第四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和结果。通过上述多个层次的、逐层向下的结构,把总方向的教育方针、总体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学校,贯彻到课程、教材,贯彻到课堂,从而在具体措施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第二节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素质结构直接约束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社会发展的状况,又决定着人的素质构成的要求。因而,从教育目的的构成来看,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即教育对象应对社会发挥什么作用、承担什么职责的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所做出的规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概念: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目的性质和方向。体现(一)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教育目的的提出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目的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教育目的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制约,这从中外教育目的的演变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人们只有结成群体才能生存下来,故教育目的都是为了集体的生存,为了社会已有资源的保存。也就是为了使生产技术和社会习俗一代一代往下传,进一步说,他们的目的在于后代的生养延续。•进入古代社会由于阶级的产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体脑分工的出现,学校教育开始产生。此时的教育改变了它的全民性及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特征,教育目的也因教育形式的不同,凸显出阶级特性。对于有资格或有条件享受学校教育的人来说,他们受教育的目的便是成为未来统治集团中的一份子。对于绝大多数不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来说,社会教育(准确的说是社会教化)的目的在于使民众成为权力社会所认可的“顺民”或宗教信徒。例如在我国古代社会,对于受教育者的要求首先是成为权力社会所认可的道德规范的垂范者,孟子就把“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其次是掌握与统治才能有关的“六艺”或四书五经等。在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城邦中,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维护斯巴达贵族统治的强悍军人,这些军人在素质上不仅需要娴熟地掌握军事、体育方面的技能,而且还要了解斯巴达人的历史、政治、法律、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而另一个城邦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家。在西方中世纪宗教气息弥漫的时期,教育目的主要是要求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信徒。•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必须一方面培养管理现代国家及企业、事业的各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还必须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的工人,以适应工业生产的需要。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包括两方面,即不仅培养社会的统治者或所谓的“社会精英”,同时还要培养熟练的劳动者。此外,由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之后,对人的发展问题的关注也成为资本主义教育目的与古代社会的教育目的的重要不同之处,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在一些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如何发展个性也常常成为重要的内容。简而言之,社会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与教育的实践中得出的。(二)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一方面、教育目的总是针对一定对象而言的。离开教育对象,既不能构成,也无从实现教育目的。如果教育目的离开了人的自身发展,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也无从实现。如果教育目的的制定离开了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就失去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走向了社会本位论。另一方面、在进一步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体现得更直接、具体。由于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存在着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特点,教育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施教,才能尽快实现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其三,教育目的是人们对理想人才的设计,体现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而确定教育目的除了必须考虑上述客观依据之外,教育者关于教育理想、价值取向、人性学说以及理想人格等主张或理论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正因如此,处于同一历史社会时期,面对相同对象时,人们对于教育目的的确定、理解并非一致。教育目的理论中出现的诸如社会本位论、人体本位论、人格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是主观认识不同所致。但是,应当看到,制订教育目的时,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从其可行性角度来认识问题的,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还是社会,是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概念: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教育价值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本质价值)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产生的后果。(工具价值)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发展个性,还是以培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人为主,抑或主要是更顺利地将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与经验传递下去?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确定。其观点主要可以分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以及生活本位论。(1)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是一种历史最为久远的教育目的观。在人类社会产生教育之初和整个古代社会的教育发展中,教育目的主要便是以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近代社会的社会本位论者的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奥古斯特•孔德(Comte,Auguste)、涂尔干(EmileDurkheim)和德国的诺笃尔普等。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盛行的一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主张——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也可纳入这个流派。涂尔干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在我们身上表现的不是我们个人,而是我们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社群或不同的社群。宗教信仰、道德信仰与习俗、民族传统的总和就是社会我。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发展水平对人的发展的制约,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忽视教育在人的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忽视了个性发展的需要;它较多地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人才,并进而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因而较多地突现其保守性。此外,它也是一种机械决定论。(2)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等,现代新人文主义学者、人本主义学者在教育目的观上也多持这种观点。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别人要我的学生做军人,做教士,或者做律师,我没有什么意见……生活这就是我教他的技能。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应该怎么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个人本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个性觉醒的产物。在当时强调教育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要求和尊严等方面,具有进步的意义。但是它所说的个体却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而且它对所要张扬的个性的理解也只是以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才为标准的。从根本和普遍的意义上讲,其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