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考研教育学笔记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学概论与中国教育史笔记1教育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教育本质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广义上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是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如学校教育。2、教育学2010顾名思义是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七研究对象时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指导教学实践。3、狭义教育2012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情操、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非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等。4、学记2014反映了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内容非常丰富的一篇教育专著。大约出现于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5、教育价值指教育具有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关系的意义,其重要表现是是否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也是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和自己的教育需要、理想的对象化。6、教育功能2016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通常是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常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大方面。第二章:教育规律7、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8、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还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其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9、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在不同的社会区域、职业岗位见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实现人生抱负。10、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1、知识经济2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她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第三章:教育目的12、教育目的广义上是社会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造就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质量规格所作出的一种总的设想和规定。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13、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4、社会本位论15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等。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社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跟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结果的评价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优: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缺: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15、个人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卢梭、康德、洛克等。观点:教育目的制定依据是个人的本能与本性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优: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实现在教育和社会层面上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升人的价值与地位,是对人性的解放;缺:忽视了个体存在的社会制约性,甚至把社会置于与个体对立的地位。16、美育2016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7、苏格拉底法10、12、13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也称产婆术或问答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步骤组成。18、终身教育15最早由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郎提出。是指接受教育应当是人一生不断、反复的过程,教育应贯穿全人生。把工作与学习交替起来,把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把各种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联系起来,是教育贯穿人的一生。19、未来教育的五化、三性五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传输网络化、过程智能化;三性:开放性--异时空特征、非线性--个人化行为、交互性--参与者互动20、内发论与外铄轮内法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的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思想如孟子的性善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和格赛尔的成熟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额影响和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墨子。21、教育现代化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它要求教育应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培养目标的现代化、教育内容和结构的现代化、设备条件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管理体制的现代化等。22、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在连续的基础上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序曲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三层含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23、应然与实然的教育目的前者是国家对教育“应该”培养的人的一种总的规定,一种主观性预期;后者是现实运作中实际存在的教育目的,往往通过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教育行为表现出来。24、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体力和智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25、五育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教育者代表的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其他各育提供基础。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其体质的教育。3任务:1指导学生加强锻炼,提高其健康水平;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并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3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体育作风。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劳动技术教育: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统称,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26、榜样法11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2)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27、道德品质11心理学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道德品质是内在的心理倾向,由内而发支配个人的外显行为。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第四章: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28、教育制度根据国家性质和法律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系统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称。29、学制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联系。目前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30、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壬寅学制:原名《钦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癸卯学制:原名《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并全国实施的学校系统;壬子癸丑学制:民国第一个学制,辛亥革命的产物;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蔡元培《学校系统改革案》,中国近代以来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31、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以及学校行政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32、校长负责制4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33、学校产权包括学校各类财产所有权以及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权利,包括土地、仪器、设备等物质性产权,也包括社会声誉、办学传统等无形资产的产权以经济教师的教学劳动产权。34、第三部门:学校可被定义为第三部门与政府(第一部门,主要指政治领域)、市场(第二部门,经济、市场领域)相平衡的成千上万个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的统称。包括社会团体、民间非营利组织、宗教团体等。35、校本管理2015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的,而非上级或外部强加的。36、班级管理广义:学校班级管理,即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对全校班级的管理;狭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即班主任根据学校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37、课堂管理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管理内容包括课堂常规管理、环境管理、秩序管理、活动管理;类型包括专断型、民主型和放任型。38、课堂学习管理12心理学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第五章:教师与学生39、教师广义:泛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者;狭义:受过专门训练,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40、教师威信10、12心理学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教师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41、教育预见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应性、各种可能的教育干扰因素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42、向师性和背师性向师性:大部分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交到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关怀和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背师性:学生不接受教育的倾向,与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不完全协调一致。43、师生关系2017学生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构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作用和相互的态度。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第六章:班主任工作44、班级5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任务或原则,把年龄、文化程度相近或所学专业相同的学生结合在一起实施教育与管理的基层群体单位,也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自我教育的基层群体单位。45、班主任受学校校长委托,为学校班集体设置的专门负责改班教育和管理的教师。46、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第七章:课程47、课程2011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讲,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讲,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48、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49、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的教学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组成各门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学习顺序、学习时数和周期的课程。50、活动课程2015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动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为主来安排有关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一种课程类型。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