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教学反思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地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颉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服务。《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本阶段中所指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有利于认识负数的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是学生学习负数的已有经验。课始我让学生记录老师的话“今天的气温零下4度到零上7度”。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教师叙述的意义。有的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用数的方式进行记录。通过展示,学生对不同的记录方式进行融合与比较,在此过程中初步体会了负数的意义,同时对用数字符号表达信息的简捷性有了不同的体验。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增进对负数的了解初步认识负数以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的经验,举一些生活中可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学生对负数获得了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三、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初步认识负数后,我通过生活情境:以树为起点,一个向东走5米,一个向西走5米,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负数,右边大于左边;二是,两个负数,数值大的反而小。这样学生才会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一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从而提高知识的活力。四、借助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获得一些生活的常识和社会的知识教材中安排的许多习题有的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如我国的最低点、南极的温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会读数,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这一些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实现数学的综合化。本单元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要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圆柱与圆柱》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一、这一单元公式多,学生容易混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特别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多的学生总是漏×1/3)。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各种公式,并利用题组训练突破圆柱和圆锥的关系:1、等底等高,V柱=3V锥2、等底等积,3H柱=H锥3、等高等积,3S柱=S锥二、计算难度大,全是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策略:加强小数的计算训练,特别是多进行N×3.14的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三、审题不认真。在求体积的题目中,一些题目给出圆柱的半径、高单位不统一,学生往往就没注意到,经常出错。策略:要求学生解题是一定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遇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的10进制,要特别注意纠正。四、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关于圆柱面积的计算经常出错。策略:以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训练。如:1.给圆柱体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积)2.圆柱形罐头贴商标(求侧面积)3.厨师帽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下底面)4.铁桶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上底面)综合复习了圆柱和圆锥部分的知识以后,练习题也做了不少,可我发现许多同学仍然在某些题上频繁出错,或隔一段时间再做就会出错,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怎么办呢?经过思索,我终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于我的引导方法不对,如: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2)如果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一道题,我总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第二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十分不理想。后来,在一次教研交流中听了于老师说的一句话,我茅塞顿开,我的引导还是过于含糊了,因此,在下节课中,在讲评这道题中,我也随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情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容易接受,同时我告诉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情况,也要积极想办法,如画图、利和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而不能不加思考去拼凑算式。再如,课本59页第12题:欣欣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到底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现一个孩子在本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本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现,当底面积也相等时,圆锥的高肯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相反的情况:试想,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如果底面积也相等,而圆锥的高如果说画成圆柱的1/3,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画上以后,学生哈哈大笑,也轻松掌握了这一方法,以后,在这类题上就很少出错了。通过以上方法,我也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