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情境教学在化学课堂中开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新课标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即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那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试图在问题情境的形成途径、问题情境法的优点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作一些浅述。一、形成问题情境的途径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而言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学习碳酸盐性质时,引导学生观察溶洞中奇特的钟乳石和石笋,学生就能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里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2、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验设计形成问题情境。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往往带给学生的是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现象进行思考。实践证明,演示实验的素材十分丰富,极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设计问题的最佳情境。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学生不小心将双氧水溶液滴到红砖上,发现也能看见产生大量的气泡?对此学生提出:是否红砖也能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到催化作用?那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这些意外的发现,有着特别的印象,当他们完成实验后自然就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利用实验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得到启发,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台上台下焦点聚集在一起,认真观察、情绪高涨,参与实验,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能使学生问题意识得到表现,同样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3、利用学生错误设置问题情境在学习、实验或测验的错误中,有一类是凭经验“想当然”的结果,往往因依赖权威而不多思索。如果不创设问题情境,会让学生逐渐依赖权威,而失去创新能力。学生事后一旦发现肯定的结论与事实相悖时,“出乎意料”的惊讶感油然而生,他们迫切希望找到充足的理由去否定自我。例如,在新配制且较浓的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出现了红色,但一振荡红色迅速褪去,这又是为什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有工业NaOH生产的资料,发现了工业生产的NaOH中含有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而过氧化钠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变成有色物质褪色。从而再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这种现象?又如,学生在题目中遇到收集CO2的方法。因为学生对“CO2能溶于水”的根深地固,在答题时往往就只写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对排水法置之不理。可事实上,却能用排水法又快有好地收集满一瓶CO2,此时学生心中定是疑云重重。这时教师让学生用实验证实,老师再加以解释,让知识更完善。这样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暴露出知识的不完整,而通过查资料或再实验来完善知识结构。4、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的看法设置问题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自发或受教师启发能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讨。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引导他们从正、反两方面冷静地进行思考,从不同观点的冲突中领悟化学知识的内涵。例如,学生就如何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时候各持异议:①一方说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而稀硫酸不具有腐蚀性,所以可以用纸张来区别。另一方面则说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而稀硫酸沾到纸张上时间长了也能使纸张腐蚀;②一方说用无水硫酸铜来鉴别,加入无水硫酸铜一会儿能观察到无色硫酸铜变成蓝色的晶体是浓硫酸。而另一方说用蓝色的硫酸铜晶体也能鉴别出来,加入蓝色晶体逐渐变成白色粉未的是浓硫酸。学生看法各执一方,从中引出问题:这些学生鉴别的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方法中的描述现象是否完整?是否只有这些方法?二、问题情境式教学法的优势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反省认识能力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多采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化学实验中用问题情境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案的制定、仪器的选择组装、药品的选择、操作到结果的分析积极参与,主动动脑动手,独立观察、分析。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原有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新的知识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教法中学生真正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和自己遇到的问题能积极独立的思考,调整自己的思路,保证问题的顺利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反省认知的能力。2、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途径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自然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激活了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积极主动回忆是否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用先前的方法或技能来观察现象分析变化的原因,剖析问题的实质,并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所有的信息进行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识,将新的问题解决,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3、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情境教学下的实验设计不仅包括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归纳等知识,还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解决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原理,将所学的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原有认知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注意把握问题式教学的原则问题情境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把握适宜时机,如:(1)在枯燥无味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在似是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2)要在知识的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3)在重点、难点处创设问题情境。第二、把握适宜难度。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过难,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其思维启动不起来,会严重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新意。第三,把握适宜的跨度。化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即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而后面要学的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既能巩固了以前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有关知识作好铺垫。第四,把握适宜的坡度和角度。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差异,结合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创设不同坡度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接近目标。教师围绕一个问题,从多层次、多侧面创设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不要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第五,把握适宜速度和密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并让学生进一步说明、补充、修改,再后进行评价;教师还可以用停顿、拖长语音、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来引导、诱导学生思考。课堂中问题不宜太多,否则学生忙于应付,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分散注意力,从而变成教师独处课堂表演,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最终变相的“满堂问”。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剧烈碰撞,产生火花,就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有刺激性的问题情境,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在刺激性情境中尽情飞翔、尽情想象,让问题意识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从而让问题教学在化学课堂盛开出鲜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