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源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这节教学内容既是中学地理的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难度很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很大。因此,依据教学大纲,同时,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时,脚踏实地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将知识引入、挖掘、拓展和延伸,首先要考虑由简单到复杂、有益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生活到理论,由现象到本质的教学构思。学习内容上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尊重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设置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发展多种智能。因此,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情景展现,导入新课。㈡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三)课堂小结(知识回顾)。(四)接受挑战、再创新高。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我国的气候特征、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天气、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体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我上的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安排了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了学生阅读图标的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是难点。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气候因素的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温度带的划分是以积温为标准,积温值的大小与农作物的生长期长短一致,从而体现出作物不同的熟制。后将一些省区和地形区填到相应的位置去,意在让学生掌握温度带的分部。三、教学建议分析:(1)教法:为了很快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采用了情境展现,导入新课。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对比法、动手画图法、视频欣赏法、综合归纳等教法。整个教学设计利用直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能够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法:A.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以小组成员为主体,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相互促进。B.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C.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增加本课的教学容量和教学实效。D.积极创设情景,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新课标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设定了以下目标。A.知识目标:⑴.阅读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图,通过分析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⑵.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B.能力目标:⑴.掌握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⑵.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⑵.通过探究我国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能欣赏我国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五、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分析简单问题的能力,并且读图、用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分析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六、教学过程:㈠情景展现,导入新课:[情景展现一]:1、今天早晨同学们来上学的路上,气温怎么样?有什么感觉?(气温较低,感觉到冷)中午的时候有什么变化?(气温高了,暖和了)2、哈尔滨和海口每年冬天的景象是怎样的呢?(哈尔滨每年都是冰天雪地,海口每年都是鲜花盛开的景象。)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情景展现二]:中国地大物博,气候是复杂多样的,在同一时间,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是截然不同,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的一些景观图片:课件展示以下四幅图片:(1)热的可以在石头上烙大饼的图片(2)冷的可以呵气成冰的景象(3)干旱的百年享受不到滴雨之恩(沙漠景观)(4)湿润的几乎天天都下雨的图片(5)一月份黑龙江省冰天雪地的景象(6)一月份海南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象通过以上图片景观的对比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别,并初步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气候。教师讲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是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的,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和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㈡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展示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气温分布特点:(一)冬季气温分布:1、课件展示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2、引导学生先读图例,图例的颜色主要有冷暖两种色调,知道不同的色调代表不同的气温。[读图思考]:(1)、找到0℃等温线,看它大体经过哪些山脉和河流?(课件上动画演示秦岭—淮河一线)(2)、此线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气温如何?此线以北和以南的河流的在冬季会有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以北的气温越往北气温越低,以南的气温越往南气温越高,以北的河流在冬季有封冻想象,以南的河流在冬季没有结冰现象。)(3)、找到漠河镇、海口市两个地方,读出它们1月份的平均气温值?计算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动画演示两地相差约48℃)(4)、我国一月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地方,纬度怎样?和气温有关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5)、由此你能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吗?(冬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气寒冷)3、[探索无极限]:观察等温线的疏密情况,及其与纬线之间的联系。(1)引导学生观察0℃等温线以北的等温线的特点。(2)引导学生观察0℃等温线以南的等温线的特点。4、教师总结: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不同的是0℃等温线以南的等温线稍向东倾斜。(原因:东部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受海陆因素的影响)5、[讨论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到我国冬季的气温?(提示:从冬季风影响的角度谈一谈。)6、[归纳]:(一)、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先由学生自己说出,后教师小结归纳]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原因:a、纬度因素:南方纬度低,气温高,北方纬度高,气温低b、冬季风影响:寒冷的冬季风南下,北方影响比南方大,因此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最热的地方在海南。[过渡]: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那我国夏季的气温又是如何呢?引入夏季气温的学习。(二)夏季气温的分布1、展示七月份年平均气温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例上呈现的颜色(全是暖色调,说明夏季全国气温很高。)2、[读图思考]:(1)、漠河镇和海口市七月的平均气温各约是多少?两者相差多少度?(2)、找出七月气温值最低的地区?该地区与同纬度的地区气温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夏季,气温的最低值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3)、同一月相比,七月南北温差怎么样?为什么?(温差小)(4)、由此你能得出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吗?3、[你知道吗]:展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中国夏季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在哪里?(教师讲解并用课件展示夏季的最高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地方:吐鲁番、青藏高原)4、[归纳]:板书: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原因:⑴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⑵北方昼较南方长夏季,最热在吐鲁番盆地,最冷在青藏高原[过渡][看图回答问题]: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造就了南北热量差异,因而也对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以下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课件展示图片)葡萄、水稻、小麦、柑橘、苹果、(以上的植物生长的非常旺盛,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各自都找到了非常适宜它们生长的土壤和温度,农作物一年中≥10℃的积温又称活动积温,是把≥10℃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就叫积温。)我国的科学家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了我国的温度带。从而引入温度带的学习。(二)温度带1、课件展示我国的温度带的分布图。2、[读图并说出]:根据左下角图例,你了解到我国有哪些温度带吗?(请学生观察并说出中国有哪些温度带。)3、教师讲解我国的温度带: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合作讨论】(1)、请将下列各温度带的地形区对号入座到图上: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海南岛、云贵高原、东北平原。(2)、学生分析讨论后,学生说答案,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到图上的相应的位置上。4、【观察讨论:】请你结合一月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一月份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5、宁夏处在什么温度带?(师生共同小结:宁夏中北部属中温带,南部属暖温带)。6、多样的气候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1)展示多样的气候和动植物图片让学生来理解。(2)展示多样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三)课堂小结(知识回顾)1、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夏季表现尤为突出。2、播放视频材料“中国的气温特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实际效果要比单纯的小结会更好一些(。见视频材料)(四)接受挑战、再创新高【考考你】1、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夏季南北。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___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_________带和_________带的分界线.【实战演练】1、一月底,家住哈尔滨的小红想到海南去旅游,妈妈让她多带些厚衣服,请问妈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一月份,家住海南的王明想到北京参观访问,临行前爸爸也让带些厚衣服,请问爸爸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动手连一连】2、请讲下列各省区与对应的温度带连线。湖南省寒温带青海省中温带河北省高原气候区海南省暖温带黑龙江省北部亚热带内蒙古自治区热带2.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5—16页内容。七、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中国的气温(一)冬季的气候分布特点:1、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二)温度带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活动积温2、温度带: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3、多种多样的温度带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4、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八、教后记: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了:动脑思考、动嘴说、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等,做到了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读图教学和用图教学的运用,通过仔细分析一月和七月的图例的冷暖色调的对比,引导学生从感官理解上升到理论理解,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并且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和生活感受,进一步体验生活与知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