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知识点复习内容:专题一至专题五,共十六节建议:时间紧、任务重,现根据考纲将主干知识罗列如下,同学们务必自主展开紧张有序的识记,力争有上佳表现。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西部少数民族犬戎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②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上述三节整合如下:(一)、秦朝的统一;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内容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领有土地和人民诸侯义务:朝贡、军赋、力役诸侯代表:燕、鲁、宋、齐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作用积极:加强对地方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保证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的民族性。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依据。(宗法制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1.)原因: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政治: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民族:民族融合,民族间联系加强;人心: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力量对比:商鞅变法,秦国较早确立封建制度,国力较强;个人作用:秦王嬴政的杰出才能。2.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3.疆域: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2、原因: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思想来源:法家思想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发展过程: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5、具体表现:(1)中央权力机构:(皇权和相权的关系)①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皇帝助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特点:三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②汉:内外朝制度:③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2、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a、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了,有利于加强皇权;④宋:二府三司制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军事三司使----财政⑤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明成祖(即永乐帝)设内阁职权及特点: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或秘书机构;无实权,不能统率六部;【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⑥清:雍正帝设军机处时间.目的:清雍正年间,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基本职能: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连建议权也没有。)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意义: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2)地方行政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①秦朝:郡县制a.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中央垂直管理地方b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西汉:郡国并行制a原因:刘邦错误总结秦朝灭亡教训b结果:形成分裂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c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最终解决了地方分裂势力。③元朝:行省制a.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b.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觐见述职,省官互迁c.行省制度的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古代三大地方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朝代盛行于西周,结束于秦朝确立于秦朝,后世沿用,县制沿用至今确立于元朝,后世沿用至今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权力、地位可以世袭;郡、县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其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相同点都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4△探究:如何评价科举制?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最高权力者可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进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明清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6、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②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消极作用:①政治上,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②思想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思想文化进步;③经济上,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上风。7、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①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②人治高于法治③政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整合如下: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与侵华的阶段性资本主义14—18中原始积累抢劫掠夺18中—19中自由主义一工,商品输出19中—20初帝国主义二工,资本输出侵华史实1534—1999葡占澳门1624——1662荷侵台湾1840——1842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战1883——1885中法战争1894——1895甲午战争、1897——1900瓜分狂潮、1900——1901八国联军5二、三大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原因:⑴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⑵直接原因: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2、败因:①客观原因——英国力量强大且蓄谋已久②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1.背景:⑴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⑵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经过:第一阶段:1856年攻陷广州(傀儡政权)→→攻占天津(1858签定《天津条约》)第二阶段: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签定《北京条约》)★美俄趁火打劫,俄国抢占北方大片领土。近代前期列强四次侵华战争的实质: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影响:对西方: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对中国:破坏性、建设性①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②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黄海海战时间:1894、9经过:邓世昌壮烈牺牲;主力尚存,李鸿章避战自保,丧失黄海制海权结果: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北洋舰队主力尚存。但是,由于执行“避战保船”的政策,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反割台斗争1.起因: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概况: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并肩作战3.意义:台湾军民的抗日沉重打击了日军,此后,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体现了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中国变化双半社会:开始(鸦战)——加深(二鸦)——大大加深(甲午)——完全(辛丑)两大矛盾:民族、阶级。两大任务:反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反封。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6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3、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4、.侵华日军的罪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中国市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30万人被杀害,还有大量的中国妇女惨遭蹂躏。)、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形成过程: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④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⑤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意义:有效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充分动员了全国亿万军民,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6.正面战场主要战役:(1)凇沪会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太原会战(共产党领导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3)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4)武汉会战、(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5)枣宜会战(44年,张自忠壮烈牺牲)。7.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1)洛川会议: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2)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3)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共的威望,鼓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