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第八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二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新特征的电影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尤其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梦幻电影的传统和规矩,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美学革命。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朴实无华的纪实手法所表现出的意大利战后特定的生活内容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出现的又一次电影美学运动,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初创时期的意大利电影20世纪初,在格里菲斯时代,意大利电影就有了发展,那时的意大利已经成了一个电影大国,年产量仅次于美国。这是意大利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1,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创立了灿烂的古代文化;2,文艺复兴时期又产生了如达·芬奇、哥白尼等许多影响世界的文化巨匠。电影出现之后,还在初创时期,意大利便不惜花重金,拍摄了一些场面极其浩大的历史巨片,如:《卡比利亚》,这是一部描写古罗马历史故事的场面宏大的故事片。片长四个小时,采用人工照明和移动摄影。独创之处在于搭建了庞大的外景。而且是用石膏搭塑的立体景物,从而用立体景物替代当时电影惯用的“画片式布景”(据说,格里菲斯电影的大场面就是受到意大利电影的影响)。第一节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是二战后的意大利社会现实需要。大家都知道,意大利在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的统治下,曾以轴心国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时,意大利作为战败国,社会陷入了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出现危机。失业、贫穷、犯罪等社会问题随之而来。面对混乱无序,希望渺茫的生活,一部分原来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怀着对法西斯主义者的痛恨,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开始拍摄一批反映现实,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影片。第二,对过去影片的虚假情节的厌倦。那么过去的电影是什么样的呢?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统治时期的电影:国家对电影极为重视,主要是国家投资电影。1,电影设施方面,以财政拨款建设两个电影基地:一是电影城,由墨索里尼的弟弟管理,二是电影实验中心,即电影学校,培养电影创作人员。2,创作方面:A,宣传片。专为法西斯统治唱颂歌;B,“白色电话片”。多为庸俗喜剧片和艳情情节剧。这些影片多以豪华生活环境为背景,描写资产阶级生活,因为其中所表现的资产阶级家庭中都有白色电话,故称白色电话片;C,“书法派”电影。这类电影只讲技巧,远离现实。一些正直的电影工作者在法西斯统治时期不愿意拍摄庸俗的商业片和反动的宣传片,故而改编旧的文学作品。但在改编中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故称“书法派”电影。这些电影与广大民众格格不入。尤其是战后,人们面对贫困的生活,更是厌倦了这种电影谎言,普遍要求了解真相,更是渴望电影能够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第三,战争结束激发了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这有一个特殊现象,即二战的结束对于意大利人来说意义更大,它不仅意味着短时期的战争结束,还有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的终结。他们要批判法西斯主义,要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于是形成了新现实主义这样一个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需要说明一点,新现实主义电影形成一个运动,主要是它有一个宗旨,即要通过真实地再现意大利的社会生活,将二战之后的意大利从废墟瓦砾中重新凝聚起来。正因此,在新现实主义时期,意大利电影界出现了空前的团结,出身不同,观点各异的导演,如桑蒂斯、维斯康蒂这样的积极参加抵抗运动的共产党员,罗西里尼和德西卡这样思想偏右的的电影艺人,在新现实主义的主张下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相同的电影理念和艺术语言。尽管这个联盟很快消散了,但是他们共同建立了意大利电影的根基。第二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1,“新现实主义”一词的来源。“新现实主义”一词用于电影,首见于意大利影评人彼特朗吉里在《电影》杂志上评论维斯康蒂的影片《沉沦》的一篇文章之中。2,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电影中心)在看了《沉沦》后于1943年在当时的《电影》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现实主义宣言”的文章。文中对新现实主义电影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这四点纲领,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最早提出。但是,对新现实主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创作方法,当时还都没有明确说明。直到《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出现后,才从根本上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也才真正出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什么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按照邵牧君在一篇文章中说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战后人民大众普遍强烈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争取社会进步、要求批判地面对生活真实、在写真实理论指导下拍摄的电影”。新现实主义美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国的文艺创作,尤其是维尔加(《大地在波动》)的“真实小说“的影响;二是外国电影的影响,如维尔托夫、弗拉哈迪和格里尔逊的纪实电影,还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当然还有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一,内容上主张反映抵抗运动和战后的现实生活,表现普通人。维斯康蒂曾明确指出,“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个内容问题”。意大利电影史家阿里斯泰戈也说,“‘新现实主义’一词之前的‘新’字,与其说是指先前的作品而言的新作品,不如说是指已经成为意大利电影中心题材的人民大众在抵抗运动中的生活现实。”即内容的新大于作品的新。二,形式上主张用纪实手法,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直接拍摄发现的事件。主张影片要取材于生活本身,尤其是普通群众的生活,而且尽可能从生活中去发掘冲突和情节,借用真人真事,尽量缩短演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少作艺术加工。意大利著名电影编剧、新现实主义电影创始人之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理论家的西柴烈·柴伐梯尼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原则提出了几点意见:一,不要虚构,不要典型化,如实表现生活中的人和事;二,重细节,不重情节,要完整地再现现实,由观众自己去体会解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三,重视日常性,反对曲折离奇的故事,任何一个普通事件,只在善于挖掘,都是一个“金矿”;四,不要给观众提供出路的答案;五,走出摄影棚,到街头去拍摄;六、编导合一,不应该有专门负责写剧本的人;七、不要职业演员,不要由一个人来扮演另一个人;八、不要塑造“英雄人物”,每一个普通人都是英雄;九、使用自然语言,特别是方言。但是柴伐梯尼的概括也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承认。概括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原则可以归纳为:1,内容是反映反法西斯斗争或战后意大利社会普遍的贫困和失业问题;2,描写的人物是普通人;3,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4,普遍采用实地拍摄的方法;5,启用非职业演员等。从几部主要作品可以看出,基本上遵循了这个原则。第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发展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三个阶段:1,1942-1944年是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萌芽时期;2,1945-1950年是全盛期。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始,历时6年。3,1951-1956为衰落时期。以《屋顶》为结束。这样算下来,新现实主义共历时14年。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准备时期(1942—1945)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有:维斯康蒂的《沉沦》(1942)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勃拉塞蒂的《云中四部曲》等。这些影片的出现,标志着意大利电影开始走向变革。这些影片多在真实环境中拍摄,部分反映了现实生活。《沉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凯恩的小说《邮差总是按两次门铃》改编。当维斯康蒂得到独立拍片的机会时,第一个想法是改编维尔加的短篇小说《纠缠不休的情人》,但法西斯检查机关禁止他改编这部作品,这可能与真实主义大师维尔加当时作为意大利国内“文学抵抗运动”的精神领袖的地位有关。于是维斯康蒂接受了雷诺阿的建议,改编美国侦探小说家詹姆斯·坎恩的《邮差总按两次铃》。故事叙述一个流浪者被一家乡村饭馆的老板收容后,与老板娘私通,不久谋害了老板,自己也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影片的内容并无多深的社会意义,不过是一部常见的“恶有恶报”的心理情节剧。影片以低沉的笔调原原本本地展示了意大利的“破落景象”以及平民一贫如洗的生活,获得了影评界的赞扬。特点“在于作者以一种新的更有力的戏剧性去展现意大利景色”。《孩子们注视着我们》主要是从儿童的眼光去看父母不和的家庭和混乱的男女关系。《云中四部曲》通过一个意大利城市的普通居民一个早晨的生活见闻,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焦虑和失望。影片中真实的街景、插曲式的情节结构和朴实的技巧,是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形式特征的萌芽。此时,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教授的温别尔托·巴巴罗教授于1943年在《电影》杂志上发表的被萨杜尔称之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宣言”的文章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理论上做了相应的准备。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盛时期(1945—1950)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作者与作品: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游击队》(1946)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7);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1951)西柴烈·柴伐梯尼: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理论家、剧作家。罗西里尼罗伯特·罗西里尼(1906——1977)生平: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30年代中期开始涉足电影。二战期间,曾经拍过宣传意大利法西斯军队的影片《白色的船》。战争和意大利的现实使他改变了创作思想。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时就着手构思《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该片是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拍成的,描写意共在战争中抵抗法西斯斗争的故事,被看作是第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内容上,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抵抗组织和人民的斗争和生活;手法上,一反过去的做法,在事件发生地点拍摄,体现出强烈的真实性。片中枪杀抵抗组织成员,神父的场景反映了法西斯的残忍及没有人性。影片上映后的反映: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新现实主义在全世界确立了地位,罗西里尼也因此成为国际大导演。随后他又接着拍摄了表现意大利人民反抗法西斯的斗争的《游击队》(1946)和《德意志零年》(1948,该片写德国一个儿童看到父亲卧床不起,认为他对社会一无用处,便毒死了父亲,自己又因杀人而内心不安,随后自杀。影片主要写战争和法西斯主义对儿童的毒害,是他们变成畸形。),三部影片一起被看作是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影片的创作特点:1,表现抵抗运动,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反映社会问题2,将摄影机扛上街头,运用自然光,在街头拍摄实景,以达到纪录片的逼真的效果。3,启用非职业演员,片中除神父和女主人公两个人外,其余都由非职业演员扮演。罗西里尼在意大利当时的条件下把所有这些技巧和创作原则结合起来,有意无意间就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倾向,即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之后他又创作了《欧洲51年》(1951)和《意大利万岁》(1953)、《罗维雷将军》(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等。其中有一些在电影工作者范围内得到重视,在美学上获得好评的影片,但大部分作品在商业上并不成功。1977年6月3日,罗西里尼在罗马去世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卢奇诺·维斯康蒂(1906-1976)有“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美称。生于米兰,死于罗马。作品有:《沉沦》(1942)《大地在波动》(1947)《小美人》(1951)《我们是女人》(1953)《情欲》(1954)《金钱豹》(1963)《在威尼斯之死》(1971)《无罪者》(1976),维斯康蒂父亲是公爵,母亲是意大利大企业家的女儿,从小就受贵族教育的,他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不过生性独立的维斯康蒂,因反抗家庭生活的方式而曾离家出走过。青年时代的他热爱戏剧,因父亲的关系,他也顺理成章的进入剧坛。但后来因剧坛变得死气沉沉,而将兴趣转移到电影。1934年他第一次偶然与电影有了接触。后来,他随着雷诺阿来到罗马拍摄《托斯卡》时,这位年轻的贵族,因为与《电影》杂志社的一群年轻人相遇而走向成熟。1936年在法国给让·雷诺阿做助手,拍摄影片《乡村一角》,自此开始电影生涯。1940年雷诺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