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伏笔和悬念的区别(教材课文例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铺垫、伏笔和悬念的区别(教材课文例子)一、基本概念【铺垫】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张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其实也是利用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或为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如《孔乙己》一文的第一部分交代描写的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就是为下文主人公的出现及性格命运的揭示作了一个铺设衬垫。可想在那样没有同情心,没有友爱的社会环境下,不会营生的孔乙己只能在世人们的讥笑取乐声中消失蒸发,根本没有生存之地。导致世人如此麻木冷漠,不具有同情友爱之心,其根源就是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铺垫的种类】: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述一般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俩人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构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述、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1、情节铺垫在一篇小说中,作者会写很多的情节,以此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比如在《丑小鸭》这篇童话中,作者设计了丑小鸭在沼泽地受到野鸭们的嘲笑、讥讽,在老太婆家里受到猫和母鸡的捉弄,在老农家被追打狼狈不堪地逃跑等故事情节。这些情节一步步把丑小鸭推到可怜境地的同时,也水到渠成地为作者最后揭示文章的主旨作好了铺垫。可以说没有前面的这些故事情节,这个主旨就没有说服力。2、气氛铺垫这种铺垫在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运用得很明显。小弗郎士在走进学校的瞬间,就感受到了平日所没有的一种寂静,这种寂静和平日的喧闹差别是那么大,以至于小弗郎士走进教室的时候“脸多么红,心多么慌”!进入教室后,他所看到一切,又是那么反常,不管是老师的穿着,还是教室后几排板凳上坐着的那些镇上的人,都让周围的一切一下子陷入了一种“肃静”中,在这反常的肃静里,韩麦尔先生开始了最后一课。可见,在作者还没有展示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就在气氛上作足了铺垫,让像一片树叶一样天天飘浮在空中的小弗郎士瞬间掉入了一种无法把握和掌控的气氛中,让法国战败这一国家大事,一下子和小弗郎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他一下子从懵懂无知中醒悟过来,变得懂事、善良、善于感知,并把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形象很好地塑造了出来。3、环境铺垫鲁迅的《孔乙己》,作者先是介绍了二十多年前咸丰酒店的布局,这就是社会环境的交代。因为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孔乙己宁肯穷死,也不愿意脱下那象征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穷到活不下去走上偷窃的道路,还百般为读书人的偷窃作冠冕堂皇的狡辩。【悬念】所谓“悬念”,就是通过对情节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设置悬念就是安排一些情节,目的是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造成一种情节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起伏变化的效果。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照应)。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用标题设悬,《背影》用开头倒叙设悬,还有《祝福》《清兵卫葫芦》等。散文《背影》一文的开头一段叙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的“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既开篇扣题又设置悬念-为什么最不能忘记,这个背影有什么非同寻常的意义呢?于是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去探寻这一背影的意义。还有《核舟记》一课开篇一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人到底奇巧在什么地方,有些什么高超的雕刻技巧手法呢?这些念想一下就会涌上读者心头,还是抓紧读完下文吧!类似的还有《口技》一文的开篇:“京中有善口技者”等句例。当然悬念的设置并不是一概放于文首,那些险象环生,池水兴波的好文章就得力于文中悬念的设置。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伏笔】伏笔是指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它为了前后照应,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射出子弹的伏笔;而最后猎枪射出子弹,是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的照应。伏笔之后一般有照应,所谓前有伏笔,后需照应,上挂下联,结构谨严是也。下面以各家名篇为例谈谈常见的几种伏笔类型。细节描写暗藏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第二、三自然段写到,“闪”到李小二店中的两人,大把给钱,大碗要酒喝。“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只听差拨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小说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人物语言描写暗藏伏笔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最出乎读者意料的莫过于结尾佛来思节夫人道出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了。惊叹之余稍加回味就不难发现,在此之前作者借助人物语言做了两次暗示。第一次是佛来思节夫人对玛蒂尔德提出借项链要求时的回答“当然可以”。“可以”而且“当然”,项链自然不是贵重物了。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去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等于告诉读者,青缎盒子里盛的是一挂另外配的假项链。两次暗示,含而微露,蓄而后发,是情节高潮不可或缺的伏笔。环境描写暗藏伏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林冲含冤受辱,被发配沧州,高俅等还想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为了实施“火烧”的阴谋,林冲由天王堂被调往草料场。随着情节的展开,作者一路点染,从“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到“那雪正下得紧”再到“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真实地传达出了特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精神意境,唤起了读者对风雪寒冷之中,社会逼迫之下的主人公的深切同情。而尤其令人赞赏的是文中的风雪描写如草蛇地线织入情节之中,成了人物行动的契机。正是由于风狂雪大,林冲才有向火取暖后的打酒之行;正是由于雪越下越大,屋塌火灭,林冲才能死里逃生,并于山神庙得悉陆谦等的阴谋,直至手刃仇敌,逼上梁山,完成了由隐忍苟活到造反求生的性格转变。人物交代暗藏伏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开篇交代李甲与杜十娘是在“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内”相遇的。在介绍李甲与杜十娘时,十分自然地顺便提及柳遇春。看似闲散之笔,实际上却颇具匠心。只有在这里“先露一个消息”,到后面情节发展上需要柳遇春这个人物时才不会显得突然,使故事发展得合情合理。小说后文写到李甲为赎杜十娘四处筹金却“并无铢两”时,正是柳遇春在关键时刻援助他们渡过了难关。这便是对前文伏笔的照应。因有伏笔,而使照应显得顺理成章、符合逻辑。动作描写暗藏伏笔《项链》中玛蒂尔德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她在舞会上“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地翩翩起舞,以及后来丈夫给她披衣服,“她急忙闪开”并“飞快地奔下了楼梯”,“浑身哆嗦”着在河边找马车,在这种陶醉、慌乱之中,为她弄丢项链埋下了伏笔。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的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是从从容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