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师通过一部纪录片向我们走近的时候,《中国》却离我们越来越远。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与他32年“中国情结”“我只关心人”•“我只关心人”,始终只关心人的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对中国来说别有意味。•走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故事片创作的辉煌时期,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这个特殊的年代来到了中国。对当时的中国和他来说,这都是一次神秘之旅。正是这个西方人用自己的摄影机观察并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风貌。•然而,影片本身并非纪录的全部。当时中国对这部影片的批判一如雪花纷飞,和影片一起构成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那是怎样的一部电影?那是怎样的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呢?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电影大师这一生——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简介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也是公认在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1912年9月29日安东尼奥尼出生于意大利北方历史名城费拉拉的一个中产阶层家庭。•大学学的是经济学,20岁之前倾心建筑模型、造型美术,后来迷上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提倡内心电影。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1939年到罗马,进入电影学院研习导演技巧。•1939-1940年担任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的编辑。在罗马实验电影中心短时间学习之后,开始撰写剧本。•中产家庭•浪漫情怀与艺术追求•上世纪4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先驱。•1940年安东尼奥尼开始拍摄各种短片和纪录短片。《波河上的人们》、《城市清洁工》•进入20世纪50年代,开始早期故事片的创作,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运动告一段落。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对隐喻手法的偏好逐渐清晰。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电影”。•1950年找到后台老板,开拍剧情长片处女作《爱情故事》,偏离流行的新现实主义,关注于人际关系,视觉上也发展出“反电影”倾向,即一种“内心电影”。•1956年《女朋友》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1959年《奇遇》获得1960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真正使他享誉世界影坛的是《奇遇》。•《女朋友》与《夜》和《蚀》被称为情感三部曲,刻画现代人因缺乏有效沟通而苦闷、孤独,转而寻求爱情以寄托心灵的心路历程。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新写实主义又叫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其特点在于关怀人类对抗非人社会力的奋斗,以非职业演员在外景拍摄,从头至尾都以尖锐的写实主义来表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1954年《波河上的人们》1972年《中国》•1948年•《城市清洁工》1950年《爱情故事》•1959年《奇遇》•注重景的视觉效果,强调景、建筑、环境和角色之间的情绪关系——安风格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创作进入鼎盛时期。最有争议,被称为“沉闷电影家”•1964年《红色沙漠》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世纪60年代后期,风格发生变化。由探索小人物的内心世界转向讨论真实的合理性和历史性,形式上的隐喻更加极端。•1965年《放大》•1972年他应中国政府邀请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中国》•1982年《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赢得戛纳国际电影节35周年大奖。•1985年中风后,很少拍片。•1995年,《云上的日子》问世,影片仍然呈现出他当年的风采,显示出一代大师的风范。•1995年他获得好莱坞终身成就奖。•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是2004年与索德伯格合拍的《爱神》。•2007年7月31日辞世。•1964年•《红色沙漠》大量红、灰、黄,纯色彩表意的方式,使无情节的纯视觉叙事更加成熟•1965年《放大》1972年《中国》•1995年•《云上的日子》•“我只是个懂影像的人,只有拍摄时,我才挖掘出现实,把事物的外貌拍下来并放大,我尝试挖掘其背后的东西,除了这事,我一生中再没有其他成就。”———安东尼奥尼•他的整个电影构成了电影史的重要篇章,他的作品以敏锐观察现代人的状况而显杰出;以窥探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症候而显深刻和凄绝;以对女性主题的连续性思考而显内在的抒情性。•安东尼奥尼一生收获了包括金狮奖、金棕榈奖等各种影坛荣誉超过150个,他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和中国的电影风格。•美国影评人理查德・菲利普斯认为,“这位大导演不断地试验表现形式,对他描写的中产阶级病歪歪的状态,却从不向更深层次探究,不去追问背后的社会现实。”安东尼奥尼电影风格特点•善于把捉个人的体验,记录个人的麻烦和困扰,从而透露出某个社会群体的精神面貌。•简化甚至舍弃叙事和戏剧冲突,展现复杂而神秘的氛围,将沉思和意象置于故事和人物之上,用浮动又没有出路的思绪、只有谜面没有谜底的谜语,给人不安定的感觉。•作品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理性思索以及敏锐的审美眼光,通过对个体生存的关注探求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影片对话极少,长时间地固定拍摄和缓慢移动镜头,其导演理念对世界电影艺术影响极大。安东尼奥尼影片主要艺术特色:•1.在电影剧本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哲学观念。•2.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很少依靠特写镜头或其他“电影”技巧。•3.通常是缓慢的速度使观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长的银幕时间内逐渐展现出来。•4.运用简短的、近乎电报式的对白,并常常被长时间的沉默所打断。•5.高度抑制的表演;安东尼奥尼倾向于限制他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使他们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突和态度。•6.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安东尼奥尼倾向于依赖场面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中国》往事•在他的电影生涯中,《中国》代表了什么?•安东尼奥尼1975年曾这样说:“我出发去了中国,中国让我心情开朗,随后又马上带给我苦涩。我想到,一部纪录片有它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将迫使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寻找一种新的方向,它是我克服当时的困难处境的理想良药。《中国》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2004年11月的北京曾经举办了一次安东尼奥尼作品的回顾展映,在这次活动中,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首次在中国大陆放映。这部曾经备受诟病的纪录片记录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它诞生于1972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文革后期极度的封闭状态。•22天的旅程,3万米长的胶片,外加外国旅行者的一双眼睛——安东尼奥尼扛着他的摄影机,捕捉着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人群。一个行者受邀赴华拍片•1970年,中国与意大利建交。在随后的1971年5月,一个由当时意大利外贸部长率领的代表团访华,当年7月20日,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向中国政府提交申请,表示希望在中国拍摄一部纪录片,并委托安东尼奥尼担任导演。•1972年,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政府的邀请下到了中国,他自称是“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行者”,想要拍一部不带任何教育意义的纪录片。他的摄影机犹如他的眼睛一样真实地记录下中国。•一位外国人在当时的中国拍摄纪录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安东尼奥尼虽然是政府请来的客人,但是和那个时代所有到中国的外国人一样,他的行动仍然受着极大的限制:关于他可以经过和不可以经过的路线。他们一行人曾经在房间里和中国官员讨论了整整三天,最终他唯一可以选择的方案是“妥协”,放弃原先从意大利带来的长达近半年的计划,改为在短短22天之内匆匆赶拍。“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行者”•“这一经验绝对是正面的。那五个星期只允许我快快地看上一眼,作为旅行者,我看到了用旅行者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我试图把电影观众也带上,可以说是牵着他的手,让他伴随我一起做这个旅行。“———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自称是“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行者”,想要拍一部不带任何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在来北京前几个月,安东尼奥尼在寄往北京的“意向书”中曾写道:“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我意识到我的纪录片将仅仅是一种眼光,一个身体上和文化上都来自遥远国度的人的眼光。”本来对中国的美景有着美好向往的他想把这部纪录片拍成风景纪录和大场面纪实,但是看到当时真实的中国之后,他决定把摄像机对准每个中国真实的民众。安排好了给他拍•这部拍摄于中国文革时期的纪录片《中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拍摄于北京,是导演对北京一些场景的捕捉,有著名的天安门广场、长城、故宫、王府井,有中国政府安排的参加小学可见课间活动、医院的针灸剖腹产手术、棉纺厂的工人家庭生活、生产合作社的状况等。•第二部分导演被安排去河南林县参观红旗渠、集体农庄,古城苏州和南京,但他却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随意观察的中国人的面孔上。•第三部分是导演对上海的短暂观察,拍摄的是上海的码头和工厂。从街景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从新建的居民楼到殖民地时期的滚地龙,从茶馆到大工厂,从外滩到黄浦江上的船户,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民众的生活。•影片在长达20分钟的中国特色的杂技表演中结束。•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天安门,镜头里出现的是衣着单一朴实的青年女子,一位神清气闲的长者在打太极拳,人们在王府井路旁歇息,长城上是写生的学生,天坛上游人如织,北京的日常生活恬淡而悠闲。•在上海,拥挤的马路上人们被电影的摄影机所吸引,表情好奇而惶恐,这组著名的长镜头记录了马路上的行人、茶馆里的饮茶、饭馆的吃相。•安东尼奥尼的摄影机随扬子江水,缓缓流动着,静静捕捉着河岸及船家人的生活。•中国观众一眼便可以看出什么是安排给外国人看的内容: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的女工们甚至在下班之后还不愿离去,她们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当然,摄影机这个东西有它神奇的一面,镜头有自己的逻辑和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于是影片中不时出现这样的“裂缝”:一些未经安排的东西,它们自己从某个角度不经意地冒了出来。在河南林县的某天,安东尼奥尼他们发现一群人行动举止异常,于是他们举起机器跟了过去,结果来到一个自发的集贸市场,人们带着自产的粮食、家禽和自制的食品,在那里做起了买卖,这在当时几乎是违法的。这个小小的市场有点紊乱,货物参差不齐,人们脸上流露着明显的不安,这些与另一组镜头中(当然是安排好的)北京某大商场的琳琅满目、肉类和各种时鲜蔬菜堆成小山的盛况,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安排好了给他拍•上海城隍庙茶馆河南林县农村茶、茶楼、老人——象征传统的元素宣传画、样板戏音乐——充满时代感的元素纯试听的叙事表现了神秘而不失快乐的气氛•用带有关系意味的长镜头建立起针刺麻醉这门传统医术与医院环境与被麻醉者三者的关系。•把这门古老的医术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在观察中国传统针刺麻醉的段落中,安东尼奥尼不惜笔墨,详尽纪录了整个治疗过程,他特地用了几个他喜欢的带关系的长镜头把针刺麻醉这门传统的医术与医院环境的关系;与接受麻醉的人的关系微妙地建立起来。这显然已不仅仅是对一项神秘的东方医术的展示,而把这项古老的医术与现代中国人生活联系了起来。•解说词惜墨如金,背景音乐是铿锵激昂的样板戏,提示着很强的时代感,安东尼奥尼的影像本身在深刻地传达人和时代的关系,传达那种蕴藏在平静表面下的神秘和力量。•在苏州的一家叫做复兴回民面店,据称这是整个城市最好的一家饭店,安东尼奥尼的镜头里是:吃面,抹嘴、抽烟、老人喂孩子,在解说里,他平静地说:“他们的生活条件与我们的相差如此之远,使我们感到惊奇。”惊奇之余,安东尼奥尼试图为他在中国所看到的一切找到一种富有意义的关系。比如,传统和现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