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后发优势实现渠道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技术后发优势实现渠道分析姓名:刘振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指导教师:张亚斌20080301技术后发优势实现渠道分析作者:刘振华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相似文献(4条)1.学位论文周领模仿与创新中研发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技术进步2008通过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出目前中国技术进步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但却忽视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从而造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过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低。近年来,虽然中国R&D经费数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研发投入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研发投入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欠缺。通过对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具体国情,文章提出中国应该采取的合理的技术进步模式,即“自主创新”和“利用技术后发优势”(技术引进、模仿)两条渠道的有机结合。因此研发资源在模仿和创新中应该进行合理的分配,文章在基于以R&D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假定技术后发国通过自主创新与模仿国外技术来实现技术进步,在研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数理模型来分析技术后发国有限研发资源在模仿与创新中的最优分配,这包括在单个研发部门中的最优人均物质资本的分配以及模仿与创新之间总量研发资本的最优分配,并得出最优的技术进步率。分析表明,技术差距、模仿与创新的相对效率决定了研发资源的最优分配,并且最优技术进步率取决于技术差距、高质人力资本存量、研发部门人均物质资本以及本国的知识吸收能力,并且都是呈正相关的。在数理模型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十省市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最后,在所做的相关研究下提出技术后发国技术进步的相关政策和建议。2.学位论文苏静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效应影响因素分析2008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是当代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各国技术进步,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研究在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对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整个体系的全面分析,分析影响技术转移的内因,包括作为技术转让方的跨国公司和技术受让方的东道国本土企业,以及技术本身这三个对技术转移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另外本文认为技术转移的层次,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之间的合作方式以及国际国内相关的政策环境等对技术转移的效应也产生深刻影响。在文章后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三资企业技术引进活动和内资企业技术成长两方面进行了相关性实证检验并且以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对中国技术转移的案例分析来研究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现象和效应,并由此分析出发,试给出完善中国现行技术后发优势战略的建议:政府应该在以企业为主的创新机制中充分发挥引导和激励的作用,进一步调整招商引资政策,提高外资质量;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则应更理智得处理好引资引技术与自主技术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应利用当前技术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各种渠道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体系,进行技术学习;另一方面则应全面加强创新意识,提高技术创新层次,逐渐转变到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提升策略上。3.学位论文李磊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2006在当代经济学的研究中,技术已经成为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更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引进是加速本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追赶理论则说明,发展中国家可在发展自身技术能力的同时,引进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推动本国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中国是实行技术引进政策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和FDI一直是技术引进的两个主要渠道。从技术转移的模式看,国际贸易是技术的外部化转移模式,FDI则是内部化转移模式。从技术转移的形态看,引进的技术通常分为显性技术和隐性技术。隐性技术包括隐含在商品中的技术和与人脑结合的技术,前者与显性技术在本文中称作有形技术,后者则称为无形技术。有形技术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和FDI两个渠道扩散,而无形技术的扩散则基本上是与FDI相结合。那么,通过不同渠道引进的不同形态的技术对引进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有多大?引进的技术是否产生了溢出效应?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之间是否建立了积极有效的关联机制?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避免技术引进的盲目性,制定出切实有效、有针对性的技术引进政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和刺激企业的自主创新,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和发展。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把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于直接效应的研究,首先建立一个体现引进技术外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对技术引进方的主要经济活动和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另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FDI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之外,它们更渴望本地企业能够从FDI参与本国经济活动中得到收益,即获得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这是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所以本文进而研究FDI企业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并区分了FDI通过不同渠道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当然,技术引进本身并不是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最终目的,通过技术引进提高技术水平、进而进行自主创新,这才真正利用了技术后发优势、实现了技术上的赶超。因此,本文还从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联系出发,实证分析了技术引进与R&D的关联机制。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理论分析、理论模型作为基本研究框架,从企业和行业层面对我国近年来技术引进的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利用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抽样数据和我国工业行业的中观数据,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研究,得到下面的主要结论:(一)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有形技术引进对劳动生产率是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从所有制类型角度看,这一促进作用始终存在;但从技术水平角度看,技术引进的直接效应仅在高技术水平企业中显著。内资企业中,有形技术与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相结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在三资企业中没有发现类似的互补关系。三资企业的无形技术是其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技术引进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来看,外资企业内部转移的无形技术是提升其TFP水平的关键因素,但引进的有形技术没有表现出对TFP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有形技术仍然是通过与科技人力资源相结合提高了TFP水平。非国有内资企业的有形技术引进对TFP没有促进作用,港澳台资企业的技术引进(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也都没有对TFP产生显著的正面效益。此外,企业引进的技术还推动了新产品的出口,但是没有明显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二)基于中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内外资企业间的竞争对三资企业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促进了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实证结果并未显示这种竞争也促使内资企业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外,内资企业通过对三资企业先进技术的学习模仿的确提高了自身的TFP水平,不过,内资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欠缺却明显削弱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三)来自企业层面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技术水平角度,还是从所有制类型角度,实证结果都显示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明显更倾向于引进技术,反之,企业的技术引进行为对其R&D投入水平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引进与研发活动之间在资金投入上有良性互动关系。不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外资企业和非国有其他内资企业中,两者的结合提高了企业的TFP水平,不过促进作用不是很大;国有企业现盈利,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第六章建议对上海公交场站运营在规划、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给予支持。文章主要在三方面具有创新点:其一,用较成熟的公共物品理论分析公交场站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其二,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航空港管理模式与站运分离理论联系在一起,提出推广该模式的前提;其三,借鉴国内外城市在公交场站运营中的具体做法,用案例论证在经营性公交场站领域吸引民间资本的可行性。4.学位论文易先忠自主创新、技术模仿与中国技术赶超2008《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力争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对国外技术的模仿和自主创新是实现这一赶超目标两个基本途径,那么,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大国应当如何选择适宜技术进步模式,并促进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技术进步模式有所差异,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应如何根据区域技术进步模式的差异性实现大国技术进步模式的耦合,以促进国家整体技术赶超?以这些现实问题为导向,本论文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通过构建拓展的南北技术扩散模型和国际经验论证了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模式有利于后发国家的技术赶超。通过对后发优势悖论探讨,我们发现即使在技术后发优势能发挥的前提下,后发国家仍需加强自主创新、并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模式才能破解后发优势悖论和实现技术赶超。(2)探讨后发国家技术赶超过程中技术进步模式的决定与转型,以及研发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的关系。首先构建了拓展的内生的增长模型,分析了技术差距对技术进步模式的影响;然后在分析一致的理论模型框架中逐步纳入异质型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探讨后发国技术赶超过程中技术进步模式决定和转型的影响因素;并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在技术后发优势能发挥的前提下,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构成决定了主导技术进步模式,主导技术进步模式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创新型人力资本构成比例的提高,逐步从模仿到自主创新转型;而当后发国模仿能力很弱时,在经济进入以技术模仿为主导技术进步模式前,有一个以自主研发提高模仿能力的阶段;提高自主研发效率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的丰裕度可加速技术进步模式转型,但加速技术进步模式转型的政策不一定有利于技术赶超;根据技术差距权衡生产性投资与研发投资才能实现经济的最优增长,鼓励研发投入的“有限赶超战略”有利于技术赶超。基于中国的实证表明:我国现阶段技术进步以模仿为主,自主创新效应不明显;但在技术水平较高区域,自主创新和研发投资能显著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区域,生产性投资和对国外技术进步的模仿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3)探讨为实现区域差异性技术进步模式的耦合、我国科技政策与科技战略的选择。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在两种技术进步模式间权衡的适度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选择,以及为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知识产权保护与R&D补贴的组合政策;通过对科技政策的比较实证分析,认为科技政策应当以刺激研发需求为主转向以改善研发资源供给为主;并根据区域技术进步模式的差异性提出我国区域技术、经济“分层赶超”战略构想,为耦合分层赶超战略,提出以“圈层经济带动技术的“圈层进步”。从而破解我国科技政策和科技战略选择的困境,实现技术赶超。这一研究的意义集中体现在:澄清了后发国家在技术赶超过程中模仿与创新、研发投资与生产性投资之间的关系;为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与转型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持;为促进大国整体技术赶超,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指导建议。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37cf86c6-64b0-46ab-9d98-9dec01471037下载时间:2010年9月9日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