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第三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主讲:阮燕E-mail:jcrj2007@163.comTel:027-63187390我们的网上课堂、风土与建筑的特点1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与种类2理想的人居环境3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4社会风情、生活习惯与房屋建筑的特点5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与现状一、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与种类房屋的本质建筑物的种类:生产性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种类:1生活服务性建筑2托幼建筑3学校建筑4科研建筑5医疗建筑6商业建筑7行政办公建筑8交通建筑9通讯广播建筑10体育建筑11观演建筑12展览建筑13旅游建筑14园林建筑15纪念性建筑二、理想的人居环境什么是理想的人居环境?风水与人居环境理想的人居环境从动物的本能说起:人有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陶渊明的桃花源模式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桃花源记》陶渊明(南朝)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在现实中,我们都因为功利的需要,因为整天都有一些文化的尘埃,把我们真正所需要的理想给掩盖了!!风水理想“四神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辞海》对风水的定义:“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风水说的再认识风水的来源“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帝王的理想我们的理想理想中的人居环境是什么?虚拟社区?田园城市?高科技城市?俞孔坚:景观设计大师,北京大学教授人在居住的环境中,到底需要什么?第一,天地,即自然。不光是自然的元素的需要,水、植物、生物,更重要的是结构,对自然的一种结构,空间的一种独特的偏好,一种依赖的,依存的关系;人在居住的环境中,到底需要什么?第二,人。人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人需要家庭,人需要一种真正的生活,他需要阴凉,他需要坐下来休息,他需要社区,他需要一种交流的空间;人在居住的环境中,到底需要什么?第三,神。不仅仅是宗教里头“神”的概念,主要是人跟土地的这种依赖、依附、归属,每一寸土地,它都是有神灵的,这个灵魂是因为人类长期跟这块土地的一种关联而相关系的。三、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当地的材料资源;当地的气候条件。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1寒冷、多雪地区的住宅2膜式住宅(移动式住宅)3窑洞住宅4福建客家土楼住居5西藏碉房式住宅6云南“一颗印”式住宅7云南傣族的干栏式住宅8“井干式”住宅1.寒冷、多雪地区的住宅(1)东北地区的分散型院落和住宅样式(2)陕西、山西的狭长型院落(3)西北、甘肃一带的高墙院落(4)多雪地区大坡度屋顶北方寒冷地带的分散型院落现代东北农村的普通住宅陕西、山西的狭长型院落厢房遮掩正房,左右厢房距离很近,约3-5米宽,以达到互相遮阳和挡避风沙的目的。西北、甘肃一带的高墙院落多雪地区合掌式住宅2.膜式住宅(移动式住宅)蒙古包/种类:移动式固定式3.窑洞住宅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3.窑洞住宅4.客家土楼4.客家土楼客家土楼的特点:平面布局自由灵活;空间形式丰富多彩;结合当地气候炎热的特点,解决民居降温问题;成功地利用了当地的原材料。5.西藏碉房式住宅5.西藏碉房式住宅5.西藏碉房式住宅6云南“一颗印”式住宅7.云南傣族的干栏式住宅——传统吊脚楼钢筋混凝土桩基干栏式建筑特点:对地面形态的适应力强,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适应热带地区高温、湿热的气候特点;干栏式建筑——泰国水乡民居云南傣寨8.“井干式”住宅纳西族的“井于式”建筑是云南西北部的经典建筑样式,又名“木楞房”;结构材料及围护材料全部使用自然的原木。“井干”即是指用原木叠落而成的墙壁,呈横线条,外观轻快、雄伟有力。井干房的开口面积很少,门洞很小。从居住特性上看,由于木材具有良好的吸收水分的能力,能够调节房间内的湿度,使房间内保持比较恒定的湿度。8.井干式住宅四、社会风情、生活习惯与房屋建筑的特点1我国的四合院及院落礼制2欧洲的厚重型、小开口建筑3日本的开放式建筑四合院住宅四合院:中国的盒子四合院四合院住宅是我国传统的住居形式,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封建礼仪制度和生活习惯。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这种院落布局,适合过去中国以家长制、大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体制,和封闭式的生活习惯。四合院的规模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有很大差别。四合院的特点:土地利用率高;在房间的应用上有很大的伸缩性;自成体系,私密性强;封闭性好,便于防御。具有闭塞的缺点。四合院与石库门四合院于元朝盛行,通常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合围成口字形,中心是种植树木花草的庭院,连排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被称为“胡同”。北京明清旧城内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四合院。石库门则出现于十九世纪中叶。当时太平军东征,上海老城内的居民和江浙难民大批避入租界。一种脱胎于传统四合院但占地面积较小、专供人租住的二层楼房应运而生,成为石库门的雏形。经过不断完善,这种建筑发展为由天井、客堂、厢房、灶披间、亭子间和晒台等组成的功能齐全的石库门住宅,数幢或数十幢为一排列,构成分弄,又以数条分弄组成大弄。欧洲的厚重型、小开口建筑多用石材作为墙体材料,给人以厚重感;从自然气候上看:欧洲大陆冬季比较寒冷,为了保暖与防风,多采用厚重型墙体和较小的开口,并且窗的纵向尺寸大,而横向尺寸小。从生活方式来看:欧洲人为睡床、使用椅子的生活方式,所以建筑物的层高较大。从社会状况来看:历史上战争多发,人们的防御意识较强。由于以上自然气候和社会习惯,所以住居建筑形式多采用封闭式、厚重型。日本开放式住宅日本开放式住宅以轻型、木结构的房屋居多。房屋的围护结构防御性较差。传统的日本式房屋与外界并非严格隔离,而是逐步过渡,采用落地窗,回廊,将室内与庭院有机地连接起来,居住者可以坐在回廊上置身于自然当中;日本人的生活起居习惯为席地而坐,所以房屋的层高比较矮。日本住宅设计的文化特色一是“气”文化。二是“季”文化。三是“木”文化。四是“座”文化。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漂亮民居五、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120世纪50年代的低层简易住宅220世纪60年代的多层标准住宅3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单元套型住宅420世纪80年代高层住宅的出现520世纪90年代郊外住宅小区和别墅型住宅621世纪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与住宅的发展城市化进程:1950年代健康发展期60~70年代的畸形发展期80年代到21世纪初快速发展期(2004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1.8%)2010到2020年加速发展时期存在的问题: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20世纪50年代的低层简易住宅筒子楼Tube-shapedApartments20世纪60年代的多层标准住宅——“团结户”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单元套型住宅20世纪80年代高层住宅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郊外住宅小区和别墅型住宅杭州市郊区别墅型住宅中国房地产15年1990年国务院55号令对土地交易的法律承认,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商品化的开始。10多年来,我国房地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至1996年;第二个阶段是从1996年至2000年;第三阶段是在2000年以后。住宅名目繁多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公寓式住宅花园式住宅单元式住宅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跃层式商品房复式商品房水景住宅TOWNHOUSE小户型中国人买的世界第一毫宅另类建筑—各种奇特的别墅设计《中国10大超级豪宅》排行榜(上海)世茂佘山庄园、单套最高价为2.8亿元,平均价格为6108万元,相比2005年毫宅5518万元的均价有大幅提升。(广州)汇景新城、(广州)金海湾花园、(上海)檀宫、(武汉)F.天下、(上海)紫园、(上海)绿宝园、(大连)颐合园、(北京)玫瑰园、(北京)东山墅。发布时间:2006-09-2109:00繁华的都市下蜂窝式的居民楼思考题1:《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人人享有住房》;2005年初,一场关于“先满足富人论”是不是正确、“中低收入人群该不该买房”的论战在一名房地产集团总裁任志强和一名普通的新闻评论员之间展开;任志强,华远房地产董事长,在业内以直率敢说闻名。2006年初,任志强又以中国住房分为穷人区与富人区很正常将自己置于硝烟十足焦点中。潘石屹,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也参与到这场论战中。2006年4月26日,平民邹涛发表了《深圳市民邹涛关于发起“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号召市民们持币待购,对抗炒家。你对此意见如何?思考题2:我心目中理想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