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市场分析及策略提要:医药用品的安全问题,医患冲突问题,农村基本医疗问题等种种问题,让我萌生了了解中国医疗市场的论题。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将逐步暴露出来。与之同时,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将促进医疗服务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尽快与国际接轨,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体系。我国的医疗市场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来解决问题,从经济发展的方向来考虑,这就是我想要探讨的。关键字:问题,需求,医疗市场分析,策略一、我国医疗市场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换,健康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独生子女增加,以及医疗服务消费支付能力提高,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日渐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看病贵。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公立医院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利、医药流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人民看病吃药负担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因经济问题而生病无法治疗的情况非常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就是说,高端医疗市场中,三级医院有19000多家,数量上只占医疗机构的7%左右,而其诊疗的人数却占总体病人数的65%以上,因此造成了“看病难”的问题。随着医改的推进,政府将着力建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使其承担起更多的人民医疗需求。同时,大医院主要承担危重疾病的治疗,通过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等办法缓解医疗需求过度集中于大医院的现状,使结构恢复到正三角的水平。这个转变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在于,农村中低端市场的扩大必将带动质优价廉的普药加速增长。在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大背景下,农村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多年来,政府的医疗经费偏重城市,高、精、尖设备几乎全部配置在省城及中心城市的大医院,而一些乡镇、县城医院连常见的检查诊断设备都配置不齐。相比城市居民,农民的看病费用也更加没有保障。数据显示,7.37亿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7.4%的卫生费用,而5.77亿城市人口占用的卫生费用为72.6%;城市与农村卫生费用比例约为3.5:1。二、中国医疗市场需求基本概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两种经济体制相互交替过程中,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这段时期,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卫生总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根据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全国卫生总消费额由1978年的110.21亿元增长为2002年的5684.63亿元,增长额超过50.6倍。1978-2002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9.4%,卫生总消费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2%,卫生消费增长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由3.04%上升为5.42%,增长了2.38个百分点,平均每10年增长1个百分点,1年增长1个千分点。同期,人均卫生消费额也由11.45元增长为442.55元,增长了将近38倍。医疗总消费是指城乡居民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时,由个人和保险机构支付给医疗机构的费用,它反映居民有支付能力的医疗需求。根据卫生部家庭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利用卫生部卫生统计年报和财务决算资料,测算1992年、1997年和2002年全国医疗消费总额。1992年全国医疗消费总额为955.4亿元,1997年和2002年分别为2588亿元和5225亿元。1992年医疗总消费占卫生消费总额比重不到80%,2002年上升为88.97%。1992年医疗消费总额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为3.59%,2002年达到4.98%。人均医疗消费水平由1992年的81.5元一路攀升为2002年的406.6元。在医疗市场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消费发展不平衡。1992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总额分别为382.63亿元和540.08亿元,10年之后,城市居民医疗总消费上升为2826.62亿元,农村居民医疗消费额只有1937.86亿元。2002年,仅为5亿城镇人口的医疗总消费额超过7.8亿多农村人口的医疗消费总额。当年,城镇人口的人均医疗消费563.32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费用247.86元,与1992年和1997年相比,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由1992年的1.82倍和1997年的1.84倍,上升为2002年的2.27倍。城乡之间医疗消费水平差距在扩大。三、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分析及解决策略由上文的问题及需求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巨大,还是决定消费者流向的重要因素。而有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犹如“针尖”对“麦芒”,一旦言语不和就导致冲突,甚至拳脚相向。“体制危机落实到人际关系上,大概是医患冲突的原因所在”造成今天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体制上。《三联生活周刊》的一则报道说得好:“体制危机落实到人际关系上,大概是病房里所有矛盾的原因所在。”从患者和医生各自的角度来看,这个“体制”包含着不同的意味。就患者而言,我们的医疗保障制度从公费医疗到医药费承包,再到医疗保险,尽管在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但由于医院之间缺乏竞争,个人在承担更多的医疗成本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更好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医院和患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患者对医生一直是尊敬之下的小心翼翼,惟恐医生不耐烦,不小心把自己的病给耽误了。而医生呢,却多是颐指气使,不大有好脸色的。在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时,这种状态是相对平衡的,但这种平衡却有很大的虚幻色彩。原因很简单,大多数患者对医生的尊敬是基于:第一他是个医生;第二,我没有太多的选择。再加上医药费很高,红包盛行,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也大打折扣。从医院的角度而言,市场经济发展并没有因此改善医院的投入体制。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医疗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约为1万亿美元,等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的医疗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中国国家卫生投入占世界卫生投入的1%,却服务了占世界总数22%的人口。中国国有医院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拨款,外加以药养医,医生的技术劳动成本很低。在医院看来,医生一直是负重前行。在某种程度上,比之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医生得到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是不对等的。这只是举了一个单方面的例子,但可以分析得出,服务市场需要法律的规范,需要体制上的深层次的变革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医疗服务单位,也应该将自己的市场定位为服务为本,要确立以市场效益带动经济效益,走内涵效益发展的道路,在适应市场转变观念上做文章,从行动上作出有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积极适应医疗保健改革,采取对口共建战略,立足巩固现有的合作单位,发展对周边基层医院实施各方面支援,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社会角色和地位;降低服务成本,实行低价政策,加强药品的采购管理;加强自身的技术要求,真正的以病人至上的原则要求自身,整个医疗服务市场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问题才会逐步得到解决。四、医疗药品市场的分析及解决策略由一二点的问题及需求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巨大的,就08年1-12月而言,全国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8666.8亿元,同比增长25.7%,仍处于近十年以来的高速增长阶段;行业实现销售收入8253.6亿元,同比增长26.5%。继续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态势,行业回暖趋势进一步确立。但这么旺盛的市场存在着很多问题:我国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监管难度大。截止2004年底,全国有373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了GMP认证,另有1340家企业未通过认证,共计有5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有12000家,零售企业12万多家。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药品作为商品,按一般市场经济规律,药品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应该下降。但我国的药品却出现价格上升,越贵越好卖的反常情况。原因之一是一些企业违规操作。国家审计署对卫生部和北京市所属10家大型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消耗材料的价格进行了审计,也抽查了一些企业,发现不少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在抽查的5家药厂46种药品中,有34种药品成本申报不实,平均虚报1倍多。某企业生产的一种注射用针剂,实际制造成本每瓶32.07元,申报却达到266.50元,虚报7倍多。某规格的球囊报关价每个496.2元,一级代理商批发给二级代理商的价格达到3600元,二级代理商卖给医院时达到7000元,加价13倍多。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生回扣、提成,扩大虚高价格的药品销售。原因之二是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医生开大处方。多年来,我国实行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同时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成15-20%作为补偿。在计划经济时,由于药品品种少,价格由政府控制,这个机制对弥补医院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品种越来越多,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同类药品价格可能相差十几倍,这种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原因之三是替代药品泛滥。按现行药品定价办法,国家批准的新药可以高于成本定价,以鼓励研发新药。但一些企业把一些常用药品改头换面申报新药,从而获得较高的价格。有的同类药品竞达数百甚至上千个产品,替代药品泛滥。多年来,国家多次降低定价药品价格,但群众反映效果不大,重要原因是企业和医院用同类“新药”替代了降价药品。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医疗资源总体不足,结构不合理,城市高度集中,医院实行按等级收费,患者趋向大医院就诊,城市大型医院的垄断行为自然促成了医药费用的快速增长;由于各级财政对医院投入实行的是差额拨款,市级为人头工资的20%、县级为40%、乡镇为60%左右。由于医院补偿机制的缺陷,医院的发展靠自筹资金,加上各种政策性补贴逐年上涨,导致公立医院不得不通过市场行为以求得生存与发展;药品定价虚高,卫生部门难以控制。药品属特殊商品,由国家发改部门定价,而二级以上的医院药品的购进全部参与省级统一招投标,其价格各地无法左右,药费的增长自然就成为合法。同时,药品价格的虚高,也自然给药商的各种促销活动提供了机会和基础;物价上涨过快,导致医药费用上涨。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医院在运行中的各种耗材、物品等成本增加,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监管不力,违规收费时有发生。由于医院实行的差额拨款,以经济利益为主的核算方式为主,所以违规收费难免发生。物价部门作为执法主体,检查覆盖有限,卫生部门无经济处罚权,发现问题只能批评教育和行政处分,两家联合处罚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及根源,建议是:1、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农村、城镇社区和公共卫生三大服务体系,把有限的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基层转移,使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农村基层得到解决,有望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2、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减少医院负担。政府应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公立医院,使其真正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医院。3、积极争取、协调、配合物价、发改部门合理制定药价。4、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的具体要求,提高医疗质量,药品耗材实行集中招标采购,降低医疗成本,合理检查及用药,逐步实行单病种费用管理,杜绝大处方、人情方、回扣、收红包等行为发生。严厉查处乱收费及商业贿赂行为,确保医疗安全。5、积极配合物价部门加大对医院收费的检查力度,并努力建立联合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五、医疗器材市场的分析及解决策略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面对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7.5万家医疗机构拥有的仪器和设备中,15%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60%是80年代的产品,预示着它们需要更新换代。我国医疗设备增值空间达到240亿。但好市场,不代表我国国产的器械生产企业就会有好的机遇,我国的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令人担忧。针对这一现状,有关人士指出,强化研发、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业结构、重视质量管理就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应对竞争的必要手段。据分析,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