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第一节市场营销环境概述一、市场营销环境的涵义按照菲力普·科特勒的解释是:影响企业的市场和营销活动的不可控制的参与者和影响力。具体地说就是:“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能力,使其能否卓有成效地发展和维持与其目标顾客交易及关系的外在参与者和影响力。”因此,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企业营销活动有潜在关系的所有外部力量和相关因素的集合。二、市场营销环境的分类按影响范围大小,可分为公司微观环境和公司宏观环境。公司微观环境是指由公司本身市场营销活动所引起的与公司市场紧密相关、直接影响其市场能力的各种行为者,包括公司供应商、营销中间商、竞争者和公众。公司宏观环境是指影响公司微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和力量的总和,包括人口统计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科技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如图3-2外一环所示。人口统计公众供应商→公司→销中间商→顾客竞争者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科技图3-2公司市场营销环境的主要行为者二、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1.客观性2.差异性3.相关性4.动态性5.不可控性6.可影响性第二节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宏观营销环境指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宏观环境包括六大因素,即,人口、经济、自然、技术、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如图3-7所示。企业及其微观环境的参与者,无不处于宏观环境之中。企业文化社会法律人口经济自然技术政治图3-7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一、人口环境1、人口规模2、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2)性别结构3)家庭结构4)民族结构3、人口的地理分布4、人口的区间流动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指国民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社会购买力、经济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影响的情况。1、微观经济环境(1)消费者收入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自消费者的收入,但消费者并不是把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或劳务,购买力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消费收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国民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速度。一般来说,工业品的营销与这个指标有关,而消费品的营销则与此关系不大。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越快,对工业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②人均国民收入。这是用国民收入总量除以总人口的比值。这个指标大体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品需求的构成。一般来说,人均收入增长,对消费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大,反之就小。③个人可支配收入。这是在个人收入中扣除税款和非税性负担后所得余额,它是个人收入中可以用于消费支出或储蓄的部分,它构成实际的购买力。④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这是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减去用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费用(如房租、水电、食物、燃料、衣着等项开支)后剩余的部分。这部分收入是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因为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开支,一般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旅游、储蓄等,它是影响非生活必需品和劳务销售的主要因素。⑤家庭收入。家庭收入的高低会影响很多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般来讲,家庭收入高,对消费品需求大,购买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购买力也小。(2)消费者支出主要从消费者支出和消费结构来考虑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简单地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当然数据越精确,家庭或国家的经济情况反应也就越精确。2、宏观经济环境1)经济发展阶段2)经济形势基尼系数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0.4,达到了0.47(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将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应该说,是对许多国家实践经验的一种抽象与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会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所以这种数量界限只能用作宏观调控的参照系,而不能成为禁锢和教条。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而今,改革30年以后,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5,中国创造的这个记录,速度是飞快的。三、技术环境四、自然环境五、政治与法律环境1、政治环境1)政治局势2)方针政策2、法律环境六、社会与文化环境1、教育状况2、宗教信仰3、价值观念4、审美观念案例:火烧“温州鞋”2004年9月17日,“欧洲鞋都”——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仅仅六天后的9月23日,当地又爆发了一次针对中国商人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扬言以后将每周举行一次抗议示威,以抵抗中国商人的廉价产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的不公平竞争。连续发生的上述事件让在当地经营的温州鞋商感觉到不可思议,也引起了国际多方人士的关注。事实上,有资料显示,从2001年开始,温州鞋海外遭抵制事件年年都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罗斯曾发生过一次查扣事件,温州鞋卷入其中。那次查扣货物历时最长,整个浙商损失大约3亿元人民币,个别企业损失达千万元以上。2003年冬,20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具体损失不详。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2004年2月12日,俄罗斯内务部出动大量警力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包括温州鞋商在内的中国商人此次损失约3000万美元……相关数据和背景资料显示,温州外销鞋产量早在2001年就猛增了40%,接近总产量的30%,仅从温州海关出关的皮鞋就价值4.6亿美元。温州排名前10位的鞋厂里好几家以生产外销鞋为主,如“东艺”、“泰马”等,包括“泰马”在内的几家温州鞋厂也和沃尔玛签订了生产协议,为这个全球零售业霸主大量生产供超市出售的廉价皮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国,目前有各类制鞋企业两万多家,出口企业超过5000家,2003年全国制鞋总产量近7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53%,鞋类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0%以上,并处于主导地位,在资源、劳动力、价格等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中国鞋”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和欧盟,其中美国市场占出口的50%以上。从产品层次看,目前我国鞋业出口绝大部分仍是中低档品种,价格较低,一般在10美元~30美元之间,很多甚至低于10美元。今年9月发生在西班牙的“焚鞋”事件中被烧掉的鞋平均单价只有5欧元。出口鞋中高档及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且出口产品多以贴牌生产(OEM)方式进行。例如,我国生产的鞋类产品大都在美国的低档鞋店销售,虽然在美国的中、高档鞋店中也可觅到“中国鞋”的影子,但价位明显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的产品,而且所有中国制造的皮鞋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均使用国外商标和品牌。一些同档次鞋价格在国外市场都要低于原产国产品,有些甚至低于越南、泰国等国的出口产品。从出口企业看,民营企业占绝大部分;从出口地域看,主要分布在浙江温州、福建晋江、泉州以及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区,并已建立起多个鞋业制造基地;从出口规模看,目前出口金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超过2200家,占出口企业总数的近一半。在传统东方文化“财不外露”思想的影响下,华商在国外一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管埋头赚钱而极少“参政”。这种低调的姿态刚开始还是可行的,但随着当地华商数量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海外华商必须学会组织起来,用团体力量去影响当地的政治生态,如有意识地去游说当地政府,从而确保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进一步指出,“如果海外华商能从这次事件中有所警醒,不再是一盘散沙,坏事也许可以由此变成好事。”事实上,为了使温州鞋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温州鞋革协会早在2003年就开始筹办“鞋类出口委员会”,筹备组由东艺、泰马、吉尔达等外销鞋大户组成。去年3月,鞋类出口筹备委员会在柏林进行了第一次大动作,“组织13家企业联手在柏林开了一个新市场,统一了价格、装修和竞争策略,这样我们就以集体的形式参与竞争,会更强一些。”温州鞋革协会秘书长朱峰表示,以后肯定要推广这一模式,“西班牙事件加速了我们的筹备进程。”“西班牙事件中,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品牌。我们还没有世界知名品牌,这是中国鞋在国际竞争中的最大困难。”康奈常务副总经理周津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温州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外贸员陈伟似乎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国鞋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困境。“欧洲著名的连锁超市BATA,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鞋,但我从来没有发现过有超过100欧元的中国鞋。中国鞋在世界上根本没有品牌,只能以低档鞋参与竞争。西班牙烧鞋正是低端竞争的结果。”目前我国鞋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企业数量过多,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普遍存在着短视行为。一方面,企业不注重科研、开发、设计,多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很少投入必要的资金研究、开发产品,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搞系列的市场调查、分析等。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一、舒适性差等问题,致使出口档次提不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而中低档市场也已面临越南等新兴鞋类生产国的竞争,鞋类出口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一些出口企业不练内功,反而采取降价手段应对。一些新的出口企业为挤入国际市场,多以低价策略为先导,另外,“外商招标”压价成风也使得鞋价无法提高。在广交会上,中国企业自相残杀、恶性竞争,而外商从中渔利的现象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不注重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最终使中国鞋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摆脱不了低价路线。如今中国的迅速崛起正给世界利益格局、市场格局和资源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形势下,也许这个问题更具价值、更值得探讨和反思。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左右不了国际环境,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从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