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经济分析弹性工时亦称灵活工时或部分就业工时,是指在非常规工时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状况来灵活安排职工工作时间的一种制度创新。在弹性工时制度安排下,并非采用全日工作时制,而是实行部分就业模式,即劳动者自主、灵活地选择工作时间。弹性工时制度的实行对于扩大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一、推行弹性工时制度的必要性日益告罄的自然资源的压力使人类无可奈何地选择了由开发物力资源向开发人力资源转移到逻辑轨迹,这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恒久动力。人力资源区别于物力资源的特征在于其能创造价值,能为企业形成垄断利润,这一部分垄断利润又成为企业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更新的资金来源。企业雇用人力资源的目的在于利用人力资源为企业带来不竭的垄断利润。人力资源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相统一的客观存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于物质资源不同,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发挥作用,若不及时地进行更新,当一定的环境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就会降低或失去其应有的价值,那么人力资源的边际收益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递减。尤其在信息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价值反映的是对知识的快速生产、应用、转化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迅速获取、提炼、加工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的更新与共享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传统体制下,劳动力一旦配置于某一具体行业、企业、工种或岗位,便会沉淀下来,陷入“状态锁定”,开始从“摇篮到坟墓”的历程。不管是企业经营者、科技人员,还是一般生产流水线的工人,不仅在企业外部,而且在企业内部也难以流动。这样的制度环境,至少给我们如下几个经济信号:其一,从个人效用最大化考虑八小时的工作量其若能用较少的时间量完成,那么在超额的时间内,个体是不会多贡献人力资本的,这就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形成微观主体对闲暇的追求;其二,仍从微观个体考虑,若个体提前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后能从事另一项工作,并为其支付相应的工资,那么职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充分发挥后将得到等量的回报,进而增加其原有的工资收入,这一点与政府的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吻合;其三,从宏观角度考虑,人力资本的限制流动性加之其具有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其边际收益必定出现递减,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趋降,从而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此时的帕累托改进即实现弹性工时制度,剔除了人力资本的限制流动性,按市场信号来合理配置劳动力的工作时间,发挥各种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能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绩效。在传统体制下,更新人力资源的唯一途径只是不断引进新的人力资源,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量以及存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内的冗员现象、在职闲暇现象也不断地产生,企业的包袱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当前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据估算,每个职工平均每周有效工时的上限为28小时,将近有12个小时(30%)左右为无效工时(左鹏,1998.),这已成为制约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改革时期里,企业若不能及时更新人力资源的存量结构,势必成为企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包袱与瓶劲。面对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企业之间的较量更多地转移到产品的科技含量上,这种较量的背后其实就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竞争。由于人才的竞争比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更加白热化,因此企业经营者不仅需要思考如何用最低的成本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强化雇佣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由于弹性工时的制度创新为人力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强化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趋势:一向作风保守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对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已改终身雇用制为约聘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对劳动力的雇佣成本;我国的台湾地区于近年也实现了弹性工时制,减少终身雇用的职员,增加部分工时和兼职人员。这一方面降低了用工单位的工资支付,企业只需根据雇佣职工的实际工作时间进行支付,减少了对员工的职闲暇的工资支付;另一方面,加快了人力资本在企业间的流动,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技术、信息的交换,促进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整体提高和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因而,这一模式被形象地称谓“核心外围雇用模式”(Sengenberger,1992)。环顾国外,劳动力市场中部分工时人员比例正在逐渐增加,OECDEconomicOut-look提供的数据表明,九十年代中期,澳洲、丹麦、荷兰、挪威四国的部分工时人员占受雇人员的比例分别达到18.0%、24.3%、23.5%、28.6%,笔者称此比例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系数。弹性系数=×100%劳动力市场弹性系数越大,表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共享性就越大;劳动力市场弹性越高,企业雇用人才的可能性更大,生产方式的柔性就越大,从而对商品市场的适应性就越强。二、推行弹性工时制有助于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舒尔茨曾对弹性工时制的贡献作过精辟的论述,指出流动者个人财富的增加和这些人在新地方对经济的贡献是经济学研究已有力证明了的。对劳动力市场弹性工时制的分析还存在一个理论前提,即劳动者是理性的经济人,其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劳动者对劳动时间的利用有支配权,并能够自行地配置劳动力资源,使其利用效率最大化,即人力资源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倾向。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工时制人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今,愈来愈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都愿意接受充满弹性与风险的弹性工时雇用机制,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趋势正方兴未艾。在我国传统体制下,国家实行的是全面就业、无差别工资制度。通过计划指令把劳动力配置到相应的部门,劳动力的真实价值无法从工资水平上得到反映,企业也不用支付人力资本真实价值所反映的货币数额,只是以一种社会平均工资支付即可。但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禀赋的职工难以得到应有的激励,便会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从而会抑制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成了在职闲暇现象的发生。随着市场经济的确定和不断完善,那些具有较高劳动技能并且在企业中得不到较高报酬的职工,便开始有了“跳槽”的愿望,倾向于选择相对舒适和报酬较高的职业和岗位。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工时制度为人力资源的自由转移创造了条件,劳动者可以根据市场信号来合理配置自己的劳动时间,选择不同的企业就业,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合理选择人力资源禀赋不同的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较大、资本雄厚的企业会不惜代价地吸引那些具有较高智力和技能的人力作为企业发展的骨干。但是,由于雇用技术人员的成本过高,放弃吸引高技术人员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企业出于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吸纳一部分技术人才,但由于人力资源的专业性和稀缺性,这部分劳动力市场价格昂贵,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对高成本的劳动力“忘才兴叹”,在比较成本与收益后,只得放弃原有企业生产发展战略规划,这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弹性工时制条件下,高技术人才具有共享性,其人力资本不再是一个完整不可分的实体,而是可分解为两个抑或多个单元,每个单元能独立承担某项任务,独立发挥某项作用,每个单元都独立地以货币形式计价。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量体裁衣,雇用高技术人才的某一单元人才资本,这样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有显著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工时制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其包括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能力共享等等,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人的体力、脑力、技能以及知识,它并不是不可分地依附于它的载体之上。劳动力产权的主客体具有可分性,两者的具体分配方式以及程度则由该主体理性选择所决定,这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弹性化的劳动工时制加大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提高了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也挖掘了其深层价值,使其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为提高,并通过其参加部分工时,与多个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纽带关系,利用其人力资本为多个企业服务。这种人力资本犹如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服务器,服务器的信息资源就是其稀缺的技术以及能力。稀缺的技术能力被重复地分割在人力资本的载体内,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工时制度,与多个企业建立一定的关联,各企业之间互不干扰地享用其稀缺的能力。结构图类似于计算机共享体系,不妨称之为人力资源共享体系(HumanResourceSharingsystem):这种共享体系能大大降低劳动用工的成本。比如原来雇用一个阶段性使用的高技术人员年薪要10万元,而在弹性工时制条件下,雇主按其实际工作时间支付报酬,可能只需支付3-4万元。劳动用工成本的缩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产品乃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另外,在非弹性化的劳动力市场抑或刚性工时制下,由于知识型管理人才这种稀缺的人才资本只能在唯一的企业中发挥其价值,对社会来讲其贡献并不大。而在弹性工时制条件下,稀缺的人力资本成为可共享的资源,充分挖掘了其潜在性,因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贡献。若把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系数作为自变量X,把经济增长率定义为应变量Y1,把失业率定义为应变量Y2,用最小平方法首先对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率进行二元回归分析,从中可得出一个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弹性化的关系。按回归分析的最小平方法进行计算,在经济增长率与弹性系数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数据,分别是β1=0.032以及β0=1.42,故可得出经济增长与弹性系数的一个关系式Y=1.42+0.032X。再根据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A=β1×σx/σy求得经济增长与弹性系数的相关系数A为:A=β1×σx/σy=0.032×6.3949/0.9558=0.214从上述回归分析数据及函数式中可知,经济增长率Y1与弹性系数X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14,即在其他既定条件下,弹性系数越大,经济增长率越小。这表明在弹性化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使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三、推行弹性工时制有助于扩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1999年中国经济的两大难题是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每年数百万的城镇国企富余人员的下岗、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机构改革中的裁员以及每年新增的劳力构成了一支庞大的再就业大军。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业问题,将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增长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从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就业的机会,便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我们仍借助上表利用最小平方法对失业率与弹性系数进行二元回归分析。进行计算:在失业率与弹性系数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两个数据,分别是β1=-0.2以及β0=12.2,故构建失业率与弹性系数的一个函数式Y=12.2-0.2X。然后根据上例,求出失业率与弹性系数的相关系数A:A=β1×σx/σy=-0.2×6.3949/2.6681=-0.479从上述回归分析数据及函数式中同样可知,失业率Y2与弹性系数X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9,即弹性系数越大,失业率越低;反之弹性系数越小,失业率越高。因此,解决我国严峻就业问题的一条出路是大力推行弹性工时制并使之逐步制度化,使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能自由流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价值。在我国传统的就业体制下,实行的是由政府安排的单一的全面就业制度,这种先天的优势给城市居民的就业提供了捷径,大量的城市居民进入国有企业就业。“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这一不合理的人力配置格局在企业改革过程中表现为严重的冗员和在职闲暇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由两部分职工构成,一部分职工是与企业实际需求数量相吻合的,这部分人的边际劳动力等于其所得的收入;而另一部分人则由于计划安排的缘故,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其工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便表现为企业的冗员,企业冗员侵蚀了企业的利润所得。另外,在实行高福利、低工资的制度环境下,企业高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