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活动中儿童诗阅读欣赏的一般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阅读活动中儿童诗阅读欣赏的一般方法摘要:儿童诗是小学阅读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儿童诗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饱含感情的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通过对儿童诗修辞手法的分析,以及对意象的分析、理解,更深入地体味其特有的情致和韵味。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儿童诗的“再创作”,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创作的乐趣。关键词:儿童诗;小学阅读;欣赏方法;再创作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及课外阅读的一种常见的文体形式。作为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儿童诗具有诗歌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应结合儿童诗的特点,采用有别于其他文体以及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在感受其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的同时,真正理解、欣赏和喜爱儿童诗。一、饱含感情地反复诵读儿童诗是“诗”,必然具有诗歌和谐流畅的韵律和节奏,要求押韵,讲究对仗,体现音乐性。诗歌存在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其声韵,这也是它与散文最本质的区别。就如同歌曲需要演唱一样,诗歌只有在朗诵中才能充分体现其诗韵、诗味。一个个音节就是流动的音符,声音的抑扬顿挫就是曲调和节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诗歌的音乐之美作用于听觉,传达于心灵,学生由此理解了诗歌存在的意义和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进一步在情感上对诗歌这种文体给予接受与认同。当然,在对儿童诗的朗诵上,单纯由教师读而学生被动地听,与学生参与其中,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当教师作出阅读示范或播放多媒体朗读课件之后,让学生放出声音地反复诵读,这是儿童诗教学和阅读指导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此外,苍白无力地读出声音与饱含激情地朗诵,其效果也有明显的差异。读得准确、流畅并非诗歌朗诵的要义所在,透过声韵、节奏的外在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在情感,这才是朗诵的精髓,这就涉及对诗歌情感的把握问题。二、在朗诵过程中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仅对儿童诗进行字面的解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去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倾向,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抒情主体的情感体验,才能使他们真正实现感情的交融、共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交流。请看台湾诗人谢武彰的两首儿童诗。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梳子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风是树的梳子,/梳着树的头发;/船是海的梳子,/梳着海的头发。前者以阳光为媒介,流动着的自然和洋溢着的母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后者以梳子为线索,将人伦之爱与自然之爱编织起来。两首诗的思路虽然不同,前者由自然之爱过渡到母爱,后者由母爱推衍及自然之爱,但同样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表达了爱与美的主题,体现了对母亲和自然万物的无限眷恋。再来看台湾诗人林焕彰的《椰子树》。白天想摘太阳,摘不到;/晚上想摘月亮,也摘不到。/不过,他是从不灰心的,/每天都努力向上伸长,/所以节节升高。/我想,有一天,他想要的,都会得到。椰子树的生长本是植物的一种自然属性。但在诗歌中,椰子树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于是,原本客观的生物本能变成了主观的理想追求,而那“从不灰心”的坚毅执著以及目标的高远难及构成了诗歌最撼动人心的情感符号,令人为之动容。又如台湾儿童诗人林武宪的《鞋》。我回家,把鞋脱下/姐姐回家,把鞋脱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把鞋脱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由我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过渡到被我们忽略了的、视而未见的全新角度,在鞋子一家人相依相偎的浓浓深情中,读者回忆着家的亲情,品味着家温暖。儿童诗中的情感本身是抽象的,而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也很难一步到位,必须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因此,在儿童诗的阅读指导上,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比如,可以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梳子》诗中的“我”、树、海,成为《椰子树》一诗中那棵从不灰心的椰子树,或许学生就能够从中更真切地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同时,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某些最具情感张力的词语――也就是所谓的“诗眼”――要仔细加以咀嚼品味。如林良的《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寂寞”一词是全诗的诗眼,把握住这一点,学生也就能体会到诗歌在浅白的语言背后,是对友情和关爱的深切渴求与呼唤。三、深入体味诗歌特有的情致和韵味修辞手法的使用在儿童诗中十分普遍。通过对儿童诗修辞手法的分析,一方面让学生透过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音韵的和谐、句式的整齐,感受诗歌的外在形式之美,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功能、效果的分析,也能够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从而更真切细致地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更深入地体味其特有的情致和韵味。例如林焕彰的《日出》。早晨,/太阳是一个娃娃,/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很久很久,/才慢慢慢慢地/露出一个/圆圆胖胖的/脸儿。描写日出的作品很多,如巴金的《海上日出》、徐志摩的《泰山日出》等等。而在这首儿童诗中,作者却以儿童的视角,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地展示出日出的整个过程。作者首先运用拟人手法,将太阳比拟为一个活泼可爱的娃娃,用娃娃起床的充满趣味性的生活场景比喻日出的过程,以蓝被子代指清晨湛蓝明丽的天空。这种艺术化的处理,将抽象事物具体化,让儿童借助自己所熟悉的、具体的生活画面去感知抽象的、甚至略带神秘感的自然现象,既直观形象,又亲切可感。另如钟代华的《春天的郊野》。绿色浸染着郊野,/暖融融的阳光,/浇洒在路畔。//燕子拍打着柳丝,/掠过村庄,/衔起绿色的音符一串。//菜花丛中,/蜂儿翩翩起舞,/抖落几片花瓣。/我伸出舌头一舔,/呵,春天,/好甜。这首诗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因此,当我们进行诗歌阅读鉴赏时,必须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用眼睛去观察绿色浸染的郊野、燕子扑打着柳丝、菜花丛中蜜蜂的舞蹈,及其抖落的点点花瓣;用身体去触摸暖融融的阳光;用耳朵去捕捉燕子衔起的串串音符、蜜蜂的嗡嗡嬉闹;用嘴巴去品味洋溢于空气中的甜蜜蜜的春天。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理解,再现意境意象是诗歌构成的符号,是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情的交融。意象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并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因此,通过分析和理解意象,再现诗歌意境,领会物象的特定内涵和诗歌的感情线索,这也是儿童诗阅读鉴赏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处以管用和的《帆》为例。拄着长长的拐杖,/穿着洁白的衣裳,/一个老人踩着波浪,/慢悠悠地走向远方。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为“帆”,而诗中却引入了一个老人的意象,用“拄着长长的拐杖”、“慢悠悠”来摹写老人的龙钟老态,用“穿着洁白的衣裳”来衬托老人的飘逸高雅,而“踩着波浪”、“走向远方”的动态描写又将读者的视野由近及远,引向无比广阔的境界,同时又留下了无限的“空白”,逗人遐想。理解了“老人”与“帆”之间的内在关联,那白帆远去的自然物象也就变得亲切、形象而又充满了诗意。再来看张继楼的《小雪花》。小雪花,/爱跳舞,/千朵万朵盖满路,/飘到脸上痒酥酥,/飘到手心变成颗颗小珍珠。“珍珠”是诗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在对这首诗歌进行阅读鉴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尝试着将“珍珠”变换成其他事物,比如“水珠”,通过“珍珠”――“水珠”二者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明白,将融化成水滴的小雪花比作珍珠,一方面刻画了水滴像珍珠一样的外部形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孩子对变成水滴的小雪花的珍惜爱怜之情。五、引导学生参与儿童诗的“再创作”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所接触的儿童诗是经过作家创作、业已定型了的文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儿童诗的阅读鉴赏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再创作”环节,真正体现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里所说的“再创作”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学生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再造想象,重新建构作品中的形象,获得属于自己的独有的审美体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引导学生对原有文本进行改造或补充,从而参与作者最初的文本创作,或创造出新的文本形式。关于以上第一种形式,如前文所举管用和的《帆》中,那个“走向远方”的老人,因何而去,去向何方的想象。再如徐鲁《小小的月牙》:“小小的月牙,/像一只青色的小虾,/在星星的草丛里,/它一边挣扎,/一边找寻着自己/深水里的家……”由“挣扎”一词生发的想象和联想。至于第二种形式,如刘饶民的《海水》一诗:“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咸?/海水笑着来回答:/因为渔人流了汗。//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样蓝?/海水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教师可以将诗歌的最后一句隐去,以填空造句的形式让学生来补充。学生模仿诗歌第一节的句式,揣摩作者的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运用诗歌语言进行创作。然后教师公开原作的内容:“我的怀里抱着天”,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之对照比较,看看哪种表述效果更好。再如,由谢武彰的《梳子》生发开去,让学生模仿前面几个排比句的句式,展开想象,可能学生会创造出“鸟是云的梳子,梳着云的头发”,“蜜蜂是花的梳子,梳着花的头发”,“田间嬉闹的孩子是田野的梳子,梳着田野的头发”诸如此类,或者更富创造力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技巧,甚至还会因此而喜欢上诗歌,感觉诗歌创作其实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继而尝试着自己创作诗歌。由此,儿童诗的鉴赏已突破了其自身的特定疆域,成为写作训练以及思维能力训练的一种有益补充,文学鉴赏活动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充实,更具魅力,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参考文献】[1]诗大序.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9.[2]陈铭.意与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梁媛)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