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头饰•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主要分为:笄,簪,钗,华胜,步摇,花钗,篦[bì],钿[tián]花、扁方等。笄•商周,在中原地区的出土物中,首饰的种类不多,殷墟发现的首饰主要是笄,有骨笄、铜笄和玉笄,笄头上刻出鸟头或兽头。西周仍沿袭这一传统,1955~1957年在陕西长安沣西曾出土了700多件骨笄,有的骨笄上刻出重叠的鸟形,有的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顶端另加一个笄帽。挂在颈部的串饰东周时才再度繁荣。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仅以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笄(ji)•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笄礼源于周代。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则仍然保持原来的发式,两者区别十分显著。•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簪【簪】古代发饰,即“笄”,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簪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挽起的头发或者弁冕,“弁”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常见的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风形和蝶形等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另外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簪春秋战国时期,金簪、玉簪相继出现并成为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帝王饰玉簪、后妃饰金簪。其次象牙簪、玳瑁簪均为臣子戴的簪。簪明累丝嵌宝石金凤簪唐龙头簪簪云凤纹金簪长15.3cm明永乐十四年明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金簪以金丝垒成卷草纹样衬底,其上用金丝做成立体的如意纹,一只凤凰翱翔其间。凤凰与云纹皆用细如发丝的金丝垒成。扁方•【扁方】簪的一种,其造型作扁平一字形,也称大簪,原为满族妇女使用,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发钗•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做成一股,而发钗则做成双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发钗步摇步摇,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步摇金镶玉步摇,长28cm,金钗上端如翅,镶着精琢玉片,满饰银花、嵌着珠玉的穗状串饿,分组下垂。四蝶银步摇,制作精致。擿(zhì)•擿(zhì),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华胜•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华胜篦(bì)•篦(bì),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钿花•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钿花明代的镶嵌钿金工艺十分发达。凤冠是明代妇女服制中最为庄重的一种礼冠,以皇后所戴的凤冠最为华贵,其顶上缀有龙凤等饰物。妃嫔在跟随帝后去参加祭祀或朝会时也要戴凤冠,但她们的冠上已无金龙,而是用九只晕鸟代之,表示等极的差别。与凤冠相配套的服饰是霞帔,这是明代命妇的重要礼服。头饰的材质与制作•古代的头饰主要材质由竹、木、荆枝、玉石、玳瑁、陶瓷、骨、金、银、铜、玛瑙、翡翠、琥珀、密腊、水晶、珍珠、象牙、绿松石、金星石、宝石等做成,或镶嵌组合成各种饰品。•古代头饰都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制作,一般要经过雕、刻、镂、冲、镶、嵌、焊、鍜、钻、铆等十多道工序,其技术之精湛,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有的已成为绝技。•古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既有中国传统的制作工艺,如花丝工艺、烧蓝工艺、錾花工艺、点翠工艺、打胎工艺、蒙镶工艺、平填工艺等;还有现代机械加工工艺,如浇铸工艺、冲压工艺、电铸工艺等花丝工艺•花丝工艺花丝工艺是将金银加工成丝,再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金银首饰的细金工艺。根据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制成不同纹样的花丝、拱丝、竹节丝、麦穗丝等,制作方法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点翠等。•定陵出土的首饰,制作工艺方法多样,表现手法多变,技术全面,线条流畅,焊接利落,技法纯熟,包括打制、雕刻、垒丝、琢玉、镶嵌、焊接等多道工艺过程,特别是金簪,在其顶部焊接上打制或用极细的金丝编制,垒制作成的金托,结合镶嵌工艺,在托内镶嵌各色宝石及珍珠或用金,玉制成各种优美的装饰.使饰物更加金碧辉煌,珠光宝气,这种制作方法一般称为花丝镶嵌”。烧蓝工艺•烧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银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的透明感,别有情趣。烧蓝的“蓝”是烧制后形成的类似低温玻璃的块料。•烧蓝过程:将烧蓝的原料粉末兑水,用小匙铲上蓝料放入银胎的凹槽中,将蓝料压平,抹光,用脱脂棉吸取水分后放入炉烘烤,待蓝料融化固结后形成类似低温彩色玻璃附着在饰品上。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似,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堑花、雕金•堑花工艺是用锤子击打形状各异的堑刀,在饰品表面形成凸凹不一,深浅有致,或光或毛的线条和纹样的一种金属变形工艺,他可以用来表现饰品的不同材质和肌理。•雕金也称抢花工艺,与堑花工艺的原理相同,区别在于雕金是用不同形状的雕刀,通过手掌的推动在金属表面雕刻出各种线条和花纹,表面被铲掉的金属部分光芒闪烁,所雕线条自由流畅。雕金工艺需要高超的手工技术,所以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首饰更显手工技艺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