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案与小组工作的基本内容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930年汉金斯首次使用;1937年汉密尔顿系统阐述;美.霍金斯发展。理论假设:开放性:人的成长发展假设(生活、心理、社会层面);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过去、现在、问题处理三方面压力);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交流的基础、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潜在能力)。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性: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反思性:沟通-引导,反应对象内心感受和想法(现实情况、心理动力、人格发展反思)。间接治疗技巧:对象广、拓展介入焦点。特点:研究(人际交往场境中了解对象)、诊断(综合诊断方式确定问题原因)、治疗(多层面服务接入方式)三个阶段。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贝克、1982年史哲华总结。基本假设:关注焦点:人的认知和行为。人的问题:认知、行为、情绪的影响。认知因素:意识、自动念头、图示。治疗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短期、关注此时经验感受;5—20此面谈、特困如人格障碍超过20次,每次45—50分钟,每周一次。技巧:个案概念化(具体情况出发)、合作式治疗关系(服务对象主要责任)、苏格拉底式提问(调动好奇心、探索能力、解释无效方式、强调参与学习过程、不强迫)、结构化和心理教育(设计日程安排、心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教育借助工具、自助读物、手册、量表)、认知重塑(改变无效自动念头、图式)。特点:认知和行为因素结合;综合方式。个案工作主要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1955年艾里斯ABC理论。(A:引发事件、B:服务对象信念、C:事件后的认知、情绪、行为)理论基础:人本主义。理性模式:服务对象信念的影响认知、情绪、行为;非理性信念:绝对化(要求过高、完美)、普通话(概括所有普通特性、经历失败觉得天生笨)、抽象化(经验抽象为一般准则,自己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自己)。治疗技巧:非理性检查技巧:探寻、识别(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非理性信念辩论技巧:质疑、辨析(辩论:质疑、理性功课:改变非理性语言、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想象处于困扰中)特点: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2任务中心模式:20世纪60年代,服务效率低下时,雷德、沙尼。1972年雷德、爱波斯坦《任务中心个案工作》基本假设:高效:介入时间有限、目标清晰、服务简要、过程精密、服务效果明显。介入核心: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是实现解决的手段;实现过程中关注:服务对象自主性。自主性内容:服务对象有处理自己问题的权利和义务、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潜在能力。治疗技巧:沟通:两个要素:有系统(集中焦点、过程紧密、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有反应(及时回应)。五种功能:探究(明确问题及责任)、组织(介入目标的解释、时间的安排、行动的规划、服务对象参与方式)、意识水平的提升(对自身及环境认识了解)、鼓励(强化、激励)、方向引导(建议、忠告、及时了解有效途径)。特点:关注:问题的界定(清晰界定:知道、承认、愿意、有能力、尝试独立)、服务对象(明确界定:自己愿意并承诺、有自主能力、正常生活状态)、任务的界定(合理界定:问题、能力、意愿)。危机介入模式:1946年林德曼与卡普蓝“危机调适”、20世纪50年代美国“预防自杀”、1974年美国正式列入。分类:成长危机、情境危机。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基本原则: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特点:迅速了解对象主要问题;迅速作危险性判断;有效稳定对象情绪;积极协助解决当前问题。(简洁、有效、迅速)个案工作主要模式人本治疗模式:1951年罗杰斯,1974年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理论假设:人本心理学为基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本质是好的;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治疗策略(充分运用潜在能力特征):准确领悟周围人和事物、理性的人;珍惜享受生活、适应力强;依真实愿望选择生活方式、忠于自己;面临众多选择能体会心理自由;积极生活在变化环境中、富有创造力。特点:注重社工本身品格和态度;强调个案辅导关系: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纳、爱、保持独立;关注个案辅导过程。3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运用最广、影响最大。20世纪60年代米纽秦,70年代最有影响力。理论假设:以家庭为基本治疗单位。病态家庭结构: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病态。家庭生命周期:发展期(2人)、扩展完成期(3人以上)、收缩期(2人以上)、完成收缩期(2人)、解组期。治疗技巧:重演、集中焦点、感觉震撼、划清界限、打破平衡、互动方式、协助建立合理观察视角、似是而非、强调优点。阶段:进入家庭、评估、介入。功能恢复:改变家庭成员看法、家庭结构、家庭错误观念。个案工作个阶段工作要求接案和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追踪(跟进)。角色:使能、联系、教育、倡导、治疗。评估:内容:状况的改变、目标实现程度、投入(人力、物力、经费、时间);方式:服务对象、同行、机构。个案工作技巧会谈:支持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引领性:澄清、对焦、摘要;影响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建立关系:感同身受、积极关系模式、制造气氛、积极主动。收集资料:会谈、调查表、观察、现有资源。方案策划:目标清晰现实、范畴明确、策略合理。评估:正确:活动效果;对策略、方法、技巧;合理:基线、任务完成、影响;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坦诚保密。个案管理体系、过程取向。特点:问题复杂多重、全貌工作方法(寻找网络、协调网络各服务)、双重功能(协调合理配置、服务效率)。实施原则:服务对象参与、服务评估(任务、需要、生理、环境、非正式网络、偏好)、服务协调(全面个性化)、资源整合、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评估和监督。4小组工作方法改善社会功能,促进转变和成长,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类型:教育小组:社区、学校、医院:(自助互助)认识自我问题及有解决的需要;确立新观念改变看问题角度、开展预防服务降低问题行为特征。成长小组:学生、边缘群体:个人成长和正向改变;体验小组(青少年拓展训练)。支持小组:共同性问题小组:关系构建、交流支持、自主性(单亲家庭自强、癌症患者、吸毒人员同伴治疗);动力源:组员需求本身;角色:推动者、协调者。治疗小组:行为问题;吸毒人员美沙酮、社会矫正对象星星点灯、家庭暴力受害者。特点:问题共同性、相似性;民主参与;团体动力。功能:塑造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自我改变、被肯定的社会场境;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小组工作模式社会目标模式:社区发展项目领域,社会责任和变迁。理论基础:社会学、系统论。实施原则:原则性工作意识。组员社会意识和责任;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领袖培养;工作目标和社区发展目标一致。治疗模式:社会治疗、社会康复模式、小组的临床模式、康复模式。解决个人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社会行为。服务对象:行为失范、有特定问题。理论基础:神经医学、心理学。目标:心理、社会、文化适应得到康复、发展、完善、预防,主要是矫治性治疗。原则:综合性、建构性、个别性与共同性结合。互动模式:人与环境、人际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实施原则:服务对象没有固定概念。开放性、平等性、面对面互动。发展模式:过程模式、发展性小组模式。较晚的模式。解决预防社会功能衰减、恢复发展社会功能,应用广泛。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社会发展论、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强调人的发展、社会功能提升。实施原则:积极参与(协调鼓励)、使能者(支持帮助)。小组工作过程准备阶段:组员的招募和遴选(招募;遴选和评估:个别会见或资料、共同问题、年龄性别、文化认识、家庭、职业、对小组要求;确定组员);确定工作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沟通、过程、实质、需求(原则:可测评估、时间限定、适合实际能力、目标不冲突、正面肯定);制定计划书;申报并协调资源;小组的规模和工作时间(影响大小因素:目标、类型、问题性质、组员成熟度、工作者经验、有无协同领导者;功能:5人适合讨论、8人完成任务、超过25人紧密性低,3-50人;工作时间:持续时间、聚会频率、每次长短、开始结束);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场地、座位、设备辅材、应急预案)。开始阶段:组员特点:矛盾心理与行为、谨慎试探、沉默被动、对工作者依赖。社工任务:协助彼此认识;对小组期望、促进认识、接纳小组;保密原则和契约;制定规范;信任的气氛(主动沟通同理心、让组员表达、寻找强调相似性、澄清、积极倾听);相对稳定关系结构(沟通、接纳、权利、领导、角色)。责任和角色:领导、鼓励、组织者。5小组工作过程中期转折阶段:特征:认同感、抗拒防卫心理、角色竞争冲突。社工任务:处理抗拒行为;协调和处理冲突(包容、冷静、理性):澄清冲突本质、增进自我理解(角色扮演)、调整规范契约、面对面解决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焦点回归法(问题抛回);整体目标意识;重新建构小组;适当控制进程。责任角色:调解人、支持者。后期成熟阶段:特征:凝聚力最高、出现次小组、充满信心希望、结构稳定。社工任务:维持良好互动、组员得到新认知、组员把认知转为行动、解决相关问题。责任角色:(同行者、旁观者)资源信息提供者链接者、小组和组员能力促进者、小组引导支持者。结束阶段:特征:离别情绪、结构弱化。任务:处理离别情绪,最后一次聚会告知结束日期;保持经验(模拟练习、树立信心、寻求支持、鼓励独立、跟进服务)。小组评估:社工自评(目标实现、表现)、组员自评(参与目标达到、过程感受、小组效能)、观察员或督导评估(对组员观察评估、效能评估)。责任角色:引导者、领导者。小组工作技巧沟通与互动:与组员沟通:氛围、专注倾听、积极回应、自我披露、信息磋商、适当梳理、及时小结。促进组员沟通:相互倾听、相互表达(此时此地、鼓励沉默的、适当阻拦)、相互理解、相互回馈、示范引导。讨论:事前准备:合适主题、措辞(事实性、价值性、推测性、政策性问题)、合适形式(公开、陪席式、讨论会、质询会形式)、活动环境、合适参与者、准备草案。主持:开场、了解、提问(封闭式、深究回答型、重新定向、反馈和阐述型、开放式)、鼓励、限制、沉默、中立、摘述、引导、讨论结束。治疗:直接干预:鼓励帮助影响、赞扬奖励警告惩罚、角色分配者;间接干预:治疗元素(植入希望、咨询建议、利他主义、自我披露、互动中学习、接纳)、角色扮演、行为改变技巧、家庭作业、结构化角色技巧;外在力量法:有迫切要求、有助改变、具备能力和资源(角色:辩护、中间人、评议、多重角色)活动设计:紧扣目标、考虑组员特征和能力、活动基本要素、经验分享。个案工作常用理论1、增权/赋权理论增权是指增强人的权力和能力。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社会工作为受助者提供帮助应该着重于增强受助者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2,优势视角理论6“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财富、资源、智慧、知识等);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那些为面包、工作和住房而抗争的人们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资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们也期望取得成就);与案主合作,我们可以最好地服务于案主;所有环境都充满资源;注重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