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纵横》文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中未显示部分是白色字体,请全部选中后,将字体颜色设置为黑色即可目录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阅卷领导小组名单······························1阅卷是一门学问(代序)/孔庆东········································2第一部分试题评价201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整体评价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阅卷领导小组/执笔人:周京昱··············3第二部分试题解析第一大题(语文基础)/穆昭··········································21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王武镝刘玉贤漆永祥························24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延伸、文言文断句、古诗文默写、古诗鉴赏)姚守梅林嵩陶晓燕柳春蕊尚建军······················31第四大题(实用类文章阅读)/肖若····································45第五大题(文学类文章阅读)/张小屹祝丹兰陈立今朱传世等············48第六大题(写作)/刘德水张新村赵利琼周京昱等····················62第三部分专题评析作文啊,作文……/周京昱··············································80好文难寻/柳春蕊······················································90我要一个更好的世界/张彤············································932010高考作文题简说/边境···········································942010年全国各地作文点评大课堂/周京昱·································98阅读“延伸”题目的再延伸/王大绩······································122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乡思”无尽处——季羡林《海棠花》赏析/朱传世····128第四部分相关资料现代文阅读文本原文···················································130试题选辑/2010年全国Ⅰ卷·············································133/2010年全国Ⅱ卷·············································140/2010年课标卷···············································146北京大学·2010·内部刊物阅卷纵横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卷纵横》12010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阅卷领导小组(按工作人员名册排序)组长:林建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副组长:秦春华(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漆永祥(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组员:周京昱(宣武教研室)田福春(海淀教研室)姚守梅(海淀教研室)杜志兵(西城教研室)张小屹(东城教研室)朱传世(崇文教研室)韩明英(崇文教研室)马相武(人民大学中文系)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科目业务负责人:孔庆东作文组负责人:周京昱田福春作文组联络员:马相武知识组负责人:姚守梅杜志兵张小屹朱传世韩明英知识组联络员:张燕玲管理总负责人:林莉文中未显示部分是白色字体,请全部选中后,将字体颜色设置为黑色即可2010年《阅卷纵横》编委会田福春(海淀)周京昱(宣武)凤潇(朝阳)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卷纵横》2阅卷是一门学问(代序)北京大学孔庆东本人曾撰文,并在多次讲座中郑重提出,要建立“中国考试学”,把考试当做一门单独的学问来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国各项考试的学术水平和可信度。这一呼吁得到了教育界、考试界许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和支持,当然这一提法也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化。现在看来,不仅考试要作为一门学问,与考试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本就应该纳入考试体系的“阅卷”,也应该当做一门学问,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管理和科学调控。目前中国各项考试的阅卷工作,基本上处于随机组织、分散管理、临时定法、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尽管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阅卷参加者都付出了辛苦劳动,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和加剧。其主要弊病是阅卷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评分标准疏密无度,阅卷过程无法科学掌控,阅卷结果不能完全体现考生的实际素质,也不能完成命题意图,更谈不上正确指导教学实践。而随着全国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文化格局错综复杂的演变,各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必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五花八门。据有关报道,韩国高校的招生考试已达3千多种,中国也正向此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在加强命题的学术性和应试辅导方面的科学性之外,尽早把阅卷工作列入科研范围。阅卷工作首先需要组织一支业务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强、人员素质相对均衡的阅卷队伍,相当于一支突击队性质的“特种兵”。组织这支队伍的难度,要远远超过组织命题队伍。命题队伍人员少、自由度高,而且因为需要“集思广益”,所以并不强调素质均衡,只要具备专家素质、有一技之长、保证不泄密就基本可以了。而十个人命题,往往要考十万人,需要的阅卷者数以百计。让平素互不相识的、拥有各自文化倾向性和“小集体利益”的数百名“文化人”,在短短几天内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地去从事一项高智商工作,所需动用的组织资源和组织智慧,是不亚于一场小型战役的。以笔者本人历年参与的阅卷组织工作来看,所付出的心血和思虑,毫不夸张地说,打一场平型关战役都足够了。其次,阅卷工作需要比命题工作更高的智商和情商。命题者往往不考虑阅卷的实际困难,或者一厢情愿地盲目乐观,考虑不到那么多的操作障碍,甚至把命题本身的疏漏和谜团,丢给阅卷环节去处理。本人多年参与高考命题和其他命题,对此深有体会和警惕,不断提出预防和改进办法,但受“命题机制”所限,实际收效并不大。而阅卷者,却需要全面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和思路,吃透每一道试题的内涵外延,站在比命题更高的视角去整体看待。试题的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卷纵横》3区分度要实现,命题的疏漏要遮掩,分数的给定要细化,还要顾虑到到考生实际作答中出现的种种事先难以预估的情况。所以,正如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千斤念白四两唱”,本人提出“三分命题七分阅”,对于阅卷工作来讲,是完全合乎实情的。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命题者和阅卷者是一套人马,都由硕儒高官直接执行。而现代考试,命题环节就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阅卷则更被忽视了。所以现代考试貌似“科学”,数据、图表和各种曲线一堆一堆的,但实际上经常是自欺欺人,科学性是大可质疑的。再次,阅卷是一个时时存在外界干预和心理变化的动态流程。特别是大规模考试的阅卷,往往要历经数天甚至一周以上才能结束。在此过程中,会发生阅卷者之间的意见分歧、感情对立,虽经“统一规定”加以约束,但其个人主观倾向,仍会在实际阅卷中顽强地表现出来。本已严肃认真制定好的评分标准,会因试卷的实际情况而临时统一调整,阅卷者领会“新的精神”,程度肯定也有差别。阅卷人员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媒体、同事、学生、亲友的意见,每天都在干扰着阅卷者的心情。不同的时段,阅卷者的心理反应也不一致。开始掌握标准严格的,到后来可能会松;上午喜欢给3分的,下午可能喜欢给4分。发现自己与其他阅卷者的速度、平均分、标准差有明显不同时,也会强行调整自己去“适应整体”。另外天气、饮食、阅卷场地的环境是否宜人、领导的态度是否合适,特别是阅卷工作的报酬,也都对阅卷者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以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为例,阅卷者多为各中学语文教学骨干,做一场高考辅导报告的酬金也要以千元计算。但他们阅卷时,每天紧张劳动七八个小时,辛苦将近一周的全部阅卷报酬,只有一千元左右,已经低于家政临时工的薪酬。北京市政府创造并常年坚持的这一带有丑闻性质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阅卷质量,也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正所谓“珠玉买歌笑,糟糠养园丁”。所以每年几乎都有阅卷人员向媒体散布乃至出卖阅卷内部信息,造成了一些混乱的社会影响。本人负责任地说一句,北京市不解决这一举手之劳的问题,每年的阅卷结果,以及这个结果与命题和教学的一系列“相关系数”,都是“不可靠”的。可见,阅卷工作并不是机械固态的,更不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就能达到目的的。了解这个动态的流程,科学地加以调控,是“阅卷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最后,阅卷工作还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而阅卷关系着选拔的结果。选拔结果是否合情合理、是否公平无私,会引起每个社会成员的关注。这本来是正常的,客观上也有利于监督阅卷工作,使之更加完善。所以在考试和阅卷工作中“讲政治”并没有错。但各地政府,往往不懂考试、也不懂命题,却格外“关心”阅卷结果。少数领导存在着这样的误解:本地考生的分数越高,就证明自己的政绩越高。所以有时会出现“长官意志”强行规定分数线的情况。而某一年的分数过高后,又会造成下一年分数忽然降低。这样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卷纵横》4的分数起伏,掩盖了考生真正的群体素质,有时也掩盖了命题者的苦心孤诣。例如某一年的考生整体状况很糟——可能5岁那年集体服用了“脑白痴”,但政府领导事先要求平均分不能低,于是阅卷标准整体放宽,造成这一年“形势大好”的假象,媒体也不懂装懂地推波助澜,掩盖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一般都很重视“假冒伪劣”,却不知道在程序、法规各个环节上都“没有问题”的所谓“真实结果”,往往危害更大。正像一个假医生骗不了多少人,而一个真医生如果要骗人,后果不可想象。以上所述,仅是阅卷工作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尚不能涵盖阅卷工作的全部。如果确实将阅卷当成一门学问来严肃对待时,其下还需要阅卷心理学、阅卷组织学、阅卷统计学、阅卷管理学等分支。如果将考试比喻为司法体系的话,命题好比是法院,阅卷则好比是检察院,两相配合好了,中国考试学的大厦才会真正构建起来。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阅卷纵横》5201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整体评价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阅卷领导小组执笔人:周京昱课程改革,历时三载。2010年,我们终于迎来了北京课程改革后的首届高考。千呼万唤,北京新课标卷首战之年的语文试题亦如约而至。暂且不论高考该不该为课改“埋单”,但全社会“高考成败则课改成败”的定势思维很难改变。一面是迄今对课改的争论无休,一面是“自古以来”高考强大的社会影响,于是我们看到,全国各地课标卷无论是内在的命题思想或外在的试题面貌均各不相同,有“保守派”,亦有“激进派”,当然也不乏持观望态度的“骑墙派”。高考不变则课改徒劳,高考巨变则社会震荡。一句话,在一个基础教育生态尚未完全形成良性发展态势的国家,处理好高考命题的“稳”与“变”,委实是一件难事。不能“不作为”,亦不能“瞎折腾”;既要体现课标精神,又须有利于对人才的公平选拔;既不致给“发展中国家”广大师生带来过重的负担,又要为他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可行的教学生长点……担得起上述要求的高考语文试题,是我们的期待。2010年高考北京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能否如我们所愿呢?对其作出合理评价,至少有4个基本着眼点:第一,课标精神的体现。即这份试题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如何将课标理念落实为具体问题?第二,学科规律的映现。即这份试题以怎样的面貌和手法表现命题者对语文学科基本规律、原理的理解、认识?第三,大规模书面测试的显现。即这份试题基于测试的时空条件的制约,在“想考什么”和“能考什么”之间做怎样的平衡,从而满足大规模人才选拔的需求?第四,首年攻坚的呈现。即这份试题作为首战之年带有探索意味的作品,在针对一线学情、审视现实处境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从而协调各方矛盾、实现全面和谐?以我们的现实国情论,高考目前还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现象,它更趋向于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上述“体现”“映现”“显现”“呈现”的背后,才是命题者

1 / 1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