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4年1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二2017年9月28日市场经济:产品、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引导与调节。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经济,是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由政府进行计划。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通常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主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主题二经济体制的改革主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结构展示预习检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就——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过程明确目标考纲解读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解读: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解读: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自主学习诵读识记结合课本,根据知识结构图对本课基本知识点进行梳理,在预习的基础上诵读识记,夯实基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历史转折1.背景2.主要内容3.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2.目的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试点④配套改革③推广②作用①开始⑤影响④分配体制改革③所有制改革②管理体制改革⑤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4.理论完善3.目标确立2.提出5.作用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结合以下材料思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1977年2月7日)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实质: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影响:文革结束后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1.背景①文革结束后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主要内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①两大转折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②三大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3.意义(转折+三标志)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发散思维自主探究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对比其前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变化,分析为什么说它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两个凡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建设集体领导思想政治组织乱正拨反(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回顾历史,讨论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有哪些?明确这些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二、经济体制改革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材料一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地位:农业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材料二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有将近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50元以下。材料三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能挣到0.14元。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作用推广配套改革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由集体经营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集体生产→分户经营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属于集体行政机构的改变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二、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体制改革作用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革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3.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易错提示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85年9月《时代》周刊标题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1990年——计划还是市场:中南海没有结论1990年7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意见一:认为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应该是计划去向,但是搞了市场取向,所以出了问题。意见二:吴敬琏和薛暮桥、刘国光则强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改革遇到重重阻力90年代后,经济体制改革何去何从?如何选择?包产到户姓“社”姓“资”?——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市场经济姓“社”姓“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基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4.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奠定思想基础1.背景:2.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奠定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初——初步形成2.过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意义: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折决策目标市场经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本课小结1.中国人过年有写对联的习惯,一副好对联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下列对联反映时间先后排列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③“柳暗花明万木春坚持科学发展观桑田好雨,鹏程丽日三十载促进市场繁荣庆经贸惠风”④“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达标检测2、右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3、下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币,两幅图表明A.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优先发展农业B.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就巨大C.主动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事求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5.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7.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8.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