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课堂教学改革所涉及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其有效性。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以养成。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一、走出有效教学的误区要正确认识有效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是否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过:(一)为提问题而提问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一揭示课题后就问: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说,什么是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指的是谁?它为什么成了最后的战象?这头战象后来怎啦?……表面上看上去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其实效果不大。更不能理解的是这节课学生事先已经预习过了,老师还提这种问题,那真的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浪费时间了。教师提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想引起学生质疑。随着新课标的的出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老师们都喜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质疑环节”,特别是遇到有人来听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然而,我发现所谓的质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质疑而质疑。(二)为讨论而讨论1、遇疑问就讨论现在的许多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结果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的保持沉默。2、没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讨论当然也有一些疑难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可问题一出现,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而是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解疑。这种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体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交流时,学生所发表的依然是个人的见解而非集体的智慧,前面的合作在交流时并没有显现效果,有和没有一个样。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教师依然执行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是用一个个零碎的问题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那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教学。(三)为朗读而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一节没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已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然而,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就一定是好语文课吗?不难发现在很多课堂只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毫无指导地、反复地让学生读课文,读了一段又一段,读了一遍又一遍,学生一味地读书,到底有何收获不太重视,长此以往,学生读而生厌。还有写老师为达到课堂上书声琅琅,教师绞尽脑汁,在备课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有默读、轻读、速读、回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但实质上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什么,理解什么,指向性并不明确;学生读完后感知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有了什么进步和提高也不得而知。学生的朗读只是在一个平台上推移,没有使朗读层层深入,达到感悟全文,培养语感的目的。(四)为表扬而表扬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诸如“棒!棒!你真棒!”、“表扬他,顶呱呱!”、“你真聪明”“棒极了”之类的肯定和表扬,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是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老师问一个学生:“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一个学生回答:“五个自然段。”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当学生的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寄予的肯定无可厚非,但是只要学生一发言就说这些鼓励肯定的话,这样的鼓励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而且还会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的学生。(五)为作业而作业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学习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及技能发展状况的有效形式。但是就当前学生语文作业状况,依然存在诸多误区,需要引起注意。比如:作业形式的比较单一,拘泥于书面的形式,进行机械操练。小学生长时间书写会疲劳、厌烦,况且过量、无效的作业会造成学生厌恶学习,即使做了,也马虎了事,甚至引起作业时思维堵塞等现象。还有学生的作业多为教师布置,且缺乏开放性。学生没有选择权,整个过程由老师主宰,学生惟命是从。这样的作业过程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忽视了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反馈及探究意识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冲动,从而产生了惰性,根本无助于学习兴趣自主意识的培养。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设计有效的提问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序的遐想中。一位老师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课前板书好课题,从课题入手,提出思考的问题:(1)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2)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以课题中的“游”字为重点引导学生质疑。以疑着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弄清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的问题: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两者的关系。另一位老师教学《去年的树》,他也是从课题入手,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课题叫去年的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文中是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这样一问,就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带动他们的思考。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常用的有效提问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二)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讨论的目标进行定位,有效的组织。既要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组织讨论前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要解决哪些难点,要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一位老师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她抓住了“借”,让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它进行讨论,就能达到理解内容,领悟中心的目的。“课题中的‘借’字可以改为‘骗’字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都很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用欺骗的手段得到箭的,可以用‘骗’字。”有的学生说:“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全部箭还给了曹丞相,这叫有借有还。还是用‘借’字好。”同学们通过分析、比较,感觉到还是用“借”字好。原因有二:其一,因课文后面的“谢谢曹丞相的箭”是照应“借”的,骗箭不用谢。其二,课文的中心是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的。若用“骗”这个贬义词与中心不符。学生在讨论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领悟了文章的中心。(三)重视朗读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进行朗读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如一位老师的《半截蜡烛》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生5: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生6: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这样教师以读代讲,学生以读促思。在朗读的同时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四)巧用评价语言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的语言评价也应该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也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是不可取的。所以,恰当地运用教学中的语言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听特级教师上课,总觉得他们的课是那么的自然流畅,课堂气氛始终是活跃和谐的。究其原因,我想除了他们精妙的教学设计、深厚的教学功底、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外,还有他们善于适时评价,寓评价于师生交流之中。特级教师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总会与之交流。一、两句简洁的话总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赏识,或尊重,或期待,如“听了同学们的读书,让我感受到了美”“我想起古人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非常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类似这样的经典名句,在特级教师的课上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的,正因为特级教师们能巧用这些评价语,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这些课堂用语才是有效的课堂语言。(五)设计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设计,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作出努力。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语文作业改革、优化语文作业设计呢?1、注意资料的收集与运用。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前,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海洋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及网络查找,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我又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最后在课堂上将这些文字与图片进行资源共享。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海洋与人类关系日益密切”的理解,更让学生对海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这种资料收集的过程,就是开发生活中语文学习的资源,使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如,教学《黄山奇石》,我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资料,了解我国的自然奇观。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调查访问开放性作业的操作,学生无形中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2、力求题目新颖,形式多样,经常设计实践活动型的作业。要勇于打破传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作业形式不拘于写,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