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篇一:12《论语》十二章(教案)】12《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过程与方法: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1.板块式教学思路。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3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2诵读感知:(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明确: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方法与态度、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九章着重谈学习,后三章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再出示正确读音。三、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1学生自由讲解前四章。2齐读。教师小结讲解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如字音、语速、语调、停顿等。3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待交流讨论。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之间质疑,教师加以点拨。例如:第一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曰:说。时:按时。习:温习,复习。亦:也是。乎:吗。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愠:怨恨,恼怒。”本章理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只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5学生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明确:(1)孔子说:“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旁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岁明辨是非,七十岁随心所欲,又不超越规矩。”(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时,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四、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1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明确:谦虚:学而时习之。独立思考、复习: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五、课堂小结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六、布置作业1背诵前四章。2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实际略谈体会就行。●第二课时●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至九章;继续研读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一、检查作业【篇二:《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③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合作探究概括每一章蕴含的思想内容。②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②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思想修养。③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二、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加强思想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类归纳法。五、教学工具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初读感知1.介绍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编纂的意思。《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2.听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读。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①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读,通顺流畅。(三)研读赏析1.学习第一章①齐读第一章②重点字词解释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接。.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③整章译文明确: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明确:这一章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句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第三句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2.学习第二章【篇三:《论语十二章》教案(1)】《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4.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领悟《论语》深刻的内涵。【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2.结合具体的语录,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一.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饭疏食饮水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论儒家经典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