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概念题半工半读制度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即部分时间接受教育和学习,部分时间从事生产劳动,体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二、填空题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始终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当人类懂得有意识地向下一代传递这些经验的时候,人类的(教育)便产生了。原始社会教育的全部的目的几乎都是围绕(生存)活动展开的,原始社会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中国奴隶社会最著名的有关职业记载的著作是(《周礼·考工记》)。古代社会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家传世袭)、(师徒相传)、(学徒制)。中世纪行会的劳动者由(师傅)、(工匠)、(徒弟)三种身份的人组成。(莫尔)的《乌托邦》认为职业教育是建立理想的必要组成部分。(拉伯雷)的《巨人传》认为职业教育是建立理想的必要组成部分156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工匠、徒弟)法。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学徒)制在机器工业的冲击下逐步衰落1889年(英国)颁布了“技术教育法”。1919年通过的阿斯蒂埃法]被称为(法国)技术教育的宪章,标志着国家技术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俄国1868年由莫斯科帝国技术学校校长戴拉·保斯提出的(俄罗斯制)革新技术教育方法,奠定了现代职业技术教学方法的基础。美国1862年和1890年先后两次颁布(莫雷尔)法,通过“赠地”和拨款资助的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美国在(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斯法案》正式确立了美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1866)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独立学堂,著名的列举三个(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水堂、上海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我国实业教育从1902年7月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后,才1903年学制教育史上又称为(《奏定学堂章程》)《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癸卯学制)。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政界知名人士42人在上海发起组织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出版刊物为(《教育与职业》)。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口号。192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教育史上又称为(壬戌学制)。我国现代施行的“六、三、三、制”的基本学制体系始于(壬戌)学制。1933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把职业学校分成初、高两级,并得附设各种职业补习班。张之洞)完整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20世纪初叶,(.张謇)提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教育观点。1945年美国国会通过(退伍军人就业)法,既解决了战后军人大规模失业的问题,造就了几百万的专门人才,此举不仅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而且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归咎于美国的教育已经落后于苏联,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注重国家急需科技人才的培养。1971年教育署署长马兰开始积极推行(生计教育运动),试图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美国综合中学通常分为(学术科、普通科、职业科)三个不同的发展方向。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即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主要由(社区学院)承担。英国制定的由低向高的五级国家专业资格证书标准英文简称(NVQ)。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3)年政务院决定把各类技工训练机构转变为积极发展为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各类(技工学校),由劳动部进行综合管理。(刘少奇)最早完整地提出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1958年5月,刘少奇在天津视察工作时指示,提出试办(半工半读)学校,要实行新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195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开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被诬为资产阶级“双轨制”教育的化身。1978年,教育部将全国(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划归国家劳动总局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司于(1982)年成立。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方针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于(1979)年成立。(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香港特区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训练局委员会)负责实施。三、判断改错题培养儿童是原始社会最迫切、最主要的任务。(劳动者)职业源于社会劳动。(分工)“传长不传幼,传子不传婿”反映的是古代师徒相传职业教育的写照。(家传世袭)家传世袭是比师徒相传进步的一种教育形式。(师徒相传、家传世袭)学徒制具有很强的行业垄断性。在学徒制崩溃和职业学校尚未普遍发展之前,一些大企业内的职工培训也逐步发展起来。在19世纪中叶以前,职业教育基本是私人和民间的事情,政府尚未给予积极的支持。19121913年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令,汇总各学校章程,制定的学制称为壬戌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学制将实业学堂改称为实业学校和专门学校。日本明治维新后在新兴的官办企业内积极开展职工培训,并成为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日本1895年以《职业学校令》为标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职业学校系统。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也可称为双轨制。(企校合作制)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四、简答题1.简述原始教育的非独立性特点。在原始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生活经验,但原始人的经验毕竟有限,教育在群体活动中遇事而教、随机而教,生存能力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身带言传、模仿练习获得、积累。教育是原始人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贯穿于其活动的全过程,但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原始教育具有全体性、无差异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等特点。2.简述原始教育中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形态和重要意义。原始社会虽然没有人为的差异,但是按男女和年龄在劳动分工上已有所区别,男子以渔猎、种植为主;妇女以采集、饲养为主;老人、小孩是辅助劳动力,也是主要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果说原始社会自然形态的分工还够不成职业分工,但原始社会的传递生产技术的教育则是很显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生产技术教育。相传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佃渔畜牧;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食用五谷,又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黄帝炼石为铜、造舟车、作宫室等。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中的智者、首领和“技术教育”大师。火的发明,石器、木器的使用,陶冶、金属制品的应用,耕种、捕猎、养殖等技术,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飞跃发展,所以生产技术教育乃是人类教育的本源。3.简述日本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1)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及时地通过立法来规范和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保证了职业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2)政府和民间共同协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以实用为主的“各种学校”、“专修学校”以私立为多,但政府在政策和财政方面都给予积极扶持。(3)教育系统、劳动系统、企业内培训、社会公共机构职业训练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形成完整的大职业教育系统,特别是日本企业内自主培训员工的传统,成为其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民间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4)“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一是定时制高中、函授制高中与企业职业训练机构合作培养技术工人;二是大学与大企业在科研、人员交流等方面的普遍合作。(5)职业学校、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专业设置多元化、综合化(压缩专业门类,创办跨层次、多学科的综合高中、选修制高中等),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提高随着科技和产业变化的适应能力。4.简述半工半读制度的意义。半工半读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两者是结合的。从当前看,既能办学校,有希望普及教育,又能减轻国家的负担。从长远看,能够培养新的人,培养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5.简要总结中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一是,经济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应该积极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即由被动的“需求驱动”向主动的“发展驱动”转变。二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鼓励,关键是有政策支持,稳步提高要靠立法推动与保障。三是,科学地预测社会需求,不断调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使之适应社会(特别是本地区、本部门)生产发展的需要,形成“产教”和“教产”的有效结合,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四是,兴教基础的社会性、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育人宗旨的全面性、满足需求的终身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应有的特点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五、论述题1.评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批判传统教育、洋化教育,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的主张,即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可概括为三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从反对与民众生活无关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老八股”与“洋八股”入手,提出真正的教育必须从服务生活出发,应该是“供人生需要”,“达民之情、遂民之欲”,“解放人类”的教育。基于这种认识,他把学校从课堂、书本推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与自然、社会的改造,群众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二者相互影响、促进,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对于教学方法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是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种事,不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他指出,“教学做合一”、“劳力与劳心结合”才能求得“真知。”2.试述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所采取的政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是与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初等教育尚未普及、教育质量较低,社会和家庭对高等教育期望值高,反而普遍鄙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偏低。当经济结构向工业化阶段转轨,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中等学校职业教育大量发展,政府和企业积极地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结构向高新科技层面推进,高科技含量和高经济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迫切需要大批有宽厚知识基础和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工人”,职业教育开始从中等层次向高等教育水平延伸,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表明:第一,随着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这些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理解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比较宽厚的文化基础;第二,随着技术现代化水平的加快、生产品种的复杂化和个性化以及劳动市场不稳定性的增加,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宽专结合、快速适应和进一步吸收新知识、接受再教育的能力;第三,随着工作环境中信息量和各种交往的增加和组织管理的革新,对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交和合作能力,以及相应的责任感、自主和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提出更高、更普遍的要求。3.谈谈对大职业教育的理解。国际职教界对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一直有争论。有的国家称“职业技术教育”;有的国家叫“职业教育”;教科文组织自7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国际劳工组织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