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吕韵盛建栋余建龙演讲:沈琪皓1.青鱼•鲤科,又名乌青鱼,青鲩,黑鲲,钢青。体长,略呈圆筒形,腹部平圆,无腹棱。尾部稍侧扁。鳞片大而薄,侧线完全。体背青黑色,腹部灰白色。•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主产于长江以南平原地区水域。•青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销外,可加工成罐头,熏制品及其他调味熟食品,鳞可制胶,皮可制革。2.草鱼•鲤科,又命鲩,草鲩,草棍,白鲩,草包鱼。白鲜,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鳞稍大,背部青灰,腹部灰白。体长可达一米,重35kg以上,一般也有2.0到2.5kg。•草鱼栖与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水域,以食草得命,是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草鱼与青鱼相似但其肉质稍逊与青鱼。其鱼头在广东比鱼肉更受欢迎。3.鲢鱼•鲤科,又名白鲢、鲢子、白头胖、竹叶鲢、跳鲢、家鱼等。体形侧扁,背部圆,腹部窄有腹棱,鳞小,侧线完全。背部青灰,腹部银白,各鳍均呈灰白色。鱼体一般在1—2kg,大者可以到15—20kg。•鲢鱼栖于水的中上层,一浮游生物为食,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鲢鱼以鲜食为主,也可加工成罐头熏制品及鱼糜制品。用鲢鱼加工的鱼糜制品色白,弹性好。4.鳙鱼•鲤科,又名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黄鲢等。体侧扁而厚,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头特大,背部及体两侧上半部暗黑色,有不规则小黑斑,腹部银白色。鱼体一般为1—2kg,大者可达30kg。•一般生活在中下层一浮游生物为食,是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鳙鱼以鲜销为主,也有加工成熏制品,盐干品,鱼糜制品以及罐头制品。5.鲫鱼•鲤科,又名鲫瓜子,鲋鱼、刀子鱼、鲫壳子等。一般体长15至20cm。体侧扁而厚,腹部圆,头短小,无须。背鳍长,外缘觉平直。背鳍,臀鳍第三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型。一般背面灰黑色,腹部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地水域均有分布。鲫鱼为我国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肉质鲜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高。鲫鱼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羸,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6.鲤鱼•鲤科,又名鲤拐子、鲤子、花鱼、毛鱼等。身体侧扁而腹部圆,口呈马蹄形,须2对。腹部圆,鳞片大而圆。侧线明显,微弯,侧线鳞36枚。背鳍基部较长。•其适应性强,是淡水鱼类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者之一。•其外形美观,营养丰富,整条,切块烹饪均佳。鲤鱼药用价值高。其性味甘,平,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止咳,利尿消肿,安胎通气之功效。药用一般做汤淡食或配某些中药同服。7.凤鲚•鳀科,又名凤尾鱼、黄鲚。雌体也称拷籽鱼,雄体亦称小鲚鱼。体延长,甚侧扁,向后渐细长,鳞呈圆形,无侧线。体背灰黄色,体侧和腹侧银白色。雄体体长15-18厘米,雌体10-13厘米。•凤鲚属于河口性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浅海,每年春季,大量鱼类从海中洄游至江河口半咸淡水区域产卵。渤海,黄海,东海均有分布。•凤鲚怀卵饱满,美味可口,除鲜销外,多用于冷冻小包装,罐头制品等。8.鳗鲡•鳗鲡科,又名青鳝,河鳗,淡水鳝。体细长,蛇形,前端近圆筒型,尾部稍偏扁。背部为深灰色,腹部银灰色。•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人工养殖在黄河、长江、闽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岛、台湾和东北等地均有分布。•鳗鲡肉质细嫩,味美,尤含有丰富的脂肪,肉和肝的维生素A的含量特别高,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9.鲥鱼•鲱科,又名迟鱼、时鱼、三来、三黎鱼、鲥刺。鲥鱼体长椭圆形,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体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鲥鱼为洄游性鱼类,入江河产卵时集中,为捕鱼旺季。分布中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鲥鱼肉嫩味鲜美,鳞下多脂,脂肪含量很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有益。10.太湖新银鱼•银鱼科,又名小银鱼,面丈鱼,面条鱼。体细长,一般为6-8厘米,略呈圆筒形,后段较侧扁。口小,上下颌骨各有一排细齿,口盖上无齿,下颌前端亦无犬齿。背鳍后方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鳍。各鳍较透明,无色,体侧每边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素小点。•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附属湖泊中。个体小,最大个体长仅达80毫米,但其数量很多,尤以太湖所产最为著名。产季为5-8月。•无骨无刺,全身可食,味道鲜美。鲜品多与鸡蛋混炒。冻品和淡干品都畅销国内外。•丽鱼科,又名非洲鲫鱼。体侧扁,头中等大小,鳞大,圆形,侧线分上、下两段。背鳍边缘黑色,在背鳍和臀鳍上有较为规则的黑色斑纹;尾鳍和胸鳍的边缘红色,成体雄鱼显得特别鲜艳;雌鱼体色较暗淡,孵育期间呈茶褐色,体侧黑,体条纹特别明显,头部也出现若干不太规则的黑色条纹。•原产于约旦的坦噶尼喀湖,已广泛为其他地区所引进,是长江以南的高产养殖品种。•尼罗罗非鱼是罗非鱼中最大型的品种,而且骨刺少,肉质细嫩且富于弹性,味道鲜美,其风味可与海洋鲷鱼、比目鱼媲美。11.尼罗罗非鱼12.短盖巨脂鲤•脂鲤科,又名水白鲳、淡水白鲳、银仓。体侧扁,盘状,形似海产银鲳。背部较厚,头较小,口端位,眼中大。尾鳍上叶稍长于下叶,边缘呈黑色。体呈银灰色鳍,胸、腹、臀鳍呈红色,体被细小圆鳞,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齿状的棱鳞。•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1985年引入广东等地进行人工养殖,目前已在广东、浙江、福建、河南等近10个省(市、区)进行商业性养殖生产。一般放养时间为5~6月份,商品鱼起捕上市为9~10月份。•淡水白鲳是热带和亚热带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热带鱼类,它除了具有罗非鱼的优点外,还有比罗非鱼生长快,耐低氧、易捕捞等特点。淡水白鲳可用汽车、轮船和飞机进行长距离活鱼运输,一般运输成活率都很高。该鱼肉质细嫩鲜美,属名贵淡水鱼类。13.大麻哈鱼•鲑科,又名北鳟鱼、大发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一般长约60cm。头大,吻长,突出,微弯,尤其雄鱼在生殖期吻弯曲如钩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头背和体背青黑色,腹部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中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大麻哈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体大肥壮,肉味鲜美,可鲜食,也可胶制、熏制,加工罐头,都有特殊风味。盐渍鱼卵即有名的“红色籽”,营养价值很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14.鲶鱼•鲶科,又名胡子鲢、黏鱼、塘虱鱼,年鱼等。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鲶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鲇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鲶鱼同类几乎是分布在全世界,多数种类是生活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但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里。•鲶鱼刺少肉多,脂肪多,营养价值高,对体弱虚损、营养不良之人有较好的食疗作用。鲇鱼是催乳的佳品,并有滋阴养血、补中气、开胃、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必选食物。15.泥鳅•鳅科,又名鳅,鳝,土溜,长鱼。小型鱼。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22.6克,脂肪2.9克。家常食用红烧,打卤,炖豆腐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