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规划8剖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Urbansystem):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该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0年邓肯(Duncan)所著的《大都市和区域》,重点讨论美国城市的专业化作用在国家系统中的变化以及区域间、大都市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首次使用了城镇体系这一词。这一概念的出现,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入高级阶段后,城市急剧离心扩散的客观反映。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①早期思想是由霍华德(Howard)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城市花园》一书中提出的。他提出的大城市周围建立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矛盾和城郊关系布局的模式,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思想,为其后城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②其后田园城市的思想被恩温(Unwin)发展成为“卫星城”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大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③格迪斯(Geddes)首创了区域规划综合研究的方法,在其1915年发表的《进化中的城市》中,强调将自然区域作为规划的基本架构,分析区域的潜力和容量的限度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城市扩大到更大范围内而集聚、连绵形成新的城市群体形态,成为在方法论上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和互不关联走向系统综合的奠基人。④1918年规划师沙里宁(Saarinnen)提出了“有机疏散”的理论,编制了著名的大赫尔辛基(芬兰)规划方案。这一时期,西方许多大城市(如伦敦、巴黎、哥本哈根柏林等)的规划和研究都已扩展到区域城镇群体层面。⑤1933年,克里斯塔勒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镇系统化。被后人公认为城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第一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工业革命后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普遍开始城市重建和区域开发。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问题和区域问题区域尖锐复杂,并交织在一起,激发了从区域城镇群体研究城市和区域的需求;同时随着国家分散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使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展;同时,以过疏、过密形式为特征的区域不均衡状况的加剧,进一步对城镇体系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该时期,以西方国家为主,结合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大规模地开展了城镇体系规划和研究工作,确立了城镇体系研究的理论框架。②1945-1955年,维宁(Vining)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城镇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体系的合理性;③1960年,邓肯(Duncan)在其著作《大都市和区域》首先提出城镇体系一词,并阐述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④1964年,贝里(berry)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了城市人口分布与服务中心等级体系的关系;⑤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城市区域概念,如“城市功能区”、城市场等,探讨了城镇体系理论,并对美国与加拿大的城镇体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讨论。第二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发展,二战后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与发展①到了20世纪70年代,城镇体系的研究进入高潮。众多研究者在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空间扩散、区域发展、体系模式及其形成过程以及公共政策、结构分析、信息网络、联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总结。②1977年哈格特(Haggett)从interaction、network、nodes、hierarchies、surfaces、diffusion等六个角度研究区域城镇群体形成发展的过程。③1970年美国贝里和霍顿(Horton)的《城镇体系的地理学透视》和1975年加拿大学者伯恩和西蒙斯的《城镇体系:结构发展与政策》,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城镇体系的研究水平。④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进入稳定期,城镇体系研究普遍被认为已到顶峰而难以突破,其研究开始衰落。第三阶段:城镇体系研究的提高和深化,20C70S后我国城镇体系研究和规划的发展①1945年10月,梁思成曾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专门介绍美国沙里宁的城市“有机疏散”学说,意欲推动我国战后城镇体系的研究。但由于时局所限,未能有所发展。②1964年我国城市地理学者严重敏首次译介了克里斯塔勒的《城市的系统》一文,但其后未开展相应的研究。③1970s中期,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始恢复后,城镇体系的概念得到普及,1979年,中科院地理所、北大、南大等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城建总局委托的多项城镇体系研究工作,这是我国大规模进行城镇体系研究和实践之始。④1982年,国家计委开始了由试点到全国推广的全国各级行政区域(省、地市、县)为主,包括部分自然区域的国土规划工作,以资源开发、生厂力布局和环境整治为中心,城镇作为生产力布局的空间载体,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城镇体系规划便在不同层次行政区开展起来。1983年,我国开始推行“市带县”的行政体制,地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得到重视。⑤1984年公布的中国城市规划条例第一次提出:“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整体,合理布署城镇体系”。明确规定要把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⑥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一步把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尺度向上下两头延伸,明确规定“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分别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镇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市或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据此,城镇体系规划成为法定规划。⑦1994年,建设部颁布了《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8年有对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并在陆续颁发的文件中要求各级城镇体系规划都要有强制性内容。我国城镇体系研究的主要成果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着重从城市与区域、城镇之间的各种关系上,包括位置、等级、规模、功能、联系等等定义城镇体系,并强调群体的作用。城镇体系的发展机制:主要从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区位交通条件变化、自然资源条件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历史积淀的传承、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城镇空间集聚扩散的理论等。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包括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地域空间结构”、“网络系统结构”等;城镇吸引辐射作用与城市经济区:20C80S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对城镇间相互作用的各种流(人流、物流、金融流、信息流)的研究,还包括对城市间的引力作用的研究。城镇体系基础理论:主要是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介绍和实践应用,其中对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研究和应用方面较多。我国学者陆大道提出城镇体系的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成为我国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重要理论依据。城镇群体及都市圈发展研究。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某一组成要素的变化,都可能通过交互作用和反馈,“牵一发而动全身”。②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城镇体系的各组成要素按其作用都有高低等级之分,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③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动。这就要求城镇体系规划要不断地修正、补充,适应变化了的实际。中国的空间规划系列及其之间的关系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是最高一级的规划。总体格局是将国土划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非建设用地来进行规划布局的。其编制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其下面是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2012年出炉的首部国土规划纲要将规划期限界定为20年,即从2011~2030年。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内容主要是搞好地区内工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拟定地区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统一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以及生态保护等内容。是国家总体规划或省级总体规划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是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非法定规划规划年限一般为20年为城市规划、专项工程规划提供依据。全国层面的省域或自治区域的市域的县域的法定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有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规划年限一般为20年全国层面的和省域层面的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其中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国务院确定的城市,其总规报请国务院审批。法定规划,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城市远景发展的空间布局提供设想。为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提供依据内容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建设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城镇体系的意义和任务意义: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城镇发展与布局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使城镇发展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城镇规划体系处于衔接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1)以区域为整体,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明确城镇职能分工,调控和引导区域内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大小城镇协调发展;(2)协调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3)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城镇体系规划的流程明确区域范围收集基础资料城镇发展的条件分析分析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制订规划的目标和知道思想选择合理的模型模型是否合理制定规划方案方案是否合理提出实施方案编制报告,图件否否工作内容1.中心城市吸引范围的分析是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准备;规划开展之初先分析以下吸引范围,有利于规划人员对规划的对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基础条件分析。其中,历史背景的分析主要包括该区域历史时期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揭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转移、变迁。中心城市吸引范围分析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历史基础区域基础经济基础城市化和城镇体系分析城市化水平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重点城镇或分区专论实施政策区域基础的分析,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3)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分析。包括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发展总水平的预测及区内差异是城镇体系规划首要回答的问题。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对重点城镇还应具体确定它们的规划性质,准确表达其主要职能特征)。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它要把不同职能和不同规模的城镇落实到空间,综合深度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交通网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合理结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分析区域城镇现状网络的主要特征和城市分布的控制型因素;②设计区域不同等级的城镇发展轴线(或发展走廊);③根据城乡间交互租用的特征,划分区域内的城市经济区,为全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地域组织的框架。重点城镇或分区专论。经济基础的分析,一般要求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找出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分析、方案比较,指出主要部门发展的方向,最后要具体落实到每个城镇。通常需回答的问题有: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