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方案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苏教高﹝2016)9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二、基本原则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机制,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质量保证与纵向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横向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工作融为一体,部门及全体人员均为质量保证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可控性原则:遵循SMART原则(明确、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3)科学性原则: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针对不同层面(主2体)合理确定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4)客观性原则:以源头采集、实时采集的校本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5)持续性原则:按照“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建立有效且可持续的诊改运行机制。三、思路与目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断为抓手,以目标、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确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质量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目标任务和标准,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与运行流程,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内部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四、构建体系(一)健全组织,形成组织体系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1)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的质量保证组织架构,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负责制定学院及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政策,考核学院各部门工作的绩效和质量;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执行质量监控、考核性诊断制度建立与运行等工作。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行政职能部门保证质量提升(图1)。3图1学院质量保证组织职能定位示意图(2)明确二级教学单位-专业团队-课程团队质量保证工作职责二级教学单位负责组织本单位的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及诊改工作,统筹专业建设方案、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保证专业建设和教学运行的质量。专业团队负责专业质量的自我诊改工作,编制专业建设方案、专业教学标准,统筹课程标准编制。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分析、学业情况分析、能力测评情况分析,参考毕业生跟踪调研数据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数据,开展自我诊改,撰写专业建设与教学诊改报告。课程团队负责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改工作,编制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标准,依据课堂教学实时诊断数据开展自我诊改,撰写课程教学质量分析与诊改报告。2.厘清部门归属,编制工作标准,形成系统工作包依据学院战略,对应纵向五系统职能,按上级机构设置相关规定,结合学院事业发展规划,调整部门设置,明确部门职责,确定各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图2)。4图2学院各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定位根据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对照现有职责,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表1)。表1部门职责厘清一览表部门名称:在系统内的职责在系统外的职责在明确职责与权限的基础上,各部门按照SMART原则将职责具体化为工作。依据具体化的工作优化部门岗位任务(表2),制定岗位各项工作标准(表3)。表2部门岗位工作一览表部门名称:部门职责具体化的工作工作归属岗位岗位所在科室表3部门之科室岗位工作标准一览表部门名称:科室名称:科室岗位具体化的工作工作标准形成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关联的系统工作包(图3)。5图3职责-岗位工作-标准关联的纵向五系统工作包(二)完善规划,形成目标体系1.基于SWOT分析编制学院规划,形成完整的目标链(1)对学院现状进行SWOT分析,编制学院总规划和专项规划,开展发展能力诊断,完善学院规划体系。根据规划建设目标,编制建设目标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1+8+7”规划目标链(图4)。图4学院“十三五”1+8+7规划目标链示意图各二级学院在对所辖专业进行SWOT分析基础上,依据学院专项规划目标,编制二级学院(部)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各专业、课程根据规划,编制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学院规划与二级教学单位规划目标执行链(图5)。6图5学院-二级学院规划目标链与执行链示意图(2)按照规划建设任务年度实施进程表,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实施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制定相应目标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确保规划建设任务的完成(图6)。图6规划目标任务年度分解示意图2.建立规划落实与反馈机制,不断修正目标,确保任务高质量达标将规划任务落实完成与信息平台结合,实现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的规划目标执行、分析、反馈与改进,形成规划执行信息链。根据生成的信息,编制二级学院(部)-专项规划-总规划系列的规划执行年度报告。依据报告结论不断修正目标链,确保实现规划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图7)。7图7基于信息流的规划年度执行报告示意图(三)建立标准,形成标准体系1.学校层面建立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性诊断标准依据学院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任务的责任单位,明确任务的属性,将年度目标任务分为A、B、C三类,A类任务为学院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B类任务是院领导班子研究确定的规划以外的年度重点工作,C类任务是部门职责中的常规工作任务。A、B类任务由院领导与职能部门协同制定各项任务的考核标准(图8),考核标准强调时间、质量、效益,符合SMART原则。C类任务由各部门按照职责自立目标、自定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改。图8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标准表2.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学校制定包括专业教学标准、通识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进程表、课程标准等8教学文件编制标准,专业教学资源配置基本标准(包括人师资、设施、设备等要素),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基地、队伍、学风建设等要素)和专业质量诊断标准。各专业根据自身基础和目标定位编制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形成专业标准文本系列。专业、课程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了逻辑相关的体系(图9)。图9专业培养-课程-课程教学目标逻辑相关示意图3.建立教师发展标准结合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相关要求,制定包括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等四个维度的教师发展标准,科学设计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图10),并与岗位聘任、绩效考核挂钩。图10教师发展标准示意图94.建立学生发展标准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根据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建立完善由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四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个性化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素的学生发展自测指标(图11)。图11学生发展自测指标构架图(四)修改制度,形成内控体系1.梳理组织机构管控事项,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并形成内控体系依据优化的纵向五系统组织机构职责,厘清各部门管控事项,修改相关制度,设计部门管控事项工作流程,完善学院制度体系。梳理学校层面的人事、财务、课程教学、学生事务、后勤保障、研究发展、产学合作、信息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监督控制等事项,进行流程设计,将设计的程序与制度匹配(图12),完善内控机制。10图12事项管控与流程匹配的学院内控机制2.建立考核性诊断和质量报告制度,实现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诊断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制定诊断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发布周期、内容、要求等;在此基础上编制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向全院、全社会发布,接受全院师生、全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图13)。图13考核性诊断与质量报告制度示意图(五)建设平台,形成智能校园1.校园信息化建设总体设计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高带宽有线网、无感知认证无线网和各类智能信息接入终端,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信息门户、统一数据平台、校本数据中心,一站式师生网上事务中心、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移动互联应用基础上,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访客及校友等人群提供校园事务处理、移动学习和交流互动服务,实现校园管理智能化。11图14校本数据平台构架示意图图15不同角色使用平台示意图2.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通过学院网络扁平化改造,独立布设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校无线全覆盖,教师、学生全部免费WiFi接入,图书馆和教学区、教学资源访问实现高带宽免费,校园内无线设备无感知漫游免认证,同时实现无线网络与校园有线宽带网络的无缝链接和一体化管理。同时建成统一的IT运维平台,将链路资源、网络设备、虚拟化平台、服务器系统、应用平台、业务系统、机房环境等资源纳入管理并监控,通过设定各种参数阀值在告警时通过平台向运维人员进行预警,全面提高了IT运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12图16:有线无线一体化网络图16:统一IT运维监控3.建设校本数据中心依托统一信息标准建设,构建公共数据平台、身份管理平台、信息门户平台,打造学校层面的校本数据中心;打通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标准和编码壁垒,实现公共数据统一标准;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所有系统统一为一套账号密码体系;实现统一门户入口,多数用户不再感觉有多套系统存在,实现一站式访问,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保障。建成了校级共享数据中心,实现所有13业务系统的公共数据自动同步至校级共享数据中心;建成了基于国标、部标,融合我校各应用系统的元数据要求,形成一套统一的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及数据交换和接口规则,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多应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与统一门户信息展示,提供一站式访问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图17:统一身份认证登录图18:统一信息门户4.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一卡通系统通过升级改造后,除了具备基本的身份认证和金融消费功能之外,还在系统扩展性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实现了学院各部门的资源共14享和信息交互,在信息化建设、校园电子商务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实施一卡通之后,学院制定了校园内部的信息标准和数据规范,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平台,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这也提高了财务信息化水平,规范了财务秩序。并且通过校园一卡通的数据分析平台,充分进行信息挖掘,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学院管理水平。图19:一卡通服务5.建设网上事务大厅建成网上事务大厅、实现一站式办事:基于碎片化的服务思路,建成一站式网上事务大厅,实现教学、科研、人事、学工、资产、通用服务相关业务的统一访问入口,在线办理、在线评价和建议,改善传统手段办事拖拉、流程不透明的弊端,让业务部门实现办事流程的全过程跟踪、监控;实现事务的上下追溯与跟踪。支持用户个性化订阅自己关注的服务与消息推送,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提升用户体验。15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