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及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方面融合史料的分析,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通过合作探究,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通过阅读思考,理解其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爱国热情,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教学过程】导入:1、欣赏北魏民歌《敕勒歌》,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学生可能不知道,可提示学生看看书本。2、猜谜语:总是很有自信的名族。引出鲜卑族。鲜卑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出名的少数民族,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个民族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做了什么事情?新授:今天就沿着鲜卑人的足迹,走进北魏政权重温这一时期中原各民族融合走过的历程……一、历史大背景1、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设问: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其中我们这节课重点要学习的鲜卑族分布在哪里?(鲜卑族原住在东北大兴安岭,东汉起迁居到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2、出示:前秦邓太尉祠碑。设问:碑文记载了长安附近生活着多少个少数民族?说明关中地区出现了怎样一种普遍现象?2(碑文记载说明长安附近生活着匈奴等十二个少数民族,当时关中地区民族杂居非常普遍。)3、结合书本80页资料并根据图片,说说民族杂居带来的影响。(北方呈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概念解析: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在长期杂居相处中,彼此学习、互相影响、民族差异日益缩小,民族界限逐步模糊的过程。4、出示:淝水之战图。设问:这张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前秦与东晋军队的战争。最后前秦大败,势力衰弱,使得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2战的局面。)出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设问:结束北方十六国纷乱割据局面的是哪一个政权?(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军队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二、孝文帝之政活动一:设置情境,北魏统一后的社会背景。分析背景设问:如果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学生回答预设:学习、改革、反腐等等。)活动二:迁都洛阳。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胡汉民族之间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平城)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提示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活动三:汉化政策。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材料二: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材料三: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根据材料及书本资料,合作探究归纳孝文帝采取的措施。(学习汉语、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从以上措施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有何特点?21学生回答预设: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全面学习。活动四:出示材料,材料一: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物产丰富。”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三、民族大融合活动一:展示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设问:找一找鲜卑族,你还能找到吗?为什么找不到了?鲜卑人都去哪里了?(与汉族逐渐相融,直至全部汉化。)课堂小结一个趋势: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两大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政策两大影响: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3练习巩固(若时间还有剩余时)阅读书本,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完成示意图板书设计:民族融合十六国北魏穿汉服改汉姓迁都洛阳顺应趋势少数民族内迁东汉、魏、晋北方的民族融合说汉语通汉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促进融合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