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认为君主要以德治国,实行王道和仁政,同时他也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的治国思想总体而言,大致传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但在具体方面又有不同。•孟子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今天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短论,这篇课文就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张。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3、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读自由朗读课文齐读课文•朗读节奏举例: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读音举例夫郭粟寡戚畔fúguōsùguăqīpàn读实词含义天时:固国:地利:威:人和:至:郭:道:环:寡:池:亲戚:坚利:兵革:米粟:畔:委:顺:去:域: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优势包围武器装备护城河坚固锐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外城泛指粮食离开震慑限制巩固国防极点泛指内外亲属同“叛”,背叛归顺放弃施行仁政少虚词解释1、环而攻之而不胜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2、夫环而攻之3、然而不胜者4、三里之城5、亲戚畔之6、寡助之至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这样,可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代词,他动词,到介词,解释为“凭、靠”译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2、组内对译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四面包围得到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内城郭:外城环:包围而:表转折夫:语首助词,无实义是:这者…也:判断句标志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城:城墙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甲胄坚:坚固利:锋利米粟:泛指粮草委:放弃去:离开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强大。故:因此以:凭借、依靠封:限制疆:疆域固:巩固国:国防威:威慑道:好的政治、仁政寡: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帮助他顺他的条件,至:极点亲戚:内外亲人畔:同”叛”,背叛以:凭借之:无实义君子:行仁政的君主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找出中心论点。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析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论点范围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还是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去之”-------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论证思路:第二部分(2、3)战争为例,证明论点。(分)第三部分(4)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总)结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总)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事例治国道理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小城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论点论证结论事实论据守方失利:城高池深兵利粮足不守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道理论证治国需要人和失道寡助得道多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施行仁政才能人和→畔→顺顺攻畔战必胜•艺术特色:•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启示•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拓展延伸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地道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九七年香港回归拓•一九八O年前,深圳是怎么样的一个地方吗?•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发展成一个超级的大城市呢?一个小小的渔村是改革开放给了深圳天时。拓你认为“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1、解释词语•委而去之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亲戚畔之•兵革非不坚利得道多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作者以战争为例得出的结论是()•4、写出与“和”有关的成语测孟子的思想主张:A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仁政(关注民生施恩于民赢得民心得天下仁者无敌)C道德伦理(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人伦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拓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语录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