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例简介之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以保护北京地区珍贵的文物古迹、著名纪念建筑物、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达到保持和发展古城的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传统的目的。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要根据其历史特点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加以确定。名城的发展与建设,即要考虑如何有利于逐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又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存和发扬其固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力求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北京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在这一方面有着十分深刻的经验与教训。北京的名城保护工作还具有以几下几个特点:(1)从城市格局和总体环境入手实施城市的整体保护,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设计和新旧建筑的协调等方面进行控制与指导。(2)坚持以旧城为中心的“分散集团式”城市总体布局,严格控制旧城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大和完善边缘集团,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标。(3)建筑高度控制采用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由低渐高的分层次控制,以保持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特色。(4)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确定与保护,逐步恢复历史地段的原貌并加以合理利用,已成为北京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一、城市概况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又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城市历史3000多年,其中北京作为封建都城历经辽、金、元、明、清8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明、清两代的修建,古城布局更加完整宏大,集中国封建都城之大成,在世界城市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北京城内外有着大量的文物古迹,他们被有机地组织在传统格局之中,形象地再出现历史发展的脉络。故宫、长城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古城格局北京古城自元大都以来格局未变,经明清两代经营,形成了以故宫为中心的中国传统都城的宏伟壮丽的城市格局、华丽宫殿和严整的胡同四合院民居,独具特色。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条明清北京的中轴线,总长约8km,故宫以此轴线形成水平的对称布局和长度、进深上有相对次序的空间连续,在太和殿达到高潮。与严谨的中轴线相对应的是3个优美的水面:中南海、北海、什刹海,以其自然曲折与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北京古城区内,规整的道路网格和传统的胡同、街巷、四合院井然布局。灰色的民居屋顶和千顷碧树衬托着红塔黄瓦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构成了北京城市的优美形象和强烈独特的整体效果。2、街道系统与胡同四合院明清北京城的街道系统继承元代大道与街坊的特点,与南北中轴线平行的有两条贯穿南北的大道,犹如鱼脊,胡同列于两旁,以东西向居多,枝干分明。东西向的胡同为北方的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安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居住环境。商业与手工业多集中于大道两旁,不同的营业内容有不同的铺面形式,形成丰富有特色的商业街。3、文物古迹北京保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1个。主要包括城市遗址、以故宫为主体的宫殿建筑群、皇家园林、珍贵的坊、庙、寺、塔、革命纪念物、名人故居、戏楼、会馆及民间建筑等。二、城市保护规划1、城市性质有800年都城历史的北京一直担负着全国行政、文化中心的职能,1949年以后城市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加强“经济”中心职能的城市发展方针。旧城中出现了许多生产属于工厂,在这以前北京中心城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至1982年底已发展到500多家,占当时市区工业总产值的30%,职工总人数的1/4。这不仅增加了旧城人口、交通、住房紧张的压力,并占据了大型四合院、会馆、寺庙等传统建筑,造成优秀文化遗产的破坏、传统空间特色的丧失及严重的环境污染。1991~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重新确立北京城市性质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通过对工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逐步改变了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从而减轻了伴随城市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古城压力,加强了保护古城的力度。2、城市总体布局北京古城是历史留下的精华,是否把城市的中心放在古城内,在建国初期就有一场争议。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专家们提出在古城西侧另设行政中心,不以古城为中心发展的布局,但未能被当局接受。结果造成了古城严重的破坏性建设,同时也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其实,这个不在古城中心发展的设想在三四十年代规划方案中都有体现,并在当时起到了对古城控制和保护的作用。1958年,北京确立在城市总体上是采用以古城为中心的“分散集团式”布局形式,至今一直坚持这一规划战略。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市区规模,将城市建设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适当扩大和完善边缘集团,缓解市区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见图1-1)。图1-1北京市区“分散集团式”布局示意图(资源来料:《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1992)3、城市的整体保护除了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外,北京从整体上考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城市格局和总体环境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旧城传统风貌的主要特点有:(1)以故宫为中心,有一条从永定门至钟鼓楼的严谨对称、富有变化的城市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或其两侧,布置了紫禁城太庙、社稷坛、景山、钟鼓楼、天坛、先农坛等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建筑群。(2)与严密对称格局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中轴线西侧间有活泼典雅的“六海”园林水系,形成红墙黄瓦与绿荫碧波、建筑与绿化、刚柔相济的景观空间。(3)全城有平直整齐的棋盘式街道网,并由城楼、牌楼和亭、塔、殿堂构成丰富的街道对景。(4)在大片平房四合院民居衬托下,形成以故宫为主体,以景山万寿亭为制高点,起自永定门,终止于钟鼓楼的,并由城墙和各城楼拱卫的、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5)以大片青砖灰瓦的民居和绿树为基调,突出金黄琉璃瓦的皇宫以及蓝、绿琉璃为主的王府、坛庙,形成统一而重点突出的城市色彩。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就是要继承传统城市风貌的主要特点并加以发展,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设计和新旧建筑的协调方面提出指导性的方案。(1)保护河湖水系。北京缺水,保护水系尤显重要。特别是与北京城市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护城河、六海、长河、莲花池等应妥加保护。(2)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对旧居住区改造时,不要把“小区规划”的模式生硬地套搬,搞乱原有街巷体系。为适应现代化城市交通需要,拓宽、新辟道路应在原有棋盘式格局基础上进行。(3)保护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北京旧城是一个“水平型”城市,精华位于城市中心。总体规模确定北京市区的城市空间,是以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层次地、由低逐渐升高的城市空间。(4)保护遥观西山及各重要景点之间的通视走廊。如“银锭观山”、景山至北海白塔、北海白塔至鼓楼、鼓楼至德胜门、景山至鼓楼、前门箭楼至天坛祈年殿等。在通视走廊内的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要加以控制,不得在通视走廊内插建高层建筑。(5)保护街道对景。注意街道对景是老北京城规划设计中的一个特色。要保护好传统的街道对景,如前门大街北望前门箭楼、地安门北望鼓楼、北海大桥东望故宫角楼等。此外对于可能形成新的街道对景地段,要提出建筑景观设计要求,形成新的城市景观。(6)注意吸收传统城市色彩特点。建筑色彩是体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目前对北京全市的建筑色彩做出规定的条件还不成熟,但对一些区域或重点地段提出色彩要求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如旧皇城以内,应以青砖灰瓦为基本色调,禁止滥用金黄琉璃屋顶,以维持皇城原有的色彩主调。(7)增辟城市广场。除了天安门广场外,要在城市主要街道路口,如西单、东单、西四、东四、新街口、菜市口、珠市口、鼓楼前等增辟新的城市广场,供人们游憩和美化城市面貌。(8)保护古树名木。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越“古”越“名”则越珍贵。对具有上百年树龄的古树和有特定意义的名木要妥加保护。有的树木即使不算“古”,能保留的也应尽量保留(见图1-2、图1-3)。图1-2北京市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资料来源:《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19924、城市中轴线从永定门至钟鼓楼全长7.8km的南北中轴线,是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的中轴线基础上向南延伸发展而成,突出表现了城市独有的壮美和秩序,是北京最重要的城市景观。1953年以后,天安门广场经过了多次改建扩建,在轴线上增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两侧新建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历史博物馆,初步形成了新旧结合的、体现首都中心广场的独特风貌。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这条轴线将再向南北两端延伸,继续成为北京市区的脊梁,并确立了“保护并发展传统城市中轴线”的城市建设方针。图1-3北京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5、城墙与城楼北京的城墙长达40km,有16座巍峨城楼,明代兴建,清代多次修葺,是珍贵文物。1958年开始全面拆除,只剩下正阳门及箭楼、德胜门箭楼和东南城角角楼等四座,内城东西南三面护城河被盖板。当时,北京城墙的拆除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连锁反应,许多古城墙纷纷被毁。6、建筑高度北京古城的城市空间特色是平缓开阔的。低矮的四合院落、大片的湖面绿化辉映着宫殿楼台,构成了舒缓有致的水平城市空间。要保护北京古城这一特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控制建筑高度。从80年代起,北京高层建筑发展很快,在古城中心地区大量见缝插楼,形成对传统风貌的严重破坏。这些高楼阻断了重要景观走廊,破坏了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形成了闭塞、呆板、枯燥的天际线。1985年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公布建筑高度控制规定,1986年市政府明令禁止在旧城区分散插建楼房,1987年又通过了《关于控制建筑高度的规定》,对皇城核心地区提出了更加严格的保护要求。1989年颁布了“关于严格控制高层楼房住宅建设的规定”。市政府分4批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都对旧城传统风貌起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但由于法制不严,管理不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高楼仍常有出现,北京古城的风貌仍不断遭受破坏。根据北京传统历史和具体条件,为了更好地实施保护,在1991—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建筑高度的总体方案:以故宫、皇城为中心,由低逐渐升高,由内向外分层次高度控制。7、历史文化保护区1990年北京市政府已确定国子监街、地安门内大街,陟山门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五四大街、文津街、阜城门内大街、东交民巷、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大栅栏街、牛街、东华门大街、西华门大街、颐和园路以及南锣鼓巷、西四北、什刹海地区等25个街区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对历史地段保护的开端。由于这些地区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对其环境缺乏严格管理,风貌正在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锣鼓巷、西四北等处,虽在1983年总体规划中已被列为四合院成片保护区,但因缺乏具体保护措施、缺少资金和传统建筑材料供应,原貌已受到较大破坏。西四北至八条保护区内除三、四、五条尚有十几座较好院落外,其他胡同内好四合院已只剩下一两个了。锣鼓巷地区也仅剩30多座较为完好的四合院。这些情况说明,对传统民居四合院及其街区已到了要紧急抢救的时候了。北京历史街区的保护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从琉璃厂街的改建到国子监街的保护,就是它的写照。(1)琉璃厂街琉璃厂是北京的传统文化街市,以经营书籍、古玩、字画、碑贴、文具等闻名。它有200多年历史,自清乾隆年间以来,逐步兴盛,以其高雅的文化气息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北京市民和四方来客,它作为老北京的代表常见诸于各种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在历经“文革”的浩劫之后,琉璃厂陈旧破败、景象萧条。1978年开始对琉璃厂进行改建规划,以恢复当年文化街市的风采。琉璃厂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开辟步行街:琉璃厂地处繁华街区,人、车流稠密。规划中,在它的南北面各修一条辅助道路,将车辆从琉璃厂引到外围,形成回路,从而开辟为步行街,创造了一个安全清静的环境。②加宽红线,铺设管线:为解决市政管线的铺设问题,将建筑红线由原来的4-8m,加宽到7-20m。沿街建筑均设地下室,将管道、电缆吊挂其间,既解决了管线铺设问题,又增加了仓库面积。③建筑拆旧、仿古:琉璃厂街是采用拆去原有的老建筑,参照琉璃厂街市极盛时期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方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