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医学院课程论文题目关于强迫症的研究专业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班级临床医学1101班学号。。。。。。姓名苗慧娟指导老师。。。。2014年01月10日关于强迫症的研究苗慧娟(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山东泰安,271000)摘要:了解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人格特征。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强迫的严重程度,尤其是强迫思维、同时是否合并其它躯体和精神障碍及就业状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强迫症患者做事循规蹈矩,经常害怕、焦虑,悲观,回避不熟悉的场所和人,更容易疲劳,更需要情感支持。【关键词】强迫症;生活质量;家庭因素;人格特征Researchon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Miaohuijuan(Instituteofbasicmedicine,clinicalmedicineofTaishanMedicalUniversity,shandongtaian271000)【Abstract】Understandthestatusquoofocdpatientsqualityoflife,toexploretherelatedinfluencingfactors,andtheirlifequalityandpersonalitytraits.Ocdpatientsqualityoflifeof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generalpopulation,theseverityoftheforce,especiallytheobsessivethoughts,andatthesametimewhethercombinationofotherphysicalandmentaldisordersandtheemploymentsituationhasgreatinfluenceonthequalityoflifeofthepatients,patientswith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takesorders,oftenfear,anxiety,pessimism,avoidunfamiliarplacesandpeople,itiseasiertofatigue,moreinneedofemotionalsupport.【Keywords】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livingquality;familyfactors;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1.强迫症的定义一般认为,强迫症是一种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的心理障碍,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的神经症。英文中常用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表达。Foa等(1985)曾经从强迫与焦虑的关系上重新定义过强迫症,他将obsessions定义为激起焦虑的想法、想象和冲动;将compulsions定义为用来缓和焦虑的行为与认知反应。从强迫症的发病年龄上看,较早的报道有两岁、六岁、八岁儿童,但更多的研究报告表明强迫症多发病于青春期,平均年龄为20岁左右。就诊年龄平均超过发病年龄10年。Berg等(1989)认为,少年强迫是一种影响终生的严重障碍,在其以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罹患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回避性人格障碍的危险性增大。有关强迫症发生率的性别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女性病人强迫洗涤比男性显著较多【1】。Karayiorgou等(1991)研究则认为,性腺激素与性别所决定的遗传易感性的相互作用可能与某些类型强迫症的发生有关[7]。另外,强迫症患者有睡眠异常现象:觉醒的次数和时间增多;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增加。对于强迫症状,国外普遍分为两类: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国内一般分为三类: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但陈远岭等指出,这种将强迫现象的区分仅是一种简单的表面分类。实际上,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是相互关联的。Baer研究认为,强迫动作是对强迫思维的典型反应。Foa等曾将强迫症划分为8个f}缶床类型,并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列入8个类型中。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赞同国外的两分法,将强迫症状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重复出现的、强制性的、令人苦恼的、持久的思想、冲动和意向。强迫行为是指个体感觉被迫从事与强迫观念相关的或需遵从某种严格规则f如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完成任务)的重复行为(如洗手、打扫等)或心智动作(如重复思考特定的字词、数数、检查等)。2.强迫症行为特征强迫症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特征(Watson,Wu,&Cutshall,2004)。强迫行为可分为两种:一是外显的强迫行为(overtcompulsion),如强迫性的洗涤、检查、计数;二是内隐的强迫行为(covertcompulsion),如强迫性的回忆、默念祈祷、内心确定等(Abramowitz,Khandker,Nelson,Deacon,&Rygwall,2006)。强迫症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许又新,1993;张仲明,2005)。【2】强迫症病理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引发和维持强迫症的因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主要是功能失调性信念(dysfunctionalbeliefs)、中和行为(neutralization)和应对策略(copingstrategies)。最近认知–行为领域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假设,如强迫症的安全动机模型(securitymotivationodel),还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如强迫行为的停止标准问题,补充并发展了认知–行为理论。本文回顾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强迫症病理研究现存的问题,最后探索性地用趋–避冲突来解释一部分尚未解决的疑问,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发展趋势。3.强迫症产生原因目前强迫症病因尚不明确,但有大量研究表明,强迫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强迫症。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神经递质就好比是邮差,不同的邮差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体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DA(多巴胺)、Sigma(西格玛)受体以及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障碍,而抗强迫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强迫症状改善。简单归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遗传因素人格特征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约2/3的强迫症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强迫性人格。强迫性人格的特征是:追求完美、谨小慎微、严肃刻板,办事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等。研究显示强迫症具有家族遗传聚集性,患者家属中强迫症及亚临床强迫症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10%一20%。双生子研究显示,强迫症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65%一85%,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5%一45%。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3】。2、心理社会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环境的变迁,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4】。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5】。3、生化因素在神经生化方面。推测强迫症患者存在中枢5一羟色胺(5一HT)功能下降还可能与多巴胺(DA)能亢进有关,许多学者运用分子遗传技术对5一HT及儿茶酚胺(CA)等神经递质相关基因与强迫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强迫症患者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导致强迫症产生,用增多5-HT生化递质的药物可治疗强迫症。提示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增强与本症发病有关,因此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草胺等,都对强迫症有较好的疗效。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症与抑郁症的发病存在连锁关系,如本症患者有25%-40%对氟美松抑制实验(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导睡眠图显示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等。4、素质特别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4.强迫症治疗方法防御机制是自我逃避不愉快和焦虑的方法,并且能控制冲动行为以及情感和本能的冲动;它被认为是一种持久和重要的人格维度,而不是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人一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中,对于缓和人们内心的冲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精神疾病尤其是神经症领域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许多人认为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神经症症状的形成密切相关,但精神障碍也可导致患者减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和较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Bond等较早对防御机制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发现特定的疾病同特殊的防御机制有关【6】。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患者潜意识中“性”或“攻击性”冲突,由于以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最后形成强迫症症状。由于在面对应激和困境时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无法有效地解决患者的内心冲突,从而导致了病理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最终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同时评定了患者防御机制和人格特征,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强迫症患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心理变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以及社会内向呈显著性正相关,而成熟防御机制与社会内向呈显著性负相关。由此设想可能由于长期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或未能习得成熟的防御机制而导致患者形成相应的病态人格。5.心理治疗方法的发展趋势各个心理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原因在于它们都站在各自不同的视角解释和分析强迫症的形成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对强迫症进行治疗。认知一行为疗法仅强调认知在强迫症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却忽视了焦虑的情绪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而且这种焦虑的情绪对强迫症患者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认知行为疗法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运用的是传统的行为疗法的技术,即强化、消退、行为塑造等原理,虽然能帮助病人逐步减轻对引起不适情境的焦虑紧张程度。缓解强迫思维和仪式性动作的目的,但疗程长,见效慢。精神分析疗法过于强调强迫症的形成是性的创伤导致的,因此,它只能改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它治疗时间长,疗效一般,在实际应用时经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森田疗法【7】强调强迫症是因为人格因素造成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强调患者的“自动性萌动”。对强迫症状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在国内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强迫症.此__疗法认为主要治疗强迫观念而不适应于强迫动作。正是由于这些治疗方法对强迫症形成过程认识的片面性,决定它们对强迫症的治疗只能是改善强迫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治疗时间长,而且疗效一般。然而,近年来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在强迫症的形成原因中焦虑的情绪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而这种条件反射在很多时候是在患者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就形成的。同时焦虑的情绪容易导致错误认知的产生.而错误的认知又会推动焦虑的情绪不断的发展,从而产生强迫行为,也就是说情绪、认知、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治疗强迫症的过程中也应该从情绪、认知和行为三方面着手,通过调整强迫症患者消极的情绪,调动积极的情绪,从而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改变其不正常的行为。因此,要对强迫症进行有效的治疗就要把情绪、认知和行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降低焦虑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