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Swinefever)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影响所有年龄的猪,引起出血热。非洲猪瘟有多种表现形式,从特急性、急性、亚急性到慢性和无明显症状。最常见的是急性发病形式,相关致死率高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一、全球流行形势:非洲猪瘟首次于1909年发现于肯尼亚(Montgomery,1921年),因为它的临床症状与传统猪瘟高度相似,且首次发现于非洲而被命名为非洲猪瘟。1909--1912年共暴发15次,死亡率高达98.9%。此后,该疫情在非洲大部分国家发生,1933年在南非西开普省再度暴发。1957年,非洲猪瘟首次从非洲传出,陆续传播至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1971年疫情由西欧传至古巴。上世纪70年代末,传至巴西、多米尼克和海地。2005年以来,全球有16个国家向OIE通报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或检测到病毒,其中包括4个非洲国家、11个欧洲国家。2007年传入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随后传入俄罗斯,并在高加索地区安家。2012年传入乌克兰。2013年传入白俄罗斯。2014年传入欧盟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2016年传入摩尔多瓦。2017传入捷克、罗马尼亚。2018年传入匈牙利,2018年8月以来我国辽宁等多地报告发生疫情,截止到2019年1月2日,非洲猪瘟已蔓延至全国23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农村部累计公布非洲猪瘟疫情100起。二、病原学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属中一种大颗粒、有囊膜的病毒。基因组大,基因多变、生存力强和迄今唯一的虫媒DNA病毒是其特征,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相应疫苗。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和钝缘软蜱为主要传染源,另外还有被污染的饲料(泔水、同源产品如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肉骨粉等)、设施工具(车辆)、人员装备(衣服、靴子)、注射(手术)器械、猪肉及其制品等,感染量为每毫升血清或每克组织109ID50。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泔水、饲料、垫草、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3.易感动物家猪和欧亚野猪高度易感,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疣猪和薮猪虽可感染,但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4.潜伏期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潜伏期为15天。5.发病率和病死率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强毒力毒株可导致猪在4~10天内100%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30%~50%,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6.季节性该病季节性不明显。四、临床症状:1.最急性型:常未见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2.急性型:体温可高达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尿黄;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其他神经症状。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高达100%。病程4~10天。3.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40.5℃。仔猪病死率较高。病程5-30天。4.慢性: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关节肿胀,皮肤溃疡。死亡率低。病程2-15个月。五、剖检病变: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胆囊、膀胱出血。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点,边缘钝网,有时出现边缘梗死。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出血。鉴于非瘟猪瘟目前的流行形势,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做好生物安全、消毒工作2.抓好饲养管理3.搞好常规免疫4.养好猪群正气——拌服格得温易康5.用好一项技术——干扰素诱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