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1.D(原文的句间关系是“只有……才……”的关系。)2.D(该段没有运用“对比”手法。)3.C(原文是“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特殊重要地位,而不是“最重要地位”。)4.A(顺利驶抵月背表面的是玉兔二号巡视器。)5.C(印度计划发射月球着陆器和漫游车不一定在月球背面着陆,“成为月背第二个地球来客”于文无据。)6.材料一侧重介绍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这一新闻事件,彰显其在人类探月史上的重要意义;材料二侧重介绍“鹊桥”的作用、使命以及展望它未来在国际服务中对世界的贡献;材料三在回顾人类探月历程的基础上,侧重介绍外媒对2019探月活动的评价与展望。(6分,每点2分)7.B(“作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有误。从全文看,美君不读也不回信并非逝世,而是因为患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我”后悔也并不是因为无法奉养母亲,而是未能与母亲建立平等而亲密的关系。)8.以“我看见”将想象与回忆组合在一起,有利于较为清晰地表现美君的身份变化和人生经历,让读者感受其人生的曲折。(2分)以“我看见”铺陈不同阶段的生活细节,有利于表现美君的性格,让读者真切感知其个性的丰富。(2分)以“我看见”领起排比,增强文章感染力。(2分)9.相同:都是以作者与亲友的亲密关系来反衬自己与母亲之间存在的距离感,为下文写自己后悔的内心活动做铺垫。(2分)不同:第9段表现作者和女朋友交往与交流,与作者对母亲美君并没有真切地关心形成对比,由此更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对母亲关注和交流不够的悔意;(2分)第12段写作者如何借助与儿子旅行来参与彼此的生命,建立深切的联系,与美君被自己忽视而不能从母亲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形成对比,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爱与悔。(2分)10.A(“兴治”意思是“修建,营造”,“兴”“治”同义,不可断开,所以排除B、D两项。“陂塘之利”意思是“(他)修建的水利设施带来的便利”,应该作后一句“至今为用”的主语,所以“官民有蓄”和“陂塘之利”之间要断开,排除C项。全句意思是:于是,刘馥把众儒生集中起来,兴建学校,大范围实施屯田制,兴修治理茹陂(水利设施)和吴塘,用来灌溉稻田,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他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他又加高城垒,积蓄很多木石等,为作战防守做准备。)11.C(此项有两处错误:“守宰,泛指各级官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守宰”应是泛指地方长官;文中的“宰”是“县令”的意思,《滕王阁序》中“家君作宰”的“宰”即为此意。12.C(“终将陈敏击退”错误。原文是“敏竟不敢窥境”,意为陈敏惧于形势,不敢“西上”出兵侵犯荆州,所以不存在题干中所说“击退”之意。)13.(1)刘馥接受任命后,他独自骑马来到合肥,在那里建立扬州治所(或州衙、州署),在南面安抚梅乾、雷绪。(“既”、“造”、“怀”各1分,句意2分)(2)刘弘于是就评定功绩,衡量德行,根据各人的才能委任(补授)职务,(这些做法)被当时的评论者大加赞赏。(“叙功铨德”、被动句式、“称”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刘馥字元颖,是沛郡相县人。建安初年(196),刘馥前去游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让他们率领部众同自己一同投奔曹操。曹操为这件事很高兴,司徒府征召他为掾吏。后来孙策设置的庐江太守李述引兵攻打杀害扬州刺史严象,庐江的梅乾、雷绪等人在江淮地区聚集几万人马(攻掠州县),各郡县残破不堪。曹操正赶上与袁绍苦战,认为可以把东南方的事务托付给刘馥,就上表举荐他为扬州刺史。刘馥接受任命后,(他)独自一人骑马前往合肥,(在那里)建立扬州(或州衙、州署)治所,到南边安抚梅乾、雷绪。几年之间大力实施感化恩抚的政策(效果显著),百姓对他的治理感到高兴,成千上万流离逃难的人渡江越岭返回故乡。于是,刘馥把众儒生集中起来,兴建学校,大范围实施屯田制,兴修治理茹陂(水利设施)和吴塘,用来灌溉稻田,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至于)他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所带来的便利,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他)又加高城垒,积蓄很多木石等,为作战防守做准备。建安十三年(208)刘馥去世,扬州地区的官吏百姓对刘馥追思怀念。刘馥的儿子刘靖,黄初年间(220~226)出任河南尹。刘靖施政之初虽然比较琐碎细密,最终便利了百姓,行事有他父亲刘馥的遗风。后来,他升任镇北将军总管河北地区的军事,于是,他开拓边疆的防线,在险要的地方屯兵据守;又修凿拓宽了戾陵渠大堰,引水灌溉蓟州南北的大片农田;他还以三次轮作的方法来耕种稻田,边境百姓都获得好处。嘉平六年(254),刘靖去世。刘靖的儿子刘弘,多次升迁官至宁朔将军。太安年间,张昌作乱,朝廷任命刘弘为镇南将军总管荆州地区军事。刘弘让南蛮长史陶侃担任大都护,牙门将皮初担任都战帅,进驻襄阳。陶侃、皮初等人多次打败张昌,张昌害怕逃走,他的部下全部投降,荆州被平定。当时荆州各地地方长官很多空缺,刘弘请求补选,皇帝(惠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刘弘于是就评定(大家的)功绩,衡量(大家的)德行,根据(各人的)才能补缺授予官员,(这些做法)得到当时评论者的赞赏。刘弘于是鼓励、督促民众从事农桑生产,宽免刑律减少赋税,百姓每年的用度都有富余。陈敏进犯扬州后,又带兵准备西进,刘弘于是解除(自己)南蛮校尉之职,将其授予前北军中候蒋超,(刘弘)统领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率领众多士卒在夏口屯兵驻守。又派遣何松统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的军队在巴东驻守,又加南平太守应詹(为宁远将军)都督三郡水军增援蒋超。陶侃与陈敏是同郡人,又在同一年被举荐为官。有人(到刘弘那里)说陶侃坏话挑拨离间,陶侃让自己的儿子到刘弘处做人质,刘弘让他回去,并说:“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尚且不彼此辜负信任,更何况我们大丈夫呢!”于是他任命陶侃为前锋都护,把讨伐陈敏的任务交给他。陈敏最终不敢出兵西进侵犯荆州,当时人没有不称赞(这件事)的。(后来)刘弘在襄阳去世,百姓哀叹悲痛,如同失去了自己的亲人。14.B(颔联两句是想象赵都督的军队行进中的浩大气势。)15.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6分,每点2分)【诗歌鉴赏】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当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表现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16.(1)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17.B(画线语句错误有二:一是语序不当,根据上文,应将“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放在前面;二是“加大……处罚措施”搭配不当。C、D两项“加大……处罚”搭配亦不当。)18.A(上段说“刷脸”带来的便利,本段说信息采集与安全问题,故应以表述转折的关联词开头,排除C、D;B项,“人们……也引发了”搭配不当,故最恰当的为A项。)19.D(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20.“欣慰”改为“荣幸”,“伤害”改为“干扰”/“苦恼”,“磋商”改为“商量”,“期望”改为“恳请”,“鄙人”改为“我”/“本人”。21.答题示例:(1)画面上是两只向上托起的手抽象处理化作树干,张开的五指意化为树枝,双手托起处有植树节的日期“3.12”。树干枝头上方是生机盎然的绿叶,层层绿叶中点缀了城镇乡村、河流山川和飞鸟白云。(关键词:树、城镇乡村、“3.12”,每点1分;表达流畅1分)(2)植树造林,共同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或:人人亲手植绿播绿,共同改善生态环境。/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22.【题目解析】(一)对于材料的理解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多次围绕中国梦、劳动、劳动者、劳模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提出了“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强烈号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试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关于劳动的三则材料,引领学生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直面时代主题,传递正能量,书写对劳动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命题材料共三则。第一则材料选自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歌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描写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展开了一幅乡村男耕女织、日夜忙碌的图景;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表现了孩童们模仿大人学习劳作的天真童趣。第二则材料是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名言,对劳动之于人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从人类整体来看,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从作为个体的人的角度看,劳动是一个人不断提升德、智、体等方面修养的源泉。第三则材料是毛泽东与儿子毛岸英的一番对话,当时毛岸英刚从苏联学成归国来到延安,向父亲毛泽东汇报在国外学习的情况。毛泽东听完他的讲述后,说出了这一番话。毛泽东指出,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而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正是获得另一半知识的途径。之后,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积极地投入劳动实践,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实践锻炼后,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2009年被追授“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三则材料既有各自的意义与内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合起来又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体现出“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时代主题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代要求,构成了立体而生动的“劳动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