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评审稿)广西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广西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策研究“十二五”是广西加快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是增强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本课题通过对广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找出广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提出广西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一、广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成效“十一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一)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形成,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全区已形成了完整的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林业五大专业和区、市、县、乡四级推广网络。至2010年底,全区有县级农技推广机构844个、乡级672个;县乡两级有农技推广服务人员15295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占41%,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19%。全区从事种植业技术服务的编制为2556人,在编2572人;畜牧水产业编制5608人,在编47652人;农机推广编制803人,在编803人;其它行业编制484人,在编524人。全区种植业1145个乡镇农技站(服务中心)中有472个实行独立设置;1090个乡镇农机站中有116个独立设置。2008年起,广西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开展了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活力和公益性服务的能力。为促进农技推广体系与国家、自治区科研团队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对接,广西启动了水稻、甘蔗、桑蚕、奶水牛等9个产业体系技术创新团队和43个农业综合试验站建设工作,通过在不同作物的主产区分别设立高效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使广西的桑蚕、甘蔗、木薯、柑橘等产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在自治区层面,先后创新和启动实施了“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团”和“百名顶尖人才支撑工程”,聘请了19位院士、16位首席科学家和包括25位岗位科学家在内的120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为广西农业顾问。(二)新型农技服务主体崭露头角,多元服务模式初见成效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已成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大集、农业科技110、科技书屋等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初步形成。3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科研院所和高校利用设在农村的科研、试验基地,通过科企联合和科特派等方式,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区134家(区级24家、市级22家、县级88家)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1000多个。依托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科技部门建立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2944个,其中农业科技专家大院61个、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43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28个、农村信息化基地589个、星火培训学校129家、其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59个。14个地级市选派科技特派员1520名,建立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387个、示范点1258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覆盖994个乡镇、15684个村屯,2110万农民直接受益。民办专业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下,广西民办专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无论在数量、组织形式、服务内容、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大批由农民组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的各类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在广大农村迅速涌现出来。目前,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7872个。民办专业服务组织以农民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柱,按产业组建,有经济实体支撑和利益联系,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技服务条件逐步改善,农技服务能力明显提升4全区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自治区级37个,博士后工作站10多个。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广西“三农”科技信息服务应用和推广体系覆盖全区14个市、85个县、402个乡镇、287个重点示范村、12683个示范户,形成了“三农”科技服务网、“966118”科技热线电话、广西科技信息综合服务频道(IPTV)、“农信通”、“农视通”等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地方品牌,在全区43个市县开通了电视科技培训节目,培训农民超过450万人次。广西农业信息网站已实现市县全覆盖建设,超过50%的乡镇建立了信息站,组建了万人以上农村信息员队伍。“12316”三农热线建立103个专家服务站,农技视频点播覆盖38个县(市、区),已初步建成了具有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三农”公共信息服务三大服务功能的农村信息服务基础网络体系。相关部门建立了种业、果业、蚕业、水产、畜牧、林业等30多个专业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各有关部门已建立完善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村科技培训网络,实现了“县县有学校、乡乡有课堂,村村有科技带头人”布局,每年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农民技术骨干上百万人次。二、广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5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在实施科教兴桂、推动农村科学技术传播、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广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己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功能弱化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是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的主力军,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保障不足、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形式单一、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偏低、农技人员考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1、管理体制不顺。2002年广西乡镇机构改革后组建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把乡镇农科站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人、财、物下放到乡镇,实行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级业务行政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为辅的管理机制。实践证明,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工作开展,不利于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首先,乡镇政府管理农业服务中心,县级业务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在农技推广工作上互相脱节,导致政令不通,信息不畅,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没有达到整合的目的。其次,农业服务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服务中心归乡镇政府管理后,当推广工作与乡镇政府中心6工作发生矛盾时,往往是推广工作让位于中心工作。据调查,大部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超过2/3的时间被用在乡镇中心工作上,“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十分突出,造成政府、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均不满意的局面。三是乡镇服务中心内部的农、林、牧、渔等互相独立,在接受乡镇政府管理的同时,还要接受县级不同业务主管部门指导,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缺乏协调配合。2、经费保障不足。由于基层财力不足和县级业务行政主管部门多头管理等原因,县乡两级财政极少安排推广机构办公经费和推广业务活动经费,造成了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的落后。调查发现,全区不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普遍缺乏电话、电脑,以及农残测试仪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大量的技术工作靠农技人员“手摸、眼看、鼻闻、尺量”的原始手段进行,更谈不上现代办公设备,致使服务不能及时有效。3、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下降。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与改革前相比,总体上减少了。近十年全区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进过大学生,现有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年龄45岁以上的占90%以上,部分地区基层农技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超过40%,中高级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现象较为突出,乡镇推广机构队伍整体素质下降。4、服务形式单一。全区现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体7是由政府部门主管的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等基本层面,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服务的需要。5、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偏低。一是工资福利偏低。据调查,贵港市港南区2007年工资改革以来,技术人员平均工资只有1207元,与同期的基层教师1946元、医师1875元对比分别少了739元和668元。二是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乡镇农技人员办公条件差,住房也无法解决,很多农技人员寄住在乡镇推广站办公场所。三是职称晋升难度大。农技人员长期在基层工作,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少,成果少,职称上不去,待遇低。6、农技人员考评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地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全面推行执业资格和竞聘上岗制度,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考评机制,没有把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为农民服务的业绩作为考评的主要内容,没有形成按绩取酬、奖勤罚懒的机制,导致了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农业服务机构职能受到削弱。(二)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缓慢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服务能力弱。虽然广西有587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1家,但大多数都不具备科技服务能力,特别是建有研发中心、8研发基地的企业更少。即使是有能力提供科技服务的企业,面对生产单元分散、知识产权保护困难、技术推广成本较高的情况,担心投资农业科技回报率低,回收期长,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运作机制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进行自我科技服务的功能很弱。3、农业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不完善。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功能有待完善。如没有形成广泛丰富的信息集散平台;技术评价系统还不健全;专家咨询系统还不完善;协调组织技术培训等售后服务跟不上等。另外,技术市场交易不规范,难以切实保护技术出让方和受让方的利益;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到位;相关法规可操作性差,这些都影响到了农业技术市场的正常运作,从而阻碍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需要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条块分割。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农业、科技、教育及科研院所等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于农业部门,农村科技创新和应用归口于科技部门,农村科普和科技服务民间组织是科技协会负责,农村远程教育由党委组织部主管,另外涉农的教学等单位也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各自独立,9相互割裂,各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展跨部门、跨专业的科研协作十分困难,致使各部门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和整合使用,难以形成科技服务的整体合力。2、农技人员考核及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广西的农业科研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仍沿袭着部门立项、科研攻关、项目试验、专家鉴定、政府评奖的模式,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都是通过其论文发表量来评定,缺乏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致使许多农业科研成果与生产严重脱节,出现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尽管获奖的成果不少,但农户可选择的高质量的先进、适用的成果不多,研发者和需求者“两张皮”现象严重,造成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3、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广西各地涌现出了各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如“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模式的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产业化水平低,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够,科研、转化、推广等服务组织与农民之间关系松散,示范、推广、生产存在脱节现象,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形成紧密型联结关系,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如一些企业与农户签订的经济合同不规范,订10立的合同条款过于偏向企业本身,当市场价高时,农户违背合同,不愿将产品卖给企业。大部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还停留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传统的技术服务上,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的还不多,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构筑起各方间的长效利益机制,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协会、合作社、科技中介、农户各方共赢的大格局,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