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公元1271—1840年)一、社会背景:元朝:1271~1368年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36~1911年建筑方面;元代1、城市建设:元大都、军事城堡、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地方城市2、产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形式(水磨作坊)3、宗教建筑发展:佛教、道教祠祀仍保留一定数量;喇嘛教、伊斯兰教建筑兴建4、拱券结构较多地用于地面建筑5、建筑装饰无梁殿是寺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通体砖石拱券结构,无梁无木,故名明、清出现了若干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城镇沿海建造城堡和海防基地修建长城宫苑、陵寝规模宏大祠祀、坛庙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中国建筑地区特色从明代起显著建筑材料:砖、瓦、琉璃砖、瓦夯土技术二、都城北京(一).辽代的南京:又名燕京;位于北京西南角,城周长36里,城墙高3丈,宽1.5丈;八门。附:辽的另外四个京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二).金代的中都:1153年定都;由孔彦舟等规划设计,城周长达37里余;并建大宁离宫(即今北海),其用材均拆自汴京宫殿。附:金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京开封(汴京)(三).元大都——元朝的首都:1267年由刘秉忠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规划大城周长28600M,(面积6635x7400=49.1平方公里)皇城周长20里,内有工字殿、录顶殿等。全城中轴线明确,恰位于皇城中。“元初,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俯。世祖至元元年(1226年)复曰中都。四年,于辽金旧城之东北创置新城,始迁都焉。九年(1227年)改大都。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元大都平面想象(四).明清北京城1420年迁都北京。1553年加修外城,各城规模是:宫城:760Mx960M皇城:2500Mx2750M内城:6650Mx5350M外城:7950Mx3100M全城中轴线从正阳门到钟楼全长3.5公里,十四个院落,收、放、虚、实变换手法形成节奏,其重点及高潮恰在太和殿。明:37坊,百万人口;城西北郊为园林。清:百多万人口;西北郊以建成皇家园林。清北京城平面乾隆时期北京钟楼(清)北京鼓楼(清)北京永定门北京正阳门全景北京平则门北京街景北京街景北京宛平城东门瓮城及城楼从芦沟桥望宛平城东门三、宫殿建筑:(一)元:宫城大内之后为延春阁,北海之西为兴圣宫(太后)与隆福宫(太子),结合园林建成工字形殿。(二).明清宫殿:——北京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房屋九千多间,建筑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宫墙高10米多,四面辟门,四角设角楼;墙外环着52米宽的护城河;宫前之左(东)为祖庙、右(西)为社稷坛;轴线的序列是:正阳门、大清(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奉天)殿、中和(华盖)殿、保和(谨身)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1、太和殿:明时面阔九间,清改建为十一间,进深五间加前檐廊,前后老檐柱以内三间,十二步架;殿阔:63.93m,深:37.17m,高:26.92m;台基高8.13m,正吻落在左右第三间缝上,高:3.4m;斗拱平身科明间八攒、尽间三攒、其余各间五攒;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御道为整块大理石雕成,石块尺寸是:16.57M×3.07M×1.70M重达200多吨。2、乾清宫:面阔七间,尺度小而宜人,重檐庑殿3、故宫的特点:(1)中轴对称: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2)院落空间:大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六个院落,三个高潮;(3)建筑尺度:用于大典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4)房屋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卷蓬等;(5)装修色彩:色彩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灰;(6)技术设施: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之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自天安门始地面铺砖5-7层、紫铜下水管、屋面的锡箔苫背等。北京明清故宫午门北京明清故宫从太和门望午门北京明清故宫午门阙亭局部北京明清故宫午门门钉北京明清故宫太和门北京明清故宫太和门前铜狮北京明清故宫太和门彩画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内景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内景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内景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藻井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正吻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前陈设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前陈设四、坛庙建筑北京天坛: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北京东郊,明万历32年(1553年)加修外城时扩入城内;占地4000亩(250公顷),1700x1600M。平面呈北圆、南方,入口在西。四组建筑分布于内、外院;外院有神乐署、牺牲所;内院:斋宫无梁殿,祈年殿、环丘1、祈年殿:原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1932-1935年因年久而修缮。建于高约6米、底径90米的三重圆形台基上,殿身高38米、径30米,三重圆攒尖,蓝瓦、金顶、红柱、朱门窗,用28根大柱撑顶,分为内外三层:三重台基有三重拦板,每层都是10(36+72)前有祈年门,后有皇乾殿,皆为明代遗物。北京天坛祈年殿总平面2、丹陛桥:长约400米,高4米,宽30米厚石筑城,中为神道,左为王路,右为臣路,两侧为辟区行路,以达环丘,两侧只见树冠,如行云顶,有步天之感。3、皇穹宇:是“昊天上帝”牌位的寝宫,其左右放置清朝八代祖宗的牌位,为一单层圆形小殿,高19.8米,座落单层的石台基上,兰瓦金顶,红柱朱门窗;围以圆形小院,径63米;(回音壁)4、环丘三重白石圆台,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建;内外二院外方内圆,四面棂星门,丘接天宇,尽用九、五之数。三层坛,上层径九丈,高五尺七寸;中层径十五丈,高五尺二寸;底层径二十一丈,高五尺;都是一、三、五、七、九阳数。四出台阶各九级。[坛面]石块,皆取九数叠加环砌。上层:一.九~九.九(9+2×9+3×9……+8×9+9×9=405块);中层:十.九~十八.九(10×9+11×9+……17×9+18×9=1134块);下层:十九.九~二十七.九(19×9+20×9+……+26×9+27×9=1863块);总计:405+1134+1863+1(中心石)=3403块石。[栏板]:三层有栏板,与祈年殿手法不同,上层:四面,每面18块,计:4×18=72块(每块栏板长1.309米);中层:四面,每面27块,计4×27=108块(每块栏板长1.454米);下层:四面,每面45块,计:4×45=180块(每块栏板长1.222米)合计为360块,应周天之数。北京天坛鸟瞰北京天坛环丘北京天坛环丘外垣墙及棂星门北京天坛环丘由外垣墙棂星门内望北京天坛环丘局部北京天坛环丘石阶北京天坛皇穹宇鸟瞰北京天坛皇穹宇大门北京天坛皇穹宇北京天坛皇穹宇内神位北京天坛环丘与皇穹宇平面北京天坛联结环丘与祈年门的甬道北京天坛由甬道望祈年殿及殿前二垂门北京天坛祈年殿全景北京天坛祈年殿前门北京天坛祈年门(明代)北京天坛祈年门局部北京天坛祈年殿北京天坛祈年殿局部北京天坛祈年殿内部北京天坛祈年殿梁架北京天坛祈年殿天花藻井北京天坛斋宫正门北京天坛斋宫侧门北京天坛斋宫前殿北京天坛斋宫前殿明间内景北京天坛斋宫前殿月台上的斋戒铜人亭北京天坛斋宫外防卫沟及护卫房5.天坛的环境设计:(1)为衬托天坛祈年殿高耸近天之势,殿周全组建筑建于4米高的大平台上,平台四周遍植4米高的常青松柏等;(3)附属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4)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5)祈年殿两侧廊庑,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以全祈年殿之孤傲突兀;(6)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二)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二十四年(1544)重建;占地13.90万平方米,两重围墙,东西宽249米,南北长249米,墙高9米。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戟门]:其屋顶平缓,出檐较大,明风突出;其后的中轴线上有前、中、后三座大殿,座落在土字形的三重台基上;[大殿]:11间(原9间)重檐庑殿,东西各有配殿15间;[中殿]:9间,东西各有配殿5间;[后殿]:9间,东西各有配殿5间,中后殿之间有墙相隔;廷内广植林木,以成肃穆、深邃的气氛。北京太庙入口北京太庙庙门北京太庙戟门北京太庙东角门北京太庙前殿(明)北京太庙前殿(明)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明)北京太庙前、中、后三殿(明)北京太庙中殿及后殿(明)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脊兽北京太庙神库六角井亭屋顶结构(三)北京社稷坛:位于宫城前右(西)侧;用以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历史上太社、太稷分设,唯明、清时合并。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占地23万平方米,长方形围墙,周设四门,广植松柏;1928年辟为中山公园正门在北,进正门是戟门(祭祀时门前列戟72杆)和拜殿(中山堂),[戟门]:五间,单檐歇山;[拜殿]:五间,楠木造,内彻上明造,现为明时原物。[坛]:方形,上层方5丈,下层五丈三,高五尺,四面设台阶四步;上层按五行方位置五色土:中间黄色,东方白色,南方红色,北方黑色。北京社稷坛北京社稷坛上五色土北京社稷坛棂星门北京社稷坛南门北京社稷坛祭殿五、陵墓:[元陵]:难寻陵址“葬闭,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之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踌躇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明陵]:南京孝陵:葬太祖朱元璋;风阳皇陵:葬明太祖父、母及亲族;北京十三陵,葬成祖及以下十二帝,占地40平方公里。[清陵]:入关前有三陵:辽宁新宾县永陵:葬肇祖蒙特穆、兴祖福满、景祖觉昌安、显祖塔克世及其他皇室祖先,规模最小;福陵:在沈阳东郊,俗称东陵,占地19万平方米,葬太祖努尔哈赤;昭陵:沈阳北郊,俗称北陵,占地18万平方米,葬太宗皇太极;定都北京后分设两个陵区:河北尊化东陵、易县西陵,分葬九帝。(一)明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1.布局: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四面环山,因山为墙形成一个小盆地;天寿山主峰下是成祖朱棣的长陵,其余十二陵各依一个小山头分两侧布开山谷中遍植松柏,于大红门外1300米处有牌楼,内600米处是碑亭,前面经过1200米神道(列18对石象生),到龙凤门,再向前5000米,即达长陵;陵园壮阔,占地40平方公里。于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三陵分别是:1)长陵成祖朱棣墓(1409-1413年营造),1424年葬2)献陵仁宗朱高炽墓3)景陵宣宗朱瞻基墓4)裕陵英宗朱祁镇墓5)茂陵宪宗朱见深墓6)泰陵孝宗朱佑樘墓7)康陵武宗朱厚照墓8)永陵世宗朱厚璁墓9)昭陵穆宗朱载后墓10)定陵神宗朱翊均墓(1584-1590年营造)1620年葬11)庆陵光宗朱常洛墓12)德陵嘉宗朱由校墓13)思(悼)陵思宗朱由检墓2.形制(以长陵为例)矩形三进院:三洞圆拱院门)—前院—棱恩门——棱恩殿——内红门——后院——方城明楼——宝城(下为玄宫)定陵墓室已经打开,为石砌筒拱,有前、中、后室与左、右配殿。南京明孝陵神道石象生—蹲驼南京明孝陵神道石象生—立象南京明孝陵神道石望柱南京明孝陵神道翁仲—武臣南京明孝陵方城明楼南京明孝陵方城甬道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石牌坊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石牌坊柱基座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大红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碑亭明十三陵碑亭四隅石华表之一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石望柱之一北京昌平明十三陵神道北京昌平明长陵鸟瞰北京昌平明长陵陵门北京昌平明长陵棱恩门全景北京昌平明长陵棱恩门石阶踏道侧面北京昌平明长陵棱恩殿北京昌平明长陵棱恩殿石栏杆北京昌平明长陵棱恩殿室内北京昌平明长陵棱恩殿构架昌平明长陵石五供及方城明楼北京昌平明定陵地宫前殿北京昌平明定陵地宫中殿北京昌平明定陵地宫后殿及帝后棺床(二)清陵(1).宝顶与方城之间,另设半月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