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第一节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案主的需要是什么?•案例1“我想让老师表扬我”:•案主是小学一年级的男生,8岁,身体较为虚弱,经常生病。案主的父母亲是双职工,都在一家公司当职员,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目前,案主和父母亲一起生活,平时的生活起居主要由母亲照顾。因为父母平时工作比较忙,请了一个保姆负责接送案主上学和放学。据案主的母亲和老师反映,案主比较内向,个性很强,而且想法较同龄人来说明显成熟。案例1“我想让老师表扬我”:•直接推动母亲寻找社工帮助的原因是案主在开学时候生病了,错过了一个星期的课,因此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程,特别是语文拼音,案主明显感到学习吃力,怎么也学不好。案主的母亲希望案主除了学习能够赶上去之外,还希望案主能够平安健康地成长,性格外向开朗一些。案主的母亲说,案主很敏感,当别人说他的缺点的时候,案主就会显得很烦躁,会用各种方法竭力制止别人说话。例如: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你呀,不是很喜欢画画吗,这次怎么画得不好呀?”以后,案主就再也不去上美术课了。案例1“我想让老师表扬我”:•平时,案主喜欢数学、美术、音乐和体育,此外,案主自己说,他还喜欢玩电脑游戏、跳棋和打球。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案主的数学成绩比开学初进步了许多,受到老师的表扬。案主告诉社工,他也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可以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由于父母白天工作比较忙,从周一到周五,案主放学后就待在保姆家里,到晚上由父亲或母亲接他回家。回家后,案主有时会帮父母做家务。从晚上7点半开始,母亲负责辅导案主做功课。周末的时候,父母会送案主参加英语辅导。周日下午,一般会由母亲或者父亲带着案主爬山、锻炼身体。案例1“我想让老师表扬我”:•案例分析:•母亲的希望•案主的希望•真正的“问题”何在?第一节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二、怎样影响服务对象•案例2“我太笨了”:•案主是小学六年级的男生,12岁,学习成绩比较差,考试常常不及格。案主的父母已离婚多年,案主由父亲抚养,父子之间的感情比较好。案主的父亲由于没有什么文化知识,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家中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案主的父亲每天早上九点半离开家去上班,直到晚上10点左右才回家。由于工作不固定,而且比较忙,案主的父亲一直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案例2“我太笨了”:•案主的父亲对案主非常关心,希望案主的学习成绩能够提高,但从来不打孩子,不要求他做家务,有时还询问社区里的其他家长怎样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家里,服务对象与奶奶接触比较多,经常跟奶奶顶嘴,不怕奶奶。家务一般由奶奶负责,有时案主也会帮忙,如扫地、擦桌子等。周末,案主会与社区里的小朋友一起踢足球或者打篮球。案主比较好动,喜欢体育活动,在校运会的跳绳比赛中得过第一名。案例2“我太笨了”:•据案主的班主任反映,案主经常完成不了作业,学习不够主动,学习习惯也不好,上课经常讲话,如果没人跟他说话,就会自言自语。案主在班上有两个比较要好的同学,这两个同学的学习都比较好,但其中一个同学因为经常借别人的东西不还,班上其他同学都不喜欢他;另外一个同学近来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案主经常与他一起放学后留下来做作业。•案主的各门功课都很差,相比之下语文稍微好一点。案主觉得语文老师比较关心他,所以他对语文比较感兴趣。案例2“我太笨了”:•案主不喜欢数学,除了因为不会做经常完不成作业之外,主要是因为他觉得数学老师没耐心。至于英语,他几乎什么都听不懂。三年级以前,案主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那时,他对数学比较感兴趣,学习也比较自觉。后来发现与同学一起玩游戏很有意思,就渐渐不喜欢学习了。去年,有一段时间,案主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还被评上“学习进步奖”。在那段时间里,老师经常在班上表扬他,案主开始对学习充满热情。但是因为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案主后来逐渐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无法学好。案例2“我太笨了”:•案例分析:•了解案主真实的需要•采取什么方法、手段影响案主(心理调适)•动机上•认知上•行为上•间接服务技巧第一节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三、怎样维护服务对象的改变•案例3“一起去吃肯德基”:•案主是小学六年级的女生,13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案主的父母均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监督孩子的学习。案主从小时候就偷拿母亲的钱,当时母亲对此关注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教育措施,逐渐使案主形成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上学后,案主开始在学校偷钱的频率很高,主要用于买一些漫画书、吃东西,或者请同学玩。案例3“一起去吃肯德基”:•最近案主的母亲发生了一些明显的改变,辞去工作在家监督和照顾案主,辅导案主做功课。案主的母亲说:前几年为了赚钱忽视了孩子的成长,现在需要花时间培养孩子。案主的母亲怀疑案主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爷爷奶奶带大)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开发。案主的母亲认为,案主比较幼稚,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符。这个学期案主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改变,逐渐改掉了偷拿同学钱的习惯。案主的父亲对案主很失望,不愿意辅导案主,认为案主太笨。如果父亲知道案主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就会直接打骂案主。案例3“一起去吃肯德基”:•案主的学习成绩不好,在班级属中等偏下。但案主的自尊心很强,只肯让社工看她成绩考得最好的试卷。由于案主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所以在班级中没有人愿意理她。案主比较喜欢英语和作文,平时没事的时候,就与母亲一起跑跑步,或者打羽毛球。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介入过程中,案主告诉社工,她最大的愿望是父母不吵架,一家三口一起去吃肯德基。案例3“一起去吃肯德基”:•案例分析:•维持改变•改善案主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增强案主的父母对案主的支持•让案主的改变能够及时得到周围他人的肯定怎样维持案主的改变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即案主的社会支持。第一节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四、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1、能力建设:即与自己的关系,是指在与周围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哪些沟通交流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沟通交流方式是无效的。四、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2、心理调适:即与内部心理的关系,是指在与周围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哪些心理层面受到影响、相互之间怎样相互作用。四、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3、社会支持:即与周围他人的关系,是指与周围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哪些人受到了影响、相互之间怎样进行沟通交流。四、个案工作专业服务的三个基本问题•案例4“为了女儿”:•案主,女,48岁,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患者。案主从小生活在管教严厉的家庭中,案主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平时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之外,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要求孩子做事认真、负责。中学毕业后,正好遇到恢复高考。案主经过自己的努力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年就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案主成了一名中学教师。为了当好一名教师赢得学生的爱戴,案主工作非常认真,经常加班加点。案例4“为了女儿”:•经过几年的努力,案主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和学生的爱戴。接着,案主被调到一所重点中学任教。案主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发现自己总是担心上不好课,害怕辜负了领导和学生的期望。这个时候正值案主的父亲去世,案主的母亲的情绪比较低落、不稳定,经常无故发火。当案主向母亲讲述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时,案主的母亲不是训斥她,就是嘲笑她。因为担心自己无法完全胜任,案主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成为学校的一般工作人员。案例4“为了女儿”:•这是案主第一次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再加上时常与母亲发生冲突,情绪非常低落,第一次想到了死。之后,案主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原来工作起来非常有信心、认真负责;现在遇到事情就害怕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做事犹豫不决。案主的婚姻也不顺利,由于案主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很少与别人交往,她的婚姻是由别人介绍的。案主自己说,他们两个人结婚之前不了解,结了婚之后发现性格差异非常大,丈夫不爱说话,不爱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案主自己总希望丈夫能够主动关心她,倾听她的内心感受。案例4“为了女儿”:•案主认为,丈夫平时不体谅自己。于是,案主渐渐不喜欢待在家里。情绪低落时,她就上街疯狂购物。案主的夫妻关系逐渐变得越来越紧张。1999年,案主唯一的好朋友因癌症去世。从此之后,案主的情绪极度低落,加上长年的失眠,对未来感到绝望,经常想到自杀,因为担心自己的女儿(案主的女儿非常懂事,时她陪案主就诊的,现在正在上大学),才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案主目前的状况也引起了案主母亲的担心,她希望自己能够做点什么来弥补以前的过失。案例4“为了女儿”:•案例分析:•能力建设角度•心理调适方面•社会支持方面第二节个案工作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一、能力建设——个案工作服务的服务宽度•能力建设规定了个案服务的服务范围,决定个案工作者选择服务对象生活中的什么方面作为服务内容,他是个案工作的服务宽度。•问题•能力•整个日常生活一、能力建设——个案工作服务的服务宽度•以服务对象的整个日常生活作为服务内容的服务宽度•“问题”或能力其他“问题”或能力其他第二节个案工作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二、心理调适——个案工作服务的服务深度•心理调适涉及个案工作者如何影响服务对象,选择服务对象的什么心理层面作为服务的介入的焦点来开展服务,选择不同的心理层面,意味着在不同的深度上开展服务。•以某一个心理层面•以整个心理层面二、心理调适——个案工作服务的服务深度•以服务对象的整个心理层面作为介入焦点的深度其他意识无意识第二节个案工作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三、社会支持——个案工作服务的服务广度•社会支持决定了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是个案工作服务的服务广度。单中心的服务方式多中心的服务方式三、社会支持——个案工作服务的服务广度•以多中心的服务方式的服务广度服务对象周围他人第二节个案工作服务的三个基本维度•四、案例5“不想读书了”•案主17岁,男,住院前是某市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案主平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在同年级中学习成绩始终排在前三位。据班主任反映,案主除了学习认真之外,还非常懂事、听话,做事认真负责,被同学选为班级的学习委员。案主的父母都是中学的老师,非常关注案主的学习,对案主要求非常严格。案主还有一个弟弟,上小学六年级,成绩也非常优异。四、案例5“不想读书了”•前两个月,案主的父母到外地出差。出差期间,案主在同学的邀请下开始玩电子游戏,很投入,荒废了学习。结果,期末考试成绩出现大幅度下降,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知道案主的变化后,非常吃惊,开始责骂案主,不让案主出门。在老师和父母的压力下,案主开始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的效率也远远不如以前。案主对自己的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变得不爱说话,不愿意与人交往,沉默寡言,有时会自言自语、发呆。父母担心案主心理压力过重出现心理疾病,带案主到医院就诊,进行住院治疗。四、案例5“不想读书了”•为了配合案主的治疗,父母在家特意安装了电脑,但限制案主上网的时间。因为怕刺激案主,父母尽可能满足案主的要求。父母希望案主出院后能够继续上学,但对案主改善目前的生活状况仍有很大的担心,因为发觉案主的性格似乎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变得敏感多疑、缺乏自信、不愿意面对困难、消极被动。案主告诉社工,他感到压力很大,不想读书了,但也不知道做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