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摘要21世纪,职业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最佳的外部条件,如果仍按老路前行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对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进行研究与探索。笔者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方面着手研究,表明对为就业服务的核心技能培训的课程开发必须指向人的发展,必须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关注现实生产与生活,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积极融入市场,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关键词核心技能培训课程开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就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技工学校作为技能培训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尽管目前已形成了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等30个部门和系统。但回顾技工学校教育20余年的发展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它走的是一条曲线型的发展道路。技校的创办从70年代末开始至今,无论学校数、学生数、教职工人数、专业数变动都非常明显。据统计,到1996—1997年时达到顶峰,学校数为4467所,在校学生数达193.1万,而到2002年3月,全国技工学校数降为3470所,在校学生数仅为134万。而进入21世纪,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呈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为强劲的需求,特别是对技能型人才2的需求呈高速增长的态势,因而当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最佳的外部条件,如果仍按老路前行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这个核心,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得不对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作一定的研究。课程设置一般指各级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各科目的教学时数。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基本依据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而我们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从这两方面加以讨论。知识结构按知识结构设置课程,就必须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技工学校应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实际需要,科学、灵活地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意义地组织实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指向人的发展。课程是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转化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载体里,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有在过程和方法中蕴涵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一句话,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存的作为“知识文本”和“技能文本”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也就是说,把课程内容当作一个信息材料,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智能素质的同时,提高3其综合素质。事实上,我们已经意识到:在过去的“面向用人单位需要”的思想指导下,单一地传授知识技能,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或者用人单位觉得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不理想”。这是因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角色,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职业角色。试想,一个模特专业的学生,难道仅仅练习“走步”和“展示”,就能成为出色的模特吗?当然不能。换而言之,即使是这样特殊的职业角色,也必须具有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等。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不能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一项指标,还要设计完成这项任务的其它指标——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大量的是中等技术人才,他们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因而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点,必须设置适当比例的专业理论课,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只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还不能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因为有些知识是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生成的。就像我们学习游泳,如果只从理论上学会了游泳的基本要领,而不经过呛几口水的体验,恐怕是难以学会的。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注重研究性。一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之中,为学生提供研究思考的机会和空间;二是创设职业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有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才能在探究中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也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这些将来的劳动者,不是仅仅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就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需要的,毕竟,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难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质。唯4有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潜能。才能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跨学科、泛学科的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没有学科知识与内容的交叉与综合是难以实现的。所以,新型的劳动者必须具有综合的职业素质结构,具有能够从事多种职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过程当中,适应企业的改造、重组、创新的需要,也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们职业技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能简简单单的只设置几门专业课程,而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相反我们要设置适当比例的文化课,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又学习了相应的文化知识,并且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为学生更新知识和接受继续教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真正具有应变、生存、发展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从而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也为我们学校今后大发展赢得更好的声誉。值得说明的是,文化知识之间,专业基础知识之间,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之间,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技能之间的综合,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只有如此,才能把研究和综合在课程内容中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中综合,在综合中探究,从而才能在保持“专才”的同时加大“通才”化力度,也才能提升我们培养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芬兰职业教育的重点改革目标可以看出芬兰职业教育的“通才”化倾向:建立一个知识化社会;普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推进语言学习和教育国际化;强化IT领域的培训;提高教育提供和教育水平的标准;防止边缘化。我们国内的职业教育虽然说与国外的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可以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从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出发,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我们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较为宽厚5的基础,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职业教育应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安排上,我们尊重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主动瞄准市场需求,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特点和专业建设需要,我校试行了“以技能操作为核心、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宽基础”包含二层含义:(一)专业教育有较高的文化起点。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是学生的能力、素质、科学世界观发展的必要基础。基础越扎实,形成的发展后劲的“能级”越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也为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二)宽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建立有较大的专业口径的知识和技能“平台”。“活模块”也包含二层含义:(一)三大知识技能模块:(1)文化基础模块。(2)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模块。(3)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每个模块内的内容可增删,不同学制不同生源层次可变动。(二)学生学完知识平台后,对专业及各专业方向有所了解,减少了盲目性和幼稚性,教师根据社会就业形势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模块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片面追求知识系统性、淡化操作的教学模式,把多门专业课的内容有机整合和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操作性强、带有明确任务的活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六步教学法”,通过明确目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下达任务、实际操作、综合评价六个步骤,突出了技能操作的核心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三用二学一创”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用中求创”。学校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在学习动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丰富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内涵。如我校的技工班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一年级文化、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到二年级时对6根据学生选择对专业重新划分,可选择机械专业或电专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进行学习。二、能力结构按能力结构设置课程就要求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对必要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突出核心技能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从而接轨企业,真正为就业服务。(一)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职业学校的办学性质,决定了生源质量必然呈现出多层次状态。忽视这个基本现实,用一种模式、一个尺度、一样的要求,把中考总分差距百分甚至几百分的学生,放在一起实行“一锅煮”,结果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差,无法用应有的标准把好考试和毕业关,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都差。同时,由于很多学校经济上负债累累,专业硬件建设和教师待遇无法保证,师资队伍相对薄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只能作为一个口号。因此,要在短时间内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出现突破性进展,必须克服教条主义的束缚,实事求是地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我校按照分类教学、分别要求的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按发展方向,分为就业技工班教育和升学高职班教育;按培养内涵,分为理工科类技术型(如机电、电子等)和文科类服务管理型(外贸、市场营销等);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根据生源素质分类制定不同的要求。例如,我们对理工科类技术型专业和班级提出了在一、二年级要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而对于文科类服务管理型专业和班级,则要求强化对初中文化基础课的弥补,适当降低高中文化课要求,侧重人文知识的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硬笔、普通话等四项技7能培训。对升学高职班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高分率和本科升学率;而对就业技工班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专业等级证书的考核过关率(技能掌握程度)和就业质量。只有从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他们的现有水平设置相应的课程,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关注现实生产、现实生活。现存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曾经起过积极作用,这也是职业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较之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似乎存在着某种滞后性,这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也不无关系。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知识、重原理,知识偏多、原理偏难。既有悖于培养初、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初衷,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其考试分数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试图在职业教育阶段为学生“补课”,只能是事倍功半。怎么办?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开发出自己的特色——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为现实生产和生活服务。只有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标志。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同样能发挥人的个性特长,促进入的发展。较之于培养大学生的普通教育,各有各的特色。多元智力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