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 准确定位 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主动适应准确定位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河南科技学院副校长刘兴友教授《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学普及工作;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推动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在解决河南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做出重要贡献。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此次《规划》强调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无疑是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如何在河南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中发挥更大作为,指明了明确的方向。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地方高校更应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突出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实现自身与地方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不断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一、主动适应树立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观念增强服务社会功能,三大职能协调发展,首先要树立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激发地方高校活力和动力的源泉。1.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纵观高等教育发展,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不仅取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更多地来源于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和影响力。高校在为经济建设服务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得到社会的承认、信任和支持,更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与地方的地缘优势、情感优势、智力优势,以理性的态度,2把握好高校的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变简单、被动适应为深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强烈需求,为高校的社会服务搭建了宏大的表演舞台,提供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迎接挑战,主动地登上经济建设的大舞台!2.协调三大职能,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高校三大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功能体系。增强社会服务职能,地方高校要统筹协调三大职能,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科研创新为支撑,以科研促进人才培养,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从而构建一个三大职能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高校科学发展,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校要根据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准确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为方向的课程和教育体系,使培养规模与地方社会接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接轨,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接轨。在科学研究方面,要瞄准社会需要,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和三农建设这个主战场,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广相结合,因地制宜构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双促进,更好地服务社会。3.增强市场意识,树立合作共赢的服务观扩大和积聚地方高校发展的资源和空间,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落脚点,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高校要增强市场意识,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办事,要讲成本核算,注意投入和产出,讲合作“双赢”或“多赢”。地方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服务社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其社会服务要在两个规律的双重作用下进行。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诚实守信、有序竞争,帮助构建良好的市场经济软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的科学机制。3二、准确定位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学科积淀和专业优势出发,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根据“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的总体要求,实施了“科技兴校”战略,确立了以应用研究为主,积极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一主两推进”科技工作思路,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1.围绕“一主”,突出特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河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以“百泉农专”起家,升本后仍以农科为特色和优势的多学科性本科院校,农科有61年的历史积淀,学校始终发挥“农科”这一科技优势特色,凝练优势学科方向,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校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打造农业生物类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在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学校建成教学科研实验中心,建成了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科技创新平台的形成,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5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7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203项,年均增长40.3%。获科研成果奖27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成果奖37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2400多万元,年均增长143%。鸡生长与免疫抑制综合征病毒的分子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资助。“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在大豆、蔬菜育种、农业昆虫与病虫害防治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2009年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上,河南科技学院作为全省高校的唯一代表做了典型发言。在作物育种方面,河南科技学院先后培育弄推广作物新品种35个,累计增产效益300亿元以上。上世纪80年代,第五届、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黄光正教授培育出的“百农3217”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2亿亩,黄淮地区的普通百姓因4此结束了几乎全年吃粗粮的历史,该良种于1985年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是当时河南省最高级别的科技奖励!2005年底育成的“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4年累计推广1亿多亩,已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大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累计增产效益超100亿元;双价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百棉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获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植物新品种证书,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累计增产效益超过20亿元。2.围绕“两推进”,大力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发挥科技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新途径,形成了河南科技学院颇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要面向千家万户又要面向企业的特点,学校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即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品种性状目标,学校委托育种专家按需育种,“农民想种啥,企业想卖啥,学校培育啥”,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截止目前,学校已与滑丰种业、联丰种业等多家公司签订了小麦订单育种合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省内不少企业面临效益严重下滑的局面。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积极推进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2009年选派了119名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和技术员,到河南中心环保物流、河南中科化工、获嘉县楼村实业公司、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等119家企业挂职服务,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和管理水平。经过一年的实践,特派员工作卓有成效,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没有下滑,而且还稳步增长,为地方经济的复苏做出了有益的贡献。2010年,因科技推广成绩突出,学校获得“河南省科技推广十佳示范单位”荣誉称号。3.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5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科技服务宗旨,巩固学科特色优势,以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为己任,积极主动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校地(企)合作,学院先后与新乡、鹤壁、许昌、济源、辉县、长垣等地政府与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32项,优先转让科技成果,促进地方和企业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地方及企业经济发展与生产的论证、规划及咨询工作,派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帮组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充分利用我校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河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势。积极承担“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共培训1598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4月和12月两次举办了“新乡市返乡农民工果蔬种植技术培训班”,对300名返乡农民工、果蔬种植专业户、生产一线的农业技术员和大学生村官免费进行培训。积极组织河南省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和示范县基层农技人员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训农村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共1176人。通过培训,为地方留下了一支永不离开的农业科技队伍。通过“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科技扶贫”、“科普之春”等活动,促进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2007年以来,共承担“省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92项,连续12年居全省高校首位。共派出专家760余人次到田间地头、养殖厂区传播先进实用技术,受益群众达70000多人,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受农民喜爱的农业专家。长期以来,河南科技学院农业专家孟丽教授送科技下乡的足迹遍及河南各地,为千百个贫困村进行技术培训。她所从事的食用菌科普推广,使农民种菇直接收益10多亿元,被农民朋友誉为“扶贫教授”和“送富神”。2006年,孟丽教授被评为“河南省群众喜爱的优秀农业专家”。2010年在由国家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中,河南科技学院获得了“河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7人被评为“河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三、引领提升推动学校科学发展6河南科技学院依托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能力的增强,拓宽了学校发展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名誉度和影响力,对学校的办学层次、竞争力的提升效应明显。1.以服务社会为载体,建立教学科研基地,促进人才培养在不断实践与摸索中,河南科技学院以服务社会为载体,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构建“学科+专业+企业+基地+农户”的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基地,先后建立了生物工程(技术)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和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吸纳合作单位和企业作为理事单位和委员,实施百家企业计划,成立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发展联盟。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了校企合作基地合一、教研基地合一、学生理论与实践基地合一,培养了一大批适应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知识、强能力、懂经营、能创业”的应用创新型专门人才,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企业获得了“心仪”的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近年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均在96%以上,2008年达到96.4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5%以上。2.以服务社会为纽带,构建校地(企)长期合作机制,拓宽办学空间通过构建校地、校企合作的长期合作机制,学校积极参加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排忧解难,扶持壮大地方支柱产业,帮助培育新的发展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合作,即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需求,又很好地扩大河南科技学院人才、技术、科研资源的溢出效果,以服务获得了地方支持,拓宽了办学空间。2009年,河南科技学院与辉县市人民政府开展校地合作,辉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