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30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开始。30年后,农村的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实现现代化,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决议》第五部分基本目标任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决议》第五部分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提出八大举措:1.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7.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三项内容一.农村公共事业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八大举措”的突出特点三.如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三项内容一.农村公共事业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八大举措”的突出特点二.如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三大时期”:科学概括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三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农村公共事业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八大举措”:全新彰显了农村公共事业在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一、农村公共事业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1、“三大时期”:科学概括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机遇。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和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农村成功地实现了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步伐。30年来,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140多元,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79万。农村饮水工程和水利、公路、电网等方面的建设突飞猛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接连实施,广大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清楚记载了我们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策措施,给亿万农民带来实惠,不断续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篇章。30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增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它全面地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意识到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在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并不意味着让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所以,我们要把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减小贫困人口,让农民读得起书、看得起病,这样才是农村发展的方向。2.“三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农村公共事业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充分体现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地位。3、“八大举措”:全新彰显了农村公共事业在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特殊作用长久以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3、“八大举措”:全新彰显了农村公共事业在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的特殊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八大根本措施,意味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在价值取向上,从“还利于民”走向“还权于民”在改革的方向上,从社会政策推进走向制度化推进在实现的路径上,从向农村倾斜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八大举措”的突出特点1.在价值取向上,从“还利于民”走向“还权于民”如果说前30年农村改革主要是“还利于民”,那么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来看,30年后农村改革的重点是“还权于民”。“还权于民”,不仅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而且围绕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权利这条主线,要更加注重落实社会公平。价值取向改革方向实现路径1.在价值取向上,从“还利于民”走向“还权于民”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还权于民”,旨在培育公民社会,有利于社会三大部门关系的调整。而社会三大部门协调运转,无论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对正确处理社会矛盾,都具有结构性前提的意义,提供了一个结构性的总体框架。1价值取向2改革方向3实现路径主要有: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2、在改革的方向上,从社会政策推进走向制度化推进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通过制度创新,把社会公平真正落实到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八大举措”中,处处体现着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制度化推进的安排和部署。价值取向改革方向实现路径3、在实现的路径上,从向农村倾斜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八大举措”中,处处体现着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安排和部署,主要有: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价值取向改革方向实现路径送到农村;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3、在实现的路径上,从向农村倾斜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的可行性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创新三、如何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1、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目前,我国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三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突出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严重短缺、公共服务提供严重不足之间的突出矛盾;三是基本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日益增长同区域间、城乡间、贫富间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的突出矛盾。1、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产生以上矛盾的根本原因:一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责任分工不明确,有效的问责机制不足;二是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和低效运转,投入的效益缺乏明确的评估体系;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是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制度障碍;四是缺乏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不充分,社会资源不能被充分动员和利用。1、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重要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必要条件;是协调重大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构成深化改革的沉重压力和新时期改革的动力来源;是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重要性之一:有助于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必要条件中共十七大提出,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变”,其中包括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来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重要性之一:有助于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必要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健康和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降低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源投入的依赖;基本社会保障的均等化,有助于增加居民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促进消费,扩大内需。重要性之二:是协调重大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有助于减少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社会不平等;有助于减少绝对贫困,形成有效的社会安全网;有助于弱势人群获得基本的经济机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重要性之二:是协调重大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30年改革,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利益主体、社会结构已经多元化了,但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协调利益的社会机制。突出问题在于,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由此造成公民基本权利多维的不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在转型时期,社会成员在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有较大差距难以避免,但随着财政能力的快速提高,政府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制度安排,确保财富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不转化为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因此,新阶段的社会体制改革,就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形成全民共重要性之三:构成深化改革的沉重压力和新时期改革的动力来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深化改革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广大社会成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困难群体有增多的趋势,财富总量的增长与民生问题突出并存,这使得深化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重要性之三:构成深化改革的沉重压力和新时期改革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广大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热切期盼,也将对新阶段改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