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1111高等教育GAODENGJIAOYU主办:高等教育新闻中心主编:储召生编辑:毛帽电话:010-62257722-426E-mail:gaojiao901@yahoo.com.cn巨款捐赠引发热议话题由来:中国留学生向母校耶鲁大学捐赠巨款的新闻近来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您如何看待此事?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从中汲取何种自我修正和完善力量?黑龙江大学王波:平心静气看捐款对于中国留学生张磊向母校耶鲁大学捐献巨款,大多数国人的第一反应是“肥水”不该流向“外人田”。对于这样的意见,我以为是不妥当的。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培养自己的母校都该“吃水不忘挖井人”,如果该学生有能力回报母校并切实付诸行动更是应当给予肯定和赞誉。至于他选择人生阶段的哪一个母校来回报,我想他自己一定会经过慎重考虑,那也是他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如果仅仅因为张磊没把巨款捐给中国的学校,我们就对其大肆非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于此事,我想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自身的高等教育作进一步的反思:中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应该如何改革、如何发展,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最有效的教育,带给他们最大化、最优化的人生启迪,进而形成学校与学生哺育和反哺的良性机制。在我看来,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建设的同时,更应该着力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这或许更有意义。湖南理工学院李志美:学学耶鲁的“给予的精神”“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我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这是张磊在《我为什么捐钱给耶鲁》中的一段自述文字。不难看出,感恩和“给予的精神”,是他捐款给耶鲁的重要动机。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我们平时强调更多的则是回报———学生学成之后对家庭的回报、对学校的回报、对社会的回报,而忽视了给予———学校对社会的给予、对学生的给予。要知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给予是双向的,先有滴水之恩,方可能有涌泉相报。倘若一所高校,没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精神影响,没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就很难获得学生的身份认同,很难求得学生的知恩图报。即使一些高校在校庆时也有学生踊跃捐赠,但这种回馈也是短暂的。因此,面对中国留学生向国外大学捐赠巨款的“惊人之举”,我们的高校在气愤和羡慕之余,不妨学学耶鲁的“给予的精神”,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给予了学生什么?我们改变了学生的一生吗?甘肃省白银市宋承惠:高等教育当以人为本首先,高等教育理当以人为本。耶鲁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帮助学生创业发展,我们应该看到点儿什么?以人为本我们时时谈、刻刻谈,可是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学生的发展、完善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我们的高校做到了多少?是该反思我们的教育的时候了。以人为本不是说说而已,应该作为一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渗透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应该成为我们的学校精神之一。其次,高等教育观念亟待改善,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在我们的产业分类之中,教育归在第三产业第三层次,也就是属于服务业,但是我们的教育者及各级各类学校有没有树立服务意识?高等教育中,高校的服务意识不可缺少,不仅是培养人才,让学生在校的时候努力实现其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还应该在学生毕业离校后给予适当的关注,对自己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指导和支持。山东省滕州市马兆琪:勿把感恩当罪过感恩戴德、恩重如山这些古老的汉语词语,无不透射出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是个知恩必报的国度。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学校只是近几年才兴起了感恩教育。更为可悲的是,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但是一旦有人这样做了,却被骂作“十足的傻瓜”,甚至为此背负了卖国的罪名,公道何在?据张磊说,是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张磊此举只不过是凭自己的能力报答母校的恩情,这能有什么罪过?倒是我们自己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张磊一直都在接受中国教育,可为什么改变其一生的却是短短数载的美国教育?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现代林业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杨传平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又专门召开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已成为林业战略重点工作之一。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战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森林,就不可能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理念使我国林业的建设产生了根本的转变,提供生态效益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首要目标。林业建设的质变也使林业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了新的指向。这为我国林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高等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方面的重要功能,为林业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现代林业必须依靠科技兴林、人才强林战略,重视林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林业自身规律的林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体系,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人才资源危机在当前林业发展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从学历结构看,具有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的偏少;从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看,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明显偏低,部分地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复合型林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极为突出。面对这种形势,林业高校要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生培养的层次、类型和结构,增加研究生的培养比例,重视对林业领军人物后备力量的培养。研究生培养要注重应用型、复合型,加大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的力度,为现代林业和生态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在学生培养中要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要有前瞻性,积极引导毕业生走上行业建设的主战场,在林业重点领域发挥关键作用。首先,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林业高校必须强调根据林业建设和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增强林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比如,适应林业六大工程建设的需要,设置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防火、外来有害物种预防、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等专业,满足现代林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其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内容和教学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的林业专业人才,目前林业高校的主要做法包括实施大类招生,两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即宽口径招生、模块化培养;实施“基础教学+专业模块”的专业教学模式,根据林业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使专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层次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为他们提供专业再选择的机会。再其次,大力推进林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制定倾斜政策,结合林业急需人才实际,通过保留一定名额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招考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招收类似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场站大学生等方式,为培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条件。当然,这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林业高校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主动提供服务,积极开展林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林业专业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落实科技兴林、人才强林的思想。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林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现代林业,充分挖潜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不开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高校在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业高校应当根据现代林业发展对林业科技的急迫需求,组织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科技创新团队进行重点攻关,争取在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林木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业生物产业与生物能源发展、数字林业、野生动物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努力解决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始终把服务林业生产作为高校林业科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一线。围绕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争取在林木新品种及种苗培育、林化产品深加工、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木材加工业技术升级、经济林和林特产资源开发等方面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发展现代林业和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林业高校必须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科研管理,建立专兼职科研队伍,增加和提升科研立项的数量和层次,特别注重做好科研转化生产力工作,提高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东北林业大学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发挥学校在生物和林产品加工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平台,整合全校学科资源,集结力量,重点建设好服务生物科学、现代林业、林产品加工等学科。学校根据国家构建创新体系的要求,建设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林业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基地,形成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学校创新平台体系,切实为科技兴林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由学校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发的数字林业应用软件技术系统在东北三省几十家林业局推广应用,每年能创造近5亿元的经济效益。发挥教育基地资源优势,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承担着提供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艰巨任务。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林业既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又要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林业高等学府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必然要发挥引领作用。学校应当结合林业特色,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开展森林生态文明教育,营造森林生态审美文化。东北林业大学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拥有总面积达3万多公顷的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实验林场,每年接待参观旅游的中小学生、普通游客近10万人次,利用宣传牌、各种展室以及通过讲解等多种渠道向他们进行自然保护、生态知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利用校内野生动物展览馆、标本室、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接待社会各界参观5000余人次,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讲解和实物展示来警示与教育社会公众,牢固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生态资源。学校的野生动物资源学院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评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学校通过开展生态社团实践,丰富生态主题活动,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弘扬健康的生态文化,引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消费观和政绩观。东北林业大学在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这是在多年办学中形成的自己的特色、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凝练。大学需要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来引领才能不断发展,并世代相传。从“建校伊始、创业维艰”到“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东林精神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但始终传承的灵魂就是艰苦创业精神,这种精神的大力弘扬,使东北林业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必然。时至今日,东林精神依然是引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着东林人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东林人艰苦创业,发展林业教育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着“让祖国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誓言。高校地标GAOXIAODIBIAO延安大学窑洞群●生态文明的理念使我国林业的建设产生了根本的转变,这为林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资源危机在当前林业发展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面对这种形势,林业高校要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生培养的层次、类型和结构,增加研究生的培养比例,重视对林业领军人物后备力量的培养。高端视点GAODUANSHIDIAN话题共论HUATIGONGLUN坐落在延安大学窑洞广场的6排窑洞群依山而建,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