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大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參與態度之研究大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參與態度之研究大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參與態度之研究大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參與態度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以雲嘉南地區為例以雲嘉南地區為例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張馨勻1王瑞壎2摘要摘要摘要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雲嘉南地區大學院校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參與態度,期能瞭解雲嘉南地區大學院校推動服務學習之現況,期能提供高等教育推展服務學習之參考。本研究以立意抽樣,選取雲嘉南地區正推動服務學習轉型之六所公私立大學院校,修習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之大一、大二360位學生,以自編之「大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參與態度調查問卷」進行資料之蒐集,回收341份有效問卷,採用之統計方法包含:平均數、百分比、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數變異數分析和卡方獨立性檢定。根據蒐集而來之資料,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一)雲嘉南地區大學院校學生八成以上認同大學中推動服務學習有其推動重要性,在志工經驗變項中在獨立t檢定中,具有顯著差異,無志工經驗者在推動服務學習重要性方面比有志工經驗者為高。(二)雲嘉南地區大學院校服務學習課程多開設在大一階段,以「0學分,必修2學期」,被動的以「符合學校要求」,學生認為「通識課程」是適合連結的領域,時間分配型態仍以學期中固定時數的「定期的服務學習」,以「獨立式服務學習課程(規定服務學習必修學分或時數)如校園清潔打掃、社區服務」居多。顯示近年來在教育部推動之下服務學習由原本由軍訓教官擔任的勞作教育已漸漸轉型為通識課程之中。(三)背景變項上,人文教育科學學院選擇「0學分,必修2學期」比理工管理科技學院高。人文教育科學學院選擇「通識課程」比理工管理科技學院高。:人文教育科學學院在影響因素方面選擇「課程是在方便的時間」較理工管理科技學院高。無志工經驗在影響因素中「知覺到社區需求」比例比有志工經驗者高。(四)雲嘉南地區大學院校學生整體服務學習參與態度平均得分為3.22,可見學生對於服務學習持較中庸之態度。公立學院比私立學院在參與態度上為高。在情意層面,學生認為服務學習對同儕之間的溝通有幫助,但對老師互動及學校歸屬感之認同程度偏低。在行為意向層面,學生表示願意完成服務工作後繼續鼓勵他參與,也願意在服務中檢討反省自我。但學生對於「參與服務課程後,我會主動填寫服務日誌或記錄。」,介於普通與不願意之間,顯示學生較不願意主動填寫,但如果學校要求或以團體研討方式,學生仍會接受。(五)雲嘉南地區大學院校高參與態度者多選擇將服務學習融入課程中,與主、副、選修課程結合(如系所推廣服務、專業結合服務)的「融入式課程」為多,中參與態度及低參與態度均以「符合學校要求」規定服務學習必修學分或時數(如校園清潔打掃、社區服務)的「獨立式課程」居多。(六)實施現況與高中低組參與態度比較,在影響因素方面,除「課程是在方便的時間」卡方值=1.040,未達.05顯著水準外,其餘「對課程主題有興趣」、「想要服務」、「知覺到社區需求」、「可增加履歷中的資歷」、1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生2嘉義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副教授69「符合學校要求」、「想多認識朋友」均達.05顯著水準,具有顯著差異。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關鍵詞:服務學習、服務學習參與態度、服務學習實施現況、經辦人壹壹壹壹、、、、研究背景與目的研究背景與目的研究背景與目的研究背景與目的專業分工日益精細的社會,大學的教育逐漸以市場為導向,而忽略了道德教育與品格的培養,產生「高級知識份子」變成「高級自私份子」,學歷愈高愈自私的情形發生。基於社會的反應,教育主管意識到需要扭轉類似情形再擴大,因此提出「服務」「學習」概念,並納入課程中,因此如何設計好的教學方案,真正引導學生「向上、向善」,以改變學生「對人不感激、對事不負責、對己不要求、對社會不關心」的態度(溫桂琳,1999)。聯合國將2001年定為「國際志願服務年」我國也在同年一月二十日立法通過「志願服務法」,改變了以往「義工」定義為「志工」。志願服務在全球已成為公民參與和實踐公民責任重要策略之一,各級學校也在教育部的積極推動下,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服務學習課程,並列為重要必修。在投入服務學習研究中發現雲嘉南地區大學院校多以校園打掃為主,並且經辦單位多以生輔組、軍訓教官為主要經辦人居多,在面臨教育部積極推動多元的服務學習方案的政策下,使得各校面臨服務學習轉型的問題,故本研究探討雲嘉南地區服務學習轉型中的大學院校學生對服務學習實施現況及參與態度。據此,本研究的具體目的如下:第一、瞭解雲嘉南地區大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第二、瞭解雲嘉南地區大學「學生」服務學習參與態度。第三、探討雲嘉南地區大學「學生」之背景變項對服務學習實施現況之差異情形。第四、探討雲嘉南地區大學「學生」之背景變項對服務學習參與態度之差異情形。第五、比較雲嘉南地區大學服務學習實施現況與參與態度之差異。貳貳貳貳、、、、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文獻探討服務學習乃是服務與學習的結合體,兩者結合後所產生的效果更甚於服務或學習任何一者,因此服務與學習兩者應是相輔相成的;學生能從日常生活的服務經驗中,獲得知識、情意或技能方面的學習與成長。本研究將服務學習界定為一種課程,指大學部大一新生實施全校性服務學習為主,經由校園環境清潔、校外社區服務、專業服務等多樣化的服務方式,以獲得學習,至於學習的地點可以是學校或是社區。以下茲將本研究相關理論及文獻加以整理,分別說明如下:一一一一、、、、服務學習的特質服務學習的特質服務學習的特質服務學習的特質根據行政院青輔會服務學習的定義,必須具備以下五項特質:1.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2.互惠(Reciprocity)3.多元(Diversity):4.學習為基礎(Learning-Based)5.社會正義為焦點(SocialJusticeFocus)。服務學習是把與「服務」目標結合起來「學習」,其目標是有目的活動,用來改變服務的接受者和提供者。這是透過組織的機會與服務任務結合起來,把任務和自我連結起來,以自我發現和獲得和價值,技能和知識內容的理解。二二二二、、、、服務學習發展源起服務學習發展源起服務學習發展源起服務學習發展源起服務學習經過時代的變遷,在詞意及內容執行上亦有顯著的差異。過去文人強調灑掃應對進退,現今大學被批評已淪為職業訓練場所,訓練出視野狹窄的社會新鮮人,工作態度不夠踏實,給社會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主管教育人員已意識到需要以教育的方式扭轉這個錯誤的觀念,因此部分大學及中學開始提出將勞動服務或公共服務納入學校課程,並積極推動多元的服務學習方案,以滿70足學生需求。茲將服務學習發展源起整理如表1:表1服務學習發展源起彙整表年代發展單位發展內容傳統觀念視清潔打掃等勞力為輕賤的工作,為求取功名,形稱一股「重智德輕勞動」的偏差觀念。宋朝朱子治家格言教導弟子需「灑掃應對進退」,重視勞動教育與人際關係,從「灑掃應對進退」中磨練出心性。1952年台灣省教育廳訂頒「各級學校加強生產訓練及勞動服務實施綱要」。1954年臺灣省教育廳訂頒「臺灣省各級學校推行勤勞服務運動實施辦法」、「學生課外勞動服務辦法」。目的在使勞動生產、勤勞服務形成一股風氣,發揮服務精神。自學校教育的國小、國中、高中職階段,各校每天放學各有二十分鐘的「整潔活動」,每個學生均有分配參與學校清潔工作,包括班級內外地板、桌椅、窗戶和校內廁所、水溝、花圃等公共區域及學校周圍環境。1955年東海大學取法美國肯塔基州貝利亞學院的勞作教育而實施了勞作制度。是台灣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一套完整的勞作教育掀起大學的一股學習熱潮。1999年臺北市教育局訂定「臺北市中等以上學校推展公共服務教育實施要點」。2001年聯合國訂為「國際志工年」,在「全球志工宣言」指出:現在是「志工和公民社會的年代」。2001年立法院公佈了「志願服務法」。為志願服務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更提供一些激勵措施,如:「績優志工優先服相關兵役替代役」、「績優志工應予獎勵,並得列入升學、就業之部分成績」。2002年一月教育部「大專校院實施服務學習現況調查」(楊昌裕,2002)在台灣地區,一三六所大專院校中,共計七十四所學校表示正在推動服務學習工作,其中五十七所訂有實施辦法,二十六所設有相關員會推動,另外十三所在通識教育課程或教育學程中開設服務學習課程。在規劃課程時從原本單純的勞動服務逐漸轉換成與社區、公共服務結合的活動。2006年教育部統計約有87校設有服務學習課程、投入服務學習教師人數計約有1373人次。顯示已有更多的大專教師開設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並且將服務學習課程融入專業課程中。讓更多大專學生透過服務學習受益。三三三三、、、、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服務學習的理論基礎分為以心理學為基礎的Piaget與Erikson的理論;以71及以哲學為基礎的Dewey的「作中學」理論及Kolb的「經驗學習」循環模式理論。茲分述如下:((((一一一一))))心理學為基礎心理學為基礎心理學為基礎心理學為基礎1.Piaget的理論的理論的理論的理論Piaget的學習歷程區分為四階段,包括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與形式運思期。但是,每個階段皆建基於前一階段,必須依照階段順序完成,不可任意更動(林清山譯,1990)。但外在的環境不時的變遷,個體去適應它時,即使將新的經驗納入舊的認知基模之中,有時會發生仍然不能適應環境的要求。換言之,亦即發現舊的認知基模,不能容納新的經驗時,個體就必須改變既有的認知基模,以求適應環境的需要。這種適應的歷程,叫做「調適」(accommodation)。個體的這種適應、平衡、同化和調適的歷程,就是學習。學生藉由參與服務學習,在工作中實際體會感受外來的刺激,就學生本身的認知結構中產生同化或自行調適個人的基模,以達到心理結構的平衡,如此服務與學習交互激盪互相適應,使學生能自行建構知識,以達到學習與服務的雙重目的(引自歐鎮寬,2003)。2.Erikson的理論的理論的理論的理論Erikson(1968)的觀點,認為每一個人都會與外界接觸並與外界交互作用的需求;與環境交互作用使個人得以發展健全的人格,人格發展並非六歲前即已底定,而是在人生每一階段滿足需求以解決危機的歷程。在每一階段合理地解決危機,方能產生健全人格,依據這些危機與需求的不同,人生可分為八個階段。((((二二二二))))哲學為基礎哲學為基礎哲學為基礎哲學為基礎1.Dewey的的的的「「「「作中學作中學作中學作中學」」」」理論理論理論理論Dewey「經驗學習理論」有兩個原則(1).連續性原則(principleofContinuity)─經驗的發生都呈連續性,因為經驗建立在先前的經驗上,必須導向成長及發展等目標。(2).交互作用原則(principleofInteraction)─經驗的內部及客觀方面交互作用,而形成一個情景(situation)。學習是個人(學習者)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傳統教育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接受器,學校的教學內容,常常與學生的生活脫節,使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出現斷層,影響心靈的統合與完整性(林秀珍,2001;引自歐鎮寬,2003)。經驗學習強調知識與生活的連結,也主張學生是積極參與學習者,加強以生活為中心的課程,而「做中學」便是提供真正且持續的經驗情境,讓學生覺得有興趣,而且情境中有真正的問題刺激思考,學生必須蒐集資料並做必要的觀察,進一步將擬定的方案循序發展,如此一來學生有機會將自己的觀念加以應用,一方面使觀念的意義明晰;另一方面能自己發現觀念的有效性(林秀珍,2001)。這正是服務學習對學生的基本假定。2.Kolb的的的的「「「「經驗學習經驗學習經驗學習經驗學習」」」」循環模式循環模式循環模式循環模式Kolb(1984)綜合對經驗學習的看法歸納為(1)學習是一種歷程而不是結果。(2)學習以經驗為基礎,是一個持續的過程。(3)學習的過程必須解決對立的衝突,以適應真實世界的環境。(4)學習是一適應世界的完整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