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志愿文化创新队伍建设建设长效机制构筑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志愿服务体系——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广州是我国志愿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1987年,我市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中学生心声热线,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雏形。20年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把志愿服务作为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主动把志愿服务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深入发掘社会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团结带领广大志愿者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服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志愿服务已成为我市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成为我市广大青年服务社群、提升自我、共建和谐的重要途径,成为培养市民群众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的公民学校,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一、广州市志愿服务基本情况2(一)全局规划,统筹发展,着力构建领导有力、运行有序、职能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一是构建了一套全市统筹的志愿服务工作组织运作体系。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广州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方旋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办公室设于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市志愿服务计划、志愿者培训与管理、重大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实施、志愿者评选表彰等。在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指导下,由广州市志愿者协会负责联系、管理全市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全市有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广州市巾帼志愿者协会、广州市红十字志愿者委员会等多个全市性志愿服务组织,这些组织在全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整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自己的规章制度,发展志愿者队伍,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构建了一套从市到区(市)、街道、社区四级链条式层级管理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近110万人,志愿服务基地634个,志愿服务站1139个。目前,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等市级志愿服务组织在全市12个区(市)均建立对应的区级志愿服务组织,全市7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立了志3愿者队伍,初步形成了市、区(市)、街道、社区(村)的四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目前,广州亚运会城市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主要是依托这个四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来实施。同时,以服务亚运为契机,将这个四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将在志愿者数量、组织管理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三是探索了一种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共建志愿者队伍的模式,形成了一系列职能化的志愿者队伍。近年来,志愿服务日渐成为广大市民参与党政中心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整合群众力量共同加强社会治理和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政府职能部门纷纷提出成立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的参与拉近政府与市民的距离。目前,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分别与市环保局共建了环保志愿服务队,与市地震办共建了防震减灾志愿服务队,与市体育局共建了体育赛会志愿服务队,与市公安局共建了长治久安志愿服务队,与市消防局共建了消防志愿服务队,与市卫生局共建了医疗志愿服务队,与市残联共建了助残志愿服务队,与市交警大队共建了交通安全志愿宣讲团,等等。这些队伍在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组织、维系和队伍建设方面由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共建单位负责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和业务指导。四是探索了一种以项目资助、资源配置的方式凝聚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模式,形成了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齐头并进、4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民间自组织的发展非常活跃,将更多的自组织凝聚起来同我们一起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这将大大推动我市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化、全民化发展。针对大部分自组织的发展都面临着缺经费、少资源的情况,我们通过志愿服务基金会推出了志愿服务项目资助,各类自组织通过提交项目书的形式申请项目经费,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对自组织的有效凝聚,具体表现为:通过制定项目资助标准来引导发展方向,通过项目监管来规范运行管理,密切沟通联系,通过年度评优表彰来激励工作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凝聚了灯塔计划、私宠之家、多背1公斤、蓝海豚组织、癌症患儿家长会等一大批民间组织,初步形成了各类志愿组织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二)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服务和谐社会构建。一是服务大型活动,志愿者成为广州的“微笑名片”。在服务城市公共文明创建方面,志愿者进一步继承发扬“微笑广州”精神内涵,策划和组织开展“大拇指行动”,倡导“人人可为、处处可为、全民参与、快乐参与”,塑造了志愿服务的“大拇指”品牌,培育了“鼓励文明、赞扬文明”大拇指文化,成功营造了“做文明分子,为文明加分”全民共建文明城的浓厚氛围。在服务体育赛会方面,志愿者先后为全国第二届残运会、六运会、九运会、世界举重锦标赛、5第二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第八届大运会、第八届民运会、苏迪曼杯羽毛球赛、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重要赛事和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第16届亚运会代表团团长大会等重要会议提供了志愿服务。在服务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方面,高水平地完成了多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留交会)、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博览会、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国际两会)等会议、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为广州横渡珠江、“哥德堡号”访问广州等多项重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2010年广州将迎来第16届亚运会,届时广州志愿者也将活跃于亚运志愿服务活动中,并为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服务困难群体,志愿者成为社会的“爱心大使”。通过开展“一助一”长期结对个案服务、老年人“松柏工程”、“1+1志愿行动”、特殊群体“广州一家亲”、情暖中秋等项目,目前,长期结对扶助在册残疾人士3063对、孤寡老人5327对、贫困家庭1152对;为1.2万名老人提供定期跟踪服务;在中秋、春节期间,发动企业、家庭和个人,通过捐钱、捐物、探访等方式扶助个人、家庭、集体(如福利院)。2008年春节参加人数达1200余人,帮助家庭、个人1530多户(个)。通过“千人盆菜宴”、发动企业义卖等方式筹集善款,2005年以来共募集资金83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6.76万人(次)。另外,还针对军属、老军人、残疾军人开展拥军帮扶服务活动,集中开展拥军助残服务活动1600多次,每年参加者达到4.3万人(次)。三是服务抢险救灾,志愿者成为应急的“突击队员”。全市各级志愿者组织在多次应对突发事件中,逐步形成了快速动员、高效组织、有力行动的快速反应机制。早在1998年抗洪抢险时,团市委在3天时间内组织了300多名医护志愿者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团市委、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全市发起“关心、爱心、信心”行动,围绕抗击“非典”开展预防宣传、清洁卫生、防毒消毒等活动,活动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案例。2006年广东北部遭遇洪灾,组织大批志愿者前往提供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的服务。2008年春运期间,我市在3天内招募6300多名志愿者在火车站开展各类服务,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三天,我市志愿者医疗队抵达灾区,先后派出193名志愿者前往地震灾区,成为抢险救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四是服务环境保护,志愿者成为城市的“绿色卫士”。第一、开展“碧水行动”。组织志愿者参与治水宣传、河涌考察调查、治理河涌建议征集、保护母亲河主题活动等,倡导市民从身边做起,注意节水护水,共同营造全民参与广州河涌整治的良好局面。第二、开展“绿卡行动”。积极响应7张广宁市长号召,与保利花园、富力地产等社区合作,组织志愿者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并由志愿者定期对居民已分类好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将可回收垃圾所卖款项作为项目长期开展经费继续投入使用,引导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生活习惯。第三、开展“绿色亚运”系列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绿色亚运环保骑行”、“登山绿使”等环保宣传、环保体验和环保实践活动,同时共建一批青少年环保教育基地,为广州举办亚运贡献力量。第四、开展“护花行动”。广州每年都会举办新年花市,但多数花农原来有除夕花市结束时毁花的传统,既污染市容环境,又造成极大浪费。从2000年开始,志愿者在花市中开展“护花行动”,引导花农改变传统陋习文明处理弃花。目前,花市砸花毁花现象已经彻底杜绝。护花行动也转入社区引导市民文明处理弃花。五是服务社会教育,志愿者成为市民的“贴心之人”。第一、开展“羊城金不换工程”。为帮教失足青少年,团市委联合有关单位发起了“金不换工程”,累计帮教青少年5800多人(次),重新犯罪率降低到0.1%。该项工作2005年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第二、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成立了赵广军志愿服务队及工作室、成长服务总队。2006年10月,在全市32个社区试点设立了青少年社区心理训练服务点,并设立社区心理日,由专业心理志愿者开展心理咨询、辅导、讲座、家访等多种形式的服务。8志愿者赵广军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志愿者、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广州精神文明建设10大标兵称号和全国道德楷模候选人。第三、实施“青春社区行”——SVS(暑期志愿服务)计划。从2000年开始,每年暑假招募大学生,经培训后安排担任“社区助理”,在社区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方面进行宣讲培训,6年来共有1千多名大学生参加活动。第四、开展“成长引路人”项目。公开招募挑选具有一定成就和人格魅力的志愿者,在学校、家长的监督下,通过双向选择“结对”担任青年的“成长引路人”,通过在精神上鼓励、学习上帮助、心理上引导、生活上关心等方式,帮助青年更加健康成长。(三)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形成有法可依、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一是实现了志愿服务立法。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已于2009年3月5日正式实施。与国内其他省市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条例相比较,《广州市志愿服务条例》要求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了志愿服务的体制保障。二是建立了一套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及时总结志愿服务实践经验,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指南等,对志愿者、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各专门的志愿服务组9织制订了组织章程,针对志愿者(会员)注册和管理等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针对队伍建设制订各级组织建设指引,针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指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实施指引、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指引等,同时,针对财务运作等问题制订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为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规范化运作,在成了志愿服务基金并探索建立公开征集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实践基础上,制定了广州市羊城志愿服务基金会章程和基金管理办法,并制订志愿服务项目申报流程和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等。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还专门编制《广州志愿者手册》,并制订《广州青年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广州志愿者协会会员年审管理办法》、《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团体会员管理办法》、《志愿者管理骨干招募及任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并针对协会部门和直属总队建立多项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实现对志愿服务人员、组织、活动的全覆盖。三是建了志愿服务培训机制。积极推动创办广州志愿者发展学院,选拔培训师资力量,编印培训讲义,共建培训基地,引进社会前沿的培训方式,初步形成初级、中级、高级相衔接的培训体系。每周对新入会志愿者进行通用培训,定期对专业志愿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对骨干志愿者进行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多层次的培训,提高了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志愿服务水平。10四是建立了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每年举行全市志愿服务表彰大会,对广州市优秀志愿服务个人、优秀志愿服务集体、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进行公开表彰,并对志愿服务专项活动,如援助非洲塞舌尔活动、援助威州志愿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等进行专项表彰。不断规范志愿服务时数登记管理,对志愿者服务时数予以确认。同时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