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构建服务业与工业的协同竞争力:理论探源与政策启示俞梅珍广州正处于加速工业化时期,工业发展无疑仍将发挥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十五”时期,广州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3%,呈现出明显的重型化趋势,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带动作用突出。但是,另一方面,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只有13.4%,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相匹配。服务产业与工业发展的不协调性对提升广州经济整体竞争力形成重要制约。广州市“十一五”规划确定了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提出了“二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和“高增值、强辐射、大产业”的方针。应该说,构建服务业与工业的协同竞争力,是广州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在理论研究方面,克服片面的“实物生产观”,拓展研究服务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新视角,对协调工业化加速与服务产业发展的矛盾,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颇有裨益。一、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产业战略地位的凸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从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已经由以实物产品为基础的经济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经济转变,现在世界国民财富的60%以上是由服务产业创造的,服务市场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只有700多亿美元,2007年已高达3.26万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全球直接投资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以上,全球服务市场的整合和服务业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和重组,竞争日趋激烈。服务产业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服务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世界市场商品结构的变化来看,一般制成品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但服务产品市场需求弹性远大于一般工业品,无论消费服务还是生产性服务都有旺盛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引发对服务消费品的需求;(2)产业结构的柔性化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强烈要求,导致对知识技术服务这种软性生产资料需求的大量增加;(3)国际经济竞争的压力,使得各行各业增加了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对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掌握上,企业管理者更需要借助来自专家的各种服务;(4)经济结构调整对人员素质要求提高,高知识人力更容易就业,增加了个人对教育等知识服务的需求。因此,在国际市场一般制成品供给大量过剩的情况下,对服务市场的竞争,就成为多数发达国家拉动出口与经济增长的重点。第二,现代服务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价值链的高端产业,左右着全球经济态势。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的研究中,服务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就业方面的功能被充分强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服务产业就是商业餐饮酒店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事实上,伴随科技进步与分工的深化,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越来越具有资本与技术知识密集的特征。关于知识产业的界定,学术界的讨论有多种标准,但无论哪一种标准,服务产业都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认为,知识产业主要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业、信息服务业五个方面。世界银行把知识发展概括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交流能力三方面,决定这三方面能力的要素与上述五个产业密切相关。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知识产业的范围还应该更宽泛一些,金融、电信、管理咨询、医疗服务、图书情报管理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的服务产业都属于知识产业。总之,以研究开发与教育为核心而展开的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的应用、存储等,构成了完整而又系统的服务网络,形成了大批新的服务行业,同时又带动了更多的服务行业的更新换代。从发达国家经济的知识化发展进程看,一个突出表现是,产业发展的重点愈来愈集中在领导世界新潮流的高科技领域以及密集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的服务产业。可以说,世界经济的服务化进程正是与知识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的。第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在国际服务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分工比较利益。金融、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是以知识技术为主要投入,它的产出也是知识技术密集的,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特点。而且,相当多服务部门的生产遵循报酬递增规律,服务企业的客户网络、商誉、人的经验和才能等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呈负折旧,不断增值。在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正依靠其服务业的竞争力,谋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不仅如此,服务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资本、知识、信息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利用与控制。例如,美国拥有发达的金融业与证券市场,资金一直源源不断流人美国市场;技术资源方面,全球高技术专利的70%以上被发达国家所掌握。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国际数据库市场的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数据库产品是由发达国家开发和拥有的。二、服务产业发展对加速内生性要素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指出,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其核心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和投入要素的优化升级。要素投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产业结构升级集中体现在投入的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拓展了增长模型中的生产要素的种类,总括来看,可以分为外生性要素与内生性要素两大类。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可以看作是外生的;物质资本、科学技术、人力资本以及制度等要素则是内生于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与运行机制中。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路径看,主要表现为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转向以资金密集型为主导,再向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发展,显然,这种演进过程,主要受到内生性要素积累状况的制约。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让对结构升级产生重要影响的内生性要素加速积累。在各种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一直被看作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资本投入结合进生产过程,各种要素质量的提高也要靠资本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产业的发展,在对加速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中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储蓄、投资总水平与有效地配置资本、提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这两条渠道实现的。戈德史密斯从金融结构演进的角度,强调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他认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越多,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越强烈,社会资金积累的速度就越快。而且,在资金总量已定的情况下,金融活动越活跃,资本使用效率就越高,因为竞争会保证资本流向赢利水平高的产业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看作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作出了开创性研究,使教育与医疗保健等服务产业部门被纳入经济学分析的视野,并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以人的高智能和高技能为基本存在状态的资本,它体现在人的身上,以一国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现。教育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的途径。新增长理论的代表卢卡斯在舒尔茨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进一步强调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积累。卢卡斯尤其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全经济范围的外部效应,他认为,一个经济体,人力资本生产越快,其经济增长越快,而人力资本的增加又与人力资本形成部门所分得的劳动力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有关,即与从事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人数有关。投人人力资本形成部门的人数越高,人力资本增长越快,经济增长也就越快。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在人力资本形成上,需要政府出面介入,支持教育的发展。从现实来看,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的国家,与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的经济竞争力是密切关联的。科学技术一般被视作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而一国科技进步的水平或科技要素积累的速度与其研究与发展(R&D)的水平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与分工的深化,使得各国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越来越具有职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趋势。R&D活动的产业化趋势包括三方面内容:研究开发活动的职业化与产业化、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业的产业化以及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教育、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这些产业部门都属于重要的服务部门,其发展水平是造成各国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金融等服务部门对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以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其研究与开发体系的强大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有高效灵活的金融市场作为重要的支撑力量。上述分析表明,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经济体内生性要素积累速度的快慢,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竞争力的成长。三、服务产业发展对促进分工演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资源与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劳动生产率低下是主要特征。广州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着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发展与演进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进一步考察分工演进与服务产业发展的关系,会看到,服务产业不仅是分工演进和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且是推动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早在18世纪,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但在后来的经济理论发展中,分工问题并未成为主流经济学分析的重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新增长理论的视野中,斯密“增长源于分工”的思想,被重新得到强调。杨小凯等经济学家,以分工理论为框架,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率与劳动分工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技术进步应该是这个关系演进的结果。新企业的出现,生产率的提高,市场的扩大,收入的增加,人均资本的增加,都是劳动分工加深的若干侧面。一个经济体的分工是如何演进的?理论研究表明,分工发展程度主要受两个条件制约:第一,市场规模的大小;第二,交易效率的高低与交易费用的多少,在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会面临获得分工的好处与承担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服务产业的发展对突破这两个约束条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服务产业的网络效应,促进了市场范围的扩张。流通服务业如商业、交通运输、通信,在服务产业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这些服务部门是通过建立市场网络来提供服务的。它们在集中固定的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将空间和时间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从而使市场的范围大大扩张。可以说,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交易网络的延伸范围,从而影响着市场规模的大小与分工的演进。2.服务业发展对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费用下降起着重要作用。交易费用一般分为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指交易活动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如交通运输、通信以及搜寻交易对象等的费用。内生交易费用是指不同的参与者争夺分工好处的份额时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起的。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它是由各种自利决策之间利益冲突产生的。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市场体系的扩张过程中,就是由运输革命、通讯革命和商业革命相伴随的,这些服务部门的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对交易方式与交易技术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减少市场交易中的外生交易费用。交通运输的持续革命,使一个高效率的现代运输和交通系统得以建立;通讯革命实现了瞬间即可完成的信息传输,使不完整的市场逐步完整起来。商业革命突出表现商业流通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两方面的变革。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广告、广播电视等对促进均衡的分工水平的提升也产生重要影响。内生交易费用的减少,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良好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这正是服务业发展的第四个层次。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佐证了上述理论推理,工业化发展、市场拓展与服务业发展的相辅相成性极为明显。1849年美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是4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