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共襄樊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后哲当今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如何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政界和理论界的共识。前言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1、1995年开始,顺德市提出“六个行政”(即依法行政、规范行政、高效行政、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廉洁行政)的理念。2、1998年3月6日,罗干在九界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的报告中提出“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首次明确地把完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的目标。3、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4、2004年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再一次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5、2004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温家宝总理首次正式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6、2005年2月20日,国务院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专门强调了公共服务职能:“要强化公共职能,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7、2007年3月,党的十七大以后,由地方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8、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第八点提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一、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界定(一)定义1、公共服务: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总称。它是由以政府机关为主的公共部门生产的、供全社会所有公民共同消费、平等享受的社会产品。公共服务概念的两个基本点:一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二是公民平等享受。2、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即当某人在消费一定的物品的同时,其他人也可以消费等量的同类物品;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即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的消费,而且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的消费。3、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二)公共服务的分类1、维护性公共服务。2、经济性公共服务。3、社会性公共服务。(三)公共服务的模式1、“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或“自保公助型”的公共服务模式。2、“全面公平型”或“国家福利型”的公共服务模试。3、“效率主导型”或“自我积累型”的公共服务模试。(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发展过程1、守夜人政府2、道德人政府3、经济人政府4、中心人政府5、社会人政府(五)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1、政府的作用集中于公共领域。2、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3、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鲜明代表。4、政府权力是有限权力。5、现代政府是法治政府。(六)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容1、从政府职能来讲,社会性公共服务是主体。2、从政府管理方式来讲,政府提供维护性公共服务。3、从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来讲,政府应鼓励市场、社会和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七)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标准1、公共服务的投入标准。2、公共服务的覆盖标准。3、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标准。4、政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标准与绩效标准。(1)政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标准(2)政府公共服务绩效标准(3E标准)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ness)(八)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1、政府公共性是服务型政府的原初理念2、民主理论是服务型政府的奠基性理论3、马克思主义代表制思想是服务型政府的直接指导思想4、现代公共行政学理论是服务型政府的直接借鉴5、法治理论为服务型政府提供制度保障二、我国中央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与问题(一)中国改革进入战略的转折期1、标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一)中国改革进入战略的转折期2、特点⑴中国改革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人们对改革的认同度大大下降。⑵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付出太大的代价。⑶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快速推进,但是聚集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⑷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不断被世界所误解。(一)中国改革进入战略的转折期3、影响⑴能否重构改革共识,化解分歧?⑵能否抓住未来的发展战略机遇期?⑶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⑷能否实现政治转型?(一)中国改革进入战略的转折期4、政府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⑴政府组织结构方面问题突出⑵政府运行中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⑶政府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二)公共服务的现状与问题1、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职能依然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问题。2、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薄弱,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公共支出比例偏低。(见表1、表2)3、政府公共服务滞后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4、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拉美化”现象。5、政府维护性公共服务职能不足,引起了市场失序与社会失稳危机。表1:中国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国际比较公共服务指标中国欧盟国家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NI比重(%)(1994—97)3.41(2003)5.35.44.63.2公共退休金支出占GDP比重(%)2.7(1996)13.3(法国,1995)7.2(美国,1995)4.9(巴西,1996)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占GNP比重(%)(1990—98)2.06.76.02.51.2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1998)9.340.030.220.517.0表2:公共服务发达国家与中国公共服务指标比较公共服务指标英国法国德国瑞典丹麦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2001)0.930(13)0.925(17)0.921(18)0.941(第3位)0.930(第11位)0.721(第104位)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百分比5.97.28.06.26.82.0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百分比(1998—2000)4.55.84.67.28.22.1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百分比(1998—2000)11.411.59.713.415.312.8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百分比(1996—2000)1.92.22.53.82.11.0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百分比(1996)22.830.129.734.733.03.6三、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一)过去五次改革的回顾(二)十七大的思路(三)改革的总体思路(一)过去五次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回顾:1982、1988、1993、1998、2003年改革问题:改革呈现螺旋式发展趋势,疲惫明显;职能转变,步履迟缓;人员机构精简,陷入怪圈;政企分开,不尽人意。反思:⑴低效率重复的误区。⑵孤军深入的误区。⑶单一的行政思维的误区。(二)十七大的思路目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路径: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要求: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改革的总体思路1、加强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领导和统一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第一、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第二、制定公共服务规划与战略,逐步适应我国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第三、实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不均衡发展战略。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第一、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和方向性的调整。第二、坚持“科教公共服务优先”的原则,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3、统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和公共组织改革。第一、建立大部制为核心,加强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第二、合理划分与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三、建立现代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切实扭转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扩大的局面。4、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将政府公共服务提高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一、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奠定物质基础。第二、调整和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重点是不断增加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5、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安全网。第一,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的基础工程。第二,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第三,征收社会保障税,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6、针对当前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问题。第一,将促进就业放在首位。第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第三,统筹城乡二元保障机制。第四,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7、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第一,建立产权秩序。第二,加强法治建设。第三,完善服务体系。第四,实行绩效管理。第五,推进考核指标。8、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第一,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第二,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三,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风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政府公务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