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墙制度目录全科诊室全科诊室工作制度全科医师岗位职责双向转诊制度护士治疗室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治疗室工作制度查对制度计划免疫室计划免疫工作制度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传染病管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妇女保健妇女保健工作制度妇女保健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计划生育技术计划生育工作制度2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儿童保健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儿童保健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康复康复技术服务制度康复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药剂药剂科工作制度药剂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信息资料管理信息资料管理制度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岗位职责3全科诊室工作制度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全科门诊,应由经过全科医学培训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应诊。2、全科医生为患者提供全科医学特性的“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格化服务及心理咨询、生活指导、行为干预、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3、全科门诊诊疗方式有日常门诊、电话预约等,对门诊就诊的急重症病人开展转诊、会诊工作。4、实行保护性医疗,诊区与候诊区应保持一定距离,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其隐私,正确恰当的处理好病人对病情的知情权,对接受治疗的选择权,对急危重症病人除施以积极救治和转会诊外,医生有对病人及家属等告知和签字的责任。5、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结合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口头宣传,发放健康处方。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坚持查对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全科医师岗位职责1、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内、外、妇、儿等临床诊疗任务,双向转诊任务及传染病发现及报告任务。2、承担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3、组织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4、主持社区诊断的完成,根据本社区主要卫生问题,制定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为手段的健康促进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完成评估总结。5、组织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包括疾病的筛查与咨询。46、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科研课题的设计、争取立项,并组织实施。7、承接医疗保健服务合同工作。8、组织并指导社区护理、社区康复、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9、运用中西医适宜技术开展社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10、组织建立并使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病历)。11、组织开设家庭病床,开展家庭卫生服务。12、组织对社区重点人群的保健(包括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13、配合精神科医生开展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初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14、了解本年度社区防、治、保、康、健、计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及工作重点,协调各方面工作。15、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年底完成总结,上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双向转诊制度1、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经双方商定:中心的诊疗条件受限时,应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以利病人尽快得到妥善的处理,早日恢复健康。2、急危重病人的转诊必须谨慎,应先就地抢救的应先处理,待其病情较稳定后转院。转院时应安排医务人员护送,确保转院途中的安全。3、住院病人需转院治疗时,原则上应先邀请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会诊,会诊的结果认为需要转院治疗时,在接诊科室安排好床位的5情况下转院。4、转院前应事先作必要的联系,以使接诊单位作妥善安排。5、上级医院住院病人康复或好转后出院时,病区医生应予填写双向服务卡,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双方转诊病人时要写好转诊单,并告知病人转诊手续。7、双向转诊指征:转上级医院(1).重大工伤、严重交通事故的病人。(2).有手术指征的危重病人。(3).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病人。(4).因设备技术等条件限制,不能诊断治疗的病人。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老年慢性护理病人。(2).经急性期治疗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需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3).其他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人。护理人员岗位职责1、服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任及护士长领导,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临床护理工作和护理管理工作,书写相关社区护理文书,并协助做好社区中心(站)各种物品管理及领取工作。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发生。3、掌握人群不同生命周期的预防保健知识;掌握常见病(慢性病、传染病)三级预防与康复护理技术;掌握常用基础护理技术及操作,能独立完成各项家庭访视工作。64、配合医生完成双向转诊、临终关怀、慢病防治、药品管理、健康档案、资料录人等各项工作。根据季节及常见病发病规律,对居民定期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5、协助医生做好危急病人的抢救工作,做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的准备,并妥善保管。6、参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社区诊断、康复、精神卫生、慢病防治、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居民生殖保健服务等项工作。7、做好一次性治疗器械和医疗废物的集中回收,不能随意丢弃,应带回院中集中处置。如考虑到急救患者有患传染性疾病可能,应按传染病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预防,按传染病要求处理。治疗室工作制度1、治疗室应由专人负责,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2、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必须着装整齐,操作时带口罩,每次操作前后都要用流动水洗手。3、熟练掌握治疗基本知识和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则,执行查对制度,各类无菌物品每周高压蒸汽灭菌一次。消毒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三M胶带及高压灭菌指示卡,注明消毒时间。4、三区界线明显,各类物品定点放置,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保持治疗室清洁整齐,治疗前防止尘土飞扬,要进行湿擦。5、药品管理有序,及时清点,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6、治疗室每日通风两次,每次20分钟,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40分钟,照射后记录。定期对治疗室空气、物表、护理人员手、7消毒液等进行细菌监测。7、凡用过的治疗物品、器械均应用有效浓度的含氯制剂进行初步消毒后清洗灭菌。对用过的一次性物品经过初消、毁型、分类装袋由有关部门统一回收。查对制度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五不执行,每天查对全部医嘱。三查:摆药时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效期。五不执行:口头医嘱不执行(紧急情况除外)、医嘱不全不执行、医嘱不清不执行、用药的时间剂量不当不执行、自备药无医嘱不执行。2.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时间、密封情况。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使用。3.给药前询问有无过敏史。4.无菌技术操作前,查对所用物品灭菌时间、灭菌效果和包装密封情况。5.医嘱必须查对后才可执行,各班护士执行临时医嘱填写执行时间并签名。8计划免疫室工作制度为加强对全市计划免疫工作管理,规范技术操作,保证安全注射,提高免疫质量,根据《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范》制定如下工作制度:一、疫苗及其使用管理1、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上级制定的各类生物制品指导程序进行免疫接种(第一类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第二类为自费疫苗),不得随意扩大接种对象和增减接种。2、疫苗按市→区(市)县→社区接种点统一订购各类生物制品和供应,按照规定温度条件和要求贮存,每天记录2次冰箱温度。3、疫苗贮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脑灭活疫苗和流脑疫苗在2~8CO贮存和运输。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在-20~8CO的条件下运输,贮存期3个月以上的,在-20CO条件下贮存;贮存期3个月以内的,在-20CO或2~8CO条件下贮存。4、疫苗应按照计划领取、分发,办理登记手续。(1)设立疫苗专用帐簿,日清月结,定期盘查(半年),做到帐苗、相符。(2)疫苗应按照品种、批号(失效期)分类码放,领取或分发疫苗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二、预防接种证、卡(册)管理1、凡在我市范围内出生的儿童在一月内建立预防接种卡、建立预防接种证;外地居住在本市内3个月以上者也要按照要求单独建卡、建证。2、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作为接种及儿童办理入托、入园、入学和留学凭证。93、卡(册)由各接种点专人保管、负责,每年进行2次卡片清理,清理的卡(册)要妥善保管。4、每次接种完后用钢笔填写接种证、卡(册),按时统计上报各类数据和报表。三、冷链系统及管理冷链设备必须建档建账,专人保管,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安装和使用,与计划免疫无关的工作和人禁止使用冷链设备,发现故障要及时维修,不能修复或报废的设备要更新。凡由于管理和操作不当导致冷链设备损坏,造成疫苗失效,将追究使用单位和当事人责任。四、接种管理1、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建立规范化接种门诊,并取得预防接种门诊合格证,实行周、旬、月后双月定时、定点接种。2、接种人员必须经过计划免疫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3、接种时遵循三查八对。三查: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对疫苗和接种对象进行检查;八对:对姓名、性别、年龄、接种时间、疫苗名称、剂量、接种途径和有效期。4、接种前咨询健康状况,严格掌握禁忌症。5、接种时保证安全注射: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做好回收和毁形,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五、接种器材管理按照药监局管理规范“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规范”要求存放。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岗位职责1、及时掌握本区儿童(包括外来儿童)情况,对新生儿建立预10防接种卡、证,按免疫程序的规定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实施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2、提出疫苗需求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3、做好冷链设备的使用、保养工作。4、进行常规接种率、针对传染病和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或事故报告。5、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6、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7、对集贸市场和外来人口较密集的地方进行上门串户接种,消除免疫空白点。8、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集聚处设立固定接种点,专门负责外来儿童接种工作。9、外来儿童接种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地段负责人员每二个月一次对外来儿童进行查漏补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季度一次抽查1/4居委(村)外来儿童接种情况。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给予接种或补种。对外来儿童家长进行计划免疫知识宣教。10、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小学学生预防接种情况,定期查漏补种,杜绝发生因漏种而引发相关传染病的爆发。11、参加区疾控中心半年一次对外来流动儿童建卡、建证、接种情况的抽查。传染病管理工作制度111、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中心防保组设有专人负责传染病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职责。中心加强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领导,定期检查,保证工作质量。2、中心具体负责所属街道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源地管理,包括病人家属、工作或学习单位。接到疫情报告后,凡甲类传染病立即访视处理,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完成初访与处理。3、开展个案访视认真校对户口,明确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复访,加强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在完成初访后的一天之内,在传报卡上注明户口分类。疫情类型,送区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科登记。4、辖区幼托机构,中小学校,饮食单位(包括食堂)一旦发生传染病,立即采取紧急的管理措施,防止疫情蔓延。5、所属街道范围内一旦发生传染病爆发点(苗子),立即电话报告有关单位;同时,深入现场,采取果断措施,扑灭疫情。6、认真做好传染病人恢复期的管理工作。例如,幼托机构菌痢病人的复查复治,疟疾病人的休止期治疗等。7、各卫生服务站点做好所辖地段内的传染病疫情登记、统计、分析,每月和区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科核对疫情。重视疫情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和连续性,为本地段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传染病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使传染病12管理工作更趋条理化、规范化,中心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应做到。1.负责中心各科室的传染病传报工作,按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必须在6小时、12小时、24小时内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并按规定做好某些传报卡的保密工作。2.对各部门报来的传报卡,认真检查核实项目,避免缺项,杜绝错卡及死卡现象。每天与疾控机构交换疫情,使传报卡达到及时、正确。3.督促有关科室做好传报工作,每周各科室核对传报一次,每月底对中心各科室传报工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