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国际转移研究:微观视角摘要:随着国际分工的基本层面从行业间、产品间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的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即服务全球化。服务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主角;以跨国公司为微观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移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旧有的产业布局。关键词:服务业国际转移;服务全球化;跨国公司作者简介:林航(1978-),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服务贸易。收稿日期:2008-05一、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背景分析服务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务进行离岸转移有着深刻的外部背景���这些外部因素使跨国公司将服务生产工序流程或物品(货物产品)生产过程中某些支持性服务流程进行离岸转移生产具备了发生的可能性。(一)各国政府对服务业经济规制�的放松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务进行离岸转移的制度性障碍。随着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服务市场更加开放,推动了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跨国公司将服务工作向海外转移成为可能。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国际通讯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就使得跨国公司总部可以像在一个国家之内来管理其分布在全球的生产运营活动,从而为跨国公司服务离岸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三)运输技术的进步运输技术的进步为跨国公司服务离岸经营提供了便利。服务离岸经营不仅需要密集的信息交流,而且需要人员的频繁往来沟通。自然人流动是服务业国际转移重要的微观实现形式。当代运输技术进步而导致的旅客航空旅行成本大幅度下降,对跨国公司服务离岸经营过程中的人员商务旅行,特别是国际性远距离人员往来协调提供了支持。(四)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加剧发达国家在21世纪初的几年里经济普遍不景气,特别是新经济泡沫破灭后,国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成为跨国公司服务离岸经营的催化剂。不景气和竞争增加的宏观经济使跨国公司对通过服务离岸经营来降低成本的机遇更为敏感,促使它们积极寻求更加节省成本和提升效率的增长模式。这就大大促进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务进行离岸转移二、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表现及其动因(一)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表现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宏观现象的微观表现,就是作为国际经济微观载体的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务的不同生产环节分配到全球最适当地区所带来的产业转移;具体来说,就是跨国公司采取何种方式将服务业务移往海外。《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转向服务业�认为跨国公司有两种方式将服务转移到海外:一种是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一种是服务业离岸外移,即服务离岸。服务离岸可采取离岸自营(CaptiveOffshoring)的形式,也可采用离岸外包(OffshoreOutsourcing)的形式。本文定义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特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部分低附加值的服务,如物流、咨询、信息等服务,是跨国公司采取内部化的方式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东道国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然后再以贸易出口的方式服务于母国本公司和东道国国外客户(即离岸自营),或者是将公司的服务业务外包给海外有能力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即离岸外包)——强调服务的提供方和服务的接受方分别处于不同的地域或国家。它在传统的BP统计中一般表现为投资国服务业的就业和产值的减少,体现了投资国和东道国服务产业的替代关系。(二)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动因全球化发展到今天,货物、资本、信息等产品和要素跨境流动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同时劳动力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反而上升,从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导致资本回报的平均化。这为跨国公司通过离岸自营(FDI)或离岸外包的方式将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服务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供了契机。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是跨国公司服务离岸的内部动因,这正是其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而作出的决策。一般而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较低,一般只相当于英国和美国同等职位薪酬的1/10到1/5。例如,在美国,IBM为一个程序员支付的工资成本大约是每小时56美元,而在中国,IBM只要支付每小时12.5美元就绰绰有余了。一些研究项目中询问过的70%-80%公司提到降低成本是在国外开设共享中心的主要原因[3]。另外,即便是不同的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因此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服务离岸活动也能节省相当多的费用。据统计,跨国公司将呼叫中心服务离岸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可以使其综合成本降低到30%-40%[4]。三、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利益实现机理(一)资本和劳动双要素视角下产品内分工的利益实现机理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以H-O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支柱。它是阐述国际分工贸易通过比较优势创造利益源泉的原理。H-O模型是多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的分析方法,经典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为了分析问题的便利,采用了双要素分析方法,即将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差异体现于各国的资本和劳动丰裕度的不同。于是,传统2×2×2的要素禀赋理论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两个国家,分别生产资本和劳动投入比例不同的产品,其相对价格会显著不同,因而国际分工交换可能提高两国经济福利。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以产品作为分工和贸易的对象,其暗含前提是全部产品生产过程在特定的国家或经济体内部进行。在服务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模块化,使国际分工的基本层面深入到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不同工序流程上。卢锋借用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型分析了制造领域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和源泉,认为在产品生产工序空间上可分离(即产品不同工序生产模块化)的条件下,在产品的不同工序在要素投入比例差异的背景下,比较优势有可能成为产品内分工的源泉[5]。(二)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面临的挑战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型采用的是资本和劳动双要素分析法,这种分析范式在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于国与国之间不能充分流动的前全球化时代,对国际产品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现实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但在当今商品、资本、信息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服务全球化时代,会面临如下挑战:第一,服务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服务生产也具有模块化的特征,在空间上具有可分离性。因此,当代跨国公司服务离岸也是产品内分工原理对服务业生产方式以及其他行业服务性投入进行重组和变革的产物。按理,也可以套用资本和劳动双要素的分析法。但服务离岸的资本密集度和沉没成本都大大低于制造业离岸[1]xxv,如果套用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要素丰裕的比较优势,而发达国家具有资本要素丰裕的比较优势,那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全球化浪潮中,发达国家将处于劣势。这显然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不符。第二,在服务全球化时代,劳动的跨境流动还存在着诸多障碍,这就导致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动工资水平的巨大差异;资本在国与国之间都可以自由流动,这又导致资本回报的平均化,即各国的资本利率将趋于相等[2]28。于是”国境”在经济上的意义仅仅局限于国与国之间劳动力禀赋的差别。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果还套用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双要素分析法,将会得出发达国家在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产品内分工中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如果发达国家政府缺乏相应的经济规制,那么今后大多数的就业岗位都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显然大大背离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综合近年来国外制造业业务国际外包和服务业务离岸外移的实证研究文献,它们的一致结论是,服务业离岸外移带来的失业损失实际上是很小的,相反能够带来生产力的增长和经济利益的提高,能对经济产生有利的影响[6]17。近年来,美国劳工组织和政界担忧产业国际转移会引起产业空心化和失业的增加,主张政府应立即限制美国企业将服务离岸外移,这些主张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理论思维而作出的。(三)对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型的修正在国际分工学说史上,不乏有经济学家指出传统资本和劳动双要素的国际分工模型的不足,并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其理论的共同点是认为劳动是不同质的。查尔斯·巴内奇也强调工人劳动的异质性;他认为,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就是管理者把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专业化操作工序的过程;而每个操作工序需要不同的技术能力,操作工序和工人技能的对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7]。如果将这种思想扩展到国际分工的层面,则蕴含了产品内分工的思想,那么跨国公司可以将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因地制宜地分散到与各工序相对应的劳动技能丰裕的国家进行,可以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各国异质劳动要素禀赋的差异正是形成当前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的产品内贸易国别分布结构的决定因素。在此,笔者根据劳动的熟练程度的不同将劳动要素区分为技术型劳动和非技术型劳动两类。在服务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资本利率趋于相同,发达国家在前全球化时代资本丰裕的比较优势消失,但是由于劳动跨境流动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使得技术型劳动较丰裕的国家可以承接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工序或环节,而非技术型劳动较丰裕的国家则可以承接技术密集度低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工序或环节。图1表示基于异质劳动双要素视角下服务全球化时代产品内分工的状况。H表示技术型劳动,L表示非技术型劳动。由于各国资本利率趋同,资本已不是影响国家之间产品内分工的决定因素,故将其作为外生变量。AC和BD是两条价值相等的等成本线,反映甲、乙两国技术型劳动的存量比例和相对价格差异。假设X产品或服务包含两道工序,X1工序所需的技术型劳动投入较密集,X1工序与甲国的等成本线相切,表明X1工序留在技术型劳动较丰裕的甲国进行较为有利;X2工序所需的非技术型劳动投入较密集,X2工序与乙国等成本线相切,表明X1工序留在非技术型劳动较丰裕的乙国进行较为有利。采用异质劳动双要素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务进行离岸转移的内在动因,即跨国公司根据不同国家或经济体内不同类型的劳动相对稀缺度和相对价格的不同,在技术和其他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服务业务拆分成不同工序或环节,分配到它们所需的劳动相对价格较低的国家进行,通过全球化的运营,来降低成本获得比较优势利益。四、基于微观动因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一个动态描述跨国公司服务业务离岸转移是个动态的过程,是跨国公司根据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将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拆分到它们所需的要素资源相对价格比较低的国家进行,并根据各国的要素丰裕度(即比较优势)的变化,将价值链的各环节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梯度的离岸转移。跨国公司的服务业务也经历了相应的梯度转移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以印度、爱尔兰为代表的承接服务离岸的第一梯队的国家,凭借着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在21世纪初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全球化浪潮中抢占先机。随着以中国、菲律宾为代表的第二梯队服务离岸承接国的加入,以及第一梯队国家劳动要素丰裕度的变化,一些跨国公司逐步将一些附加值较低的服务工序环节向第二梯队国家转移——目前的服务全球化正处于这个阶段。本文借鉴Feenstra和Hanson两人[8][9]以及DornbushFisherSamuelson等人在西方《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比较优势的相关分析模型框架,修正一个简单的服务业务离岸外移模型,从理论模型上动态地描述跨国公司如何将服务业务根据各国劳动要素丰裕度的变化进行离岸转移的过程。假设有三种生产要素:非技术型劳动L,技术型劳动H和资本K,三种要素的收益分别是w、q、r。每一种服务都有多道生产工序或环节,每道工序都使用这三种要素进行生产。指数z∈[0,1]表示服务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道工序,在这一系列工序里,越是靠近1的工序技术密集程度越高,越是靠近0的工序的技术密集程度越低。我们按照各工序技术密集程度的高低,将服务产品价值链上的各工序(环节)依次分为高附加值的服务工序、中附加值的服务工序、低附加值的服务工序。假设0z1z21,凡工序技术指数z∈[0,z1),该工序属于低附加值的服务工序;z∈[z1,z2],该工序属于中附加值的服务工序;z∈[z2,1],该工序属于高附加值的服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