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紧约束条件下的工程质量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绿色建筑——紧约束条件下的工程质量观深圳市建设局局长李荣强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也是迄今为止最高形态的建筑模式,体现了人类关于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关系认识的最高水平。当前,我国正面临资源短缺、能源瓶颈、环境危机的严峻形势,建设领域必须树立紧约束条件下的工程质量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此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一、绿色建筑是紧约束条件下的工程质量观(一)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其内涵包括:1、绿色建筑是资源节约型的建筑,即在建筑的全生命2周期内,体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2、绿色建筑是环境友好型的建筑,不仅要求建筑实体对环境的最少干扰,而且要求建筑生产过程如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也要注重保护环境。3、绿色建筑是一种生态建筑,它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寻求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4、绿色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建筑,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空间,并体现人文的关怀,包括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少数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1.发展绿色建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性的主题。今年举行的几次重要国际会议,包括G8峰会、APEC峰会、联合国大会,以及刚刚结束的新加坡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都将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作为一个重要议题。作为体积最大、占用面积最多、使用时间最长、花费资金最巨的工业生产活动,建设活动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研究表明,建筑全过程不仅耗用了全球资源中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和50%的原材料,而且导致了全球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效应、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为应对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绿色建筑的理念被提3了出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2.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面临节能减排的严峻来势,党中央、国务院已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有力的措施,作为一项硬任务抓紧抓好,并实行节能减排指标考核“一票否决”。我国的人均资源、能源较少,但建筑物耗、能耗却很大。人均土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的29%,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世界人均的1/4,人均能源只相当世界人均的1/3。但我国住宅建设每平方米用钢比发达国家高出10%~25%,每一立方米混凝土用的水泥比发达国家要多消耗80公斤,城镇人均用地比发达国家城市多50.6平方米,卫生洁具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我国住宅使用能耗为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单位面积年耗电量达到70~300度,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是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类建筑单位面积耗电量的1.5~2倍。“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41%。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包括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粉尘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与建设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城市热岛效应,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属性,形成巨大的热源。同时,城市密集高大的建筑物,使城市风速减小,也使得温度更高。3.发展绿色建筑是深圳实现发展模式真转真变的必然4选择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日益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深圳已成为继北京、上海、苏州以后的第四个电力负荷峰值超千万千瓦的城市,而深圳市建筑物总用电负荷占全社会总用电负荷的43%以上,建筑能耗是德国、丹麦的3倍以上。深圳有一个特点,就是能耗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我们认为建筑能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筑不仅在建材生产、工程施工环节消耗能源,而且在建成投入使用后,还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资源。在使用阶段,建筑不创造GDP,但却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特别是电能,这给深圳单位GDP能耗指标的实现带来不少困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深圳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抓手。4.发展绿色建筑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深圳在物质文明方面已经接近或达到了西方先进城市的水准,但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比,最突出最明显的差距在于生态文明。绿色建筑充分体现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反映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品味与内涵的重要因素,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不可5或缺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三)紧约束条件下的工程质量观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工程符合于为业主一定需要而规定的技术条件的性能综合。但由于建设工程的社会属性,广义的工程质量,除本体质量以外,还包括建设工程对环境、社会的影响,以及建设全过程各个方面的工作质量和管理质量。建设工程质量本质上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内涵及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发展。从建筑学的变迁历史来看,先后经历了实用建筑学、艺术建筑学、功能建筑学、空间建筑学和绿色建筑学等五个阶段,分别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水平,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工程质量内涵和特性。绿色建筑是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高的资源利用和最低的环境干扰,打造健康、舒适、安全的环境空间,体现了人类对于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最高认识水平,是迄今为止最高形态的建筑模式,是一种资源、能源与环境紧约束条件下的工程质量观,对传统的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工程质量观相比,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从绿色建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这些新的理论密切相关,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的6过程中,也有必要从这些理论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内核。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维来看,绿色建筑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首先,从系统论的思维来看,绿色建筑是一个包括人、建筑与环境的大空间系统,与传统工程质量观相比,绿色建筑关注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关注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因而需要以系统论的思维,创新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其次,从控制论的思维来看,绿色建筑这个大空间系统,又存在于全寿命周期的时间维度中,需要实行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控制,需要以控制论的思维,将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之中。同时,作为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生产活动之一,工程建设领域要发展绿色建筑,还必须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种途径,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建设管理模式的跨越式发展,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二、以系统化管理为手段,丰富工程质量内涵关于工程质量内涵的认识,是一个逐步从小系统向大系统演化的过程。最初的工程质量,关注的是建筑本体的耐久、安全、可靠,而后逐步将适用、美观、文化等纳入其中;最初关注的是建造过程的成本,而后逐步扩大到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最初关注的是建筑本体内部的系统,而后进一步将建7筑与其环境共同纳入到一个大的系统之中。绿色建筑理论就是从人、建筑与环境整个大的循环系统来考虑工程建设问题。正如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指出的,“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筑学着眼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就理所当然地把建设的物质对象看作是一个循环的体系,将生命周期作为设计要素之一。”发展绿色建筑,应当以系统论的观点,进一步扩大工程质量的视野,丰富工程质量的内涵。1.要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扩大工程质量管理视野。要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出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而趋向于良性循环的模式,并寻求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2.以人的生态要求为依归,优化建设工程质量特性。工程的适用性,取决于工程的目的,而工程的目的又取决于人的生态要求。要尊重不同年龄、性别、时期、地域、民族等特有的生态本质,优化建设工程的性能,实现建筑与人类生态圈的平衡。3.以“四节二环保”为核心,丰富工程质量的标准。明确将“四节二环保”的要求纳入到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体系中来,作为评价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不符合“四节二环保”要求的建筑,即使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达到8规定标准,也不能作为合格的建筑产品。4.实行规范标准与能效标准相结合,创新工程质量评价方法。要改变现行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动态管理,既要注重规范性标准的落实,又要注重能效性标准的执行。在管理上,不仅要注重节能设计审查,而且要开展能耗监测、能源审计、能耗定额等工作。三、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方法,提高工程质量效益绿色建筑不仅是一个系统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控制论的问题。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其质量水平高低是各阶段、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绿色建筑的形成更是需要着眼于全寿命周期。全寿命周期管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建设工程各阶段、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工程管理的最终目标。建设项目的寿命期,从决策到投入使用,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阶段(其中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统称为建设阶段)。由于建设各方参与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管理任务,并分布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如在前期决策阶段,为获得项目审批,业主会尽量压缩投资估算,设计阶段,一些设计单位关心设计方案是否能够中标,而对工程造价是否合理、设计方案是否可行、投资效益是否最大化关注不够,业主或代建单位在招标投标时会恶意压价,以牺牲质量和运9营成本换取投资控制,施工单位关注如何提高施工利润,而优化设计、控制投资的动力不足。项目建成以后,其质量状况更是无人问津。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下,项目各阶段之间的不连续性,项目参与主体之间目标的不平衡性,以及项目本身质量、成本、进度三个基本目标之间的不协调性,已经严重影响了项目的总体效益。全寿命周期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全过程控制的角度,确保在工程建设的决策、设计、施工、使用、维护、拆除等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均能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如通过优化设计和定期维护检测,确保建筑质量在使用寿命内保持稳定的水平,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通过开展绿色施工,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等。二是从全寿命周期统筹兼顾的角度,即统筹兼顾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研究表明,增加建筑成本5%-10%,就能带来生命周期成本50%-90%的降低,节约后期60%-90%的管理成本。相反,如果减少建筑成本,则运营和维护成本也将相应地增加。因此,在统筹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和环节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少量的建筑成本,带来整个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工程的总体效益。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系统论的问题。推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着重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101.确立全寿命周期的目标系统。目标系统应从建设项目的整体出发,反映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要求,既包括建设期的目标,更注重运营期的目标,既注重业主和用户的需求,也应包括其它相关方的需求,同时反映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对项目的要求。2.合理调整建设各阶段的任务和界面。以全寿命周期目标系统为指导,重新调整建设各阶段的任务,并合理划分各阶段的界面。3.明确建设各方主体的责任。在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均要以总体目标为指导,保证各阶段工作的深度,确保各项工作符合总体目标的要求,并保持与其他阶段工作的连续性。4.强化在役工程的维护与翻新美化。新加坡《建筑管制条例》专设三章分别规定建筑的外部翻新、危房管理以及建筑物的检测,要求业主每5年对建筑进行一次检测,对建筑进行翻新美化,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更新,不仅保证了建筑品质不落后于时代,而且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目前,我市在建筑维护保养方面还是空白,应当抓紧制定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