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潍坊市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服务业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市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服务业总量跃上新台阶。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明显扩大。201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040亿元,5年平均年增长16.4%。(二)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迅速。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文化旅游、房地产和商务服务六大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07.7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570.8亿元,金融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现代物流业实现社会物流总额9450亿元,房地产业稳定有序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1392.5万平方米,销售额412.9亿元,旅游业快速增长,旅游总收入247.8亿元。(三)服务业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3.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拉动GDP增长5.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服务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2010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0.5%,吸纳社会新增就业人员7万人,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70%;传统服务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五)服务业成为提供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139.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7.1%,比2005年提高12.4个百分点。服务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六)服务业投资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2010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完成1246亿元,5年平均年增长42.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3.5%;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七)服务业“四大载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全市重点城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77%。重点服务业园区完成营业收入1238.4亿元,缴纳税金总额19.3亿元。重点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缴纳税金总额17.2亿元。服务业“四大载体”培育成效显著,集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八)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领域改革进程加快,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金融、财税等改革迈出了新步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全市初步形成了上下配合、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新机制。虽然我市服务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低一缺一突出”:一是增加值占比低。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更大。二是服务产业层次相对较低。2010年我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0%以上,而以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2.3%。三是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偏低。“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文化体育娱乐业三项投资占到服务业总投资的73.3%,而生产性服务业共完成投资366.2亿元,仅占服务业总投资的9.9%。四是服务业人才短缺。目前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短缺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金融、物流、旅游、外包等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传统服务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强,严重制约了我市服务业发展。五是服务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各县市区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同质竞争现象,差异发展、创新发展不够,造成一定资源浪费,也影响和制约了服务业的长远发展。二、“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环境纵观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环境和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各国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开始显现效应,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国际社会信心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日趋稳定,国际产业转移开始由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经济全球化步伐不可逆转。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客观上要求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围绕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国家还将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具体的扶持措施,这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从我市经济基础条件看,我市工业、农业基础较好,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服务业规模快速膨胀,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持续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服务业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同时,“十二五”期间,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为现代服务业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将拉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将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扩大开放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虽然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但是也应看到,“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仍将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我市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一产二产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任务艰巨,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水、电等要素,依然不能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全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坚持以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为主线,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开发提升农村服务业。推进传统服务业信息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进一步优化布局,强化载体建设,构建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二)基本原则。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提供支撑。二是优先发展外向型服务业,扩大服务半径,拓展服务竞争力。三是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四是优先发展新兴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五是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为服务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三)任务目标。紧紧抓住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这一历史机遇,实现我市服务业跨越发展。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素质、提高层次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十二五”期间,把潍坊市建设成为立足山东半岛、服务山东全省、影响环渤海、面向国际的服务创新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强市。到2015年,中心城区(奎文、潍城、寒亭、坊子、高新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服务业重点城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以上。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2%,力争达到45%,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5%以上,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四、服务业发展重点产业按照“组团协同,错位发展”、“三圈联动,梯度推进”的原则,依托现有基础,整合资源,拓展发展新空间,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构筑“三十五四”(三个特色带、十个增长点、五个功能区、四个集聚区)的布局合理、协同推进的服务业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明晰中心城区五大板块功能,西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白浪河两岸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南部加快发展汽车服务、航空物流,东部加快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外包,东南部以峡山水库、潍河为核心,加快发展水生态文化旅游,北部加快发展临港物流和职业教育等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围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普及发展公共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开发提升农村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服务业城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优势,坚持市场化、专业化、集聚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集聚辐射能力强的集聚区;重点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大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构建起与一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促进全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金融保险业。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打造潍坊金融品牌,积极有序引进股份制银行,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业态,提高保险业服务与发展水平,增强金融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立和完善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担保、期货、典当、小额贷款公司等功能齐全,结构完备,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奎文区、高新区等县市区金融资源集聚区建设步伐,打造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实施金融人才开发战略,强化金融意识宣传教育。力争到2015年,存贷款增幅、实现利润等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先进位次,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减、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总量持续增加,新型业态的发展数量、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努力将潍坊打造成为金融创新活跃、“草根”金融发达、特色业务鲜明的金融名市和金融强市。现代物流业。发挥潍坊省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和重要物流通道的作用,重点培植骨干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为依托,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骨干、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广应用货物自动分拣、可视化与货物跟踪、自动识别和标识、电子结算等物流新技术,提升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和规模化服务水平。重点打造胶济线物流带、滨海临港物流带,壮大诸城、安丘、临朐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鲁东物流中心、滨海交通物流园、高密晟绮物流产业园、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青州港天物流园、昌乐半岛物流园、诸城粮食物流园等重大物流项目。科技信息业。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三网融合发展。以科技孵化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等为发展重点,实现科技服务业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积极推进潍坊软件园、寿光软件园、万声呼叫中心基地、动漫基地等重点园区、项目建设,建设和完善软件、动漫、呼叫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人才聚集、企业入驻的能力,实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聚集发展。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建设,打造区域性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食品安全、仓储物流、医疗卫生、教育、农业、生产管理和控制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商务服务业。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推动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和公证等法律类、信息和咨询等咨询类、代理和经纪等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中介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商务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中介机构联合体——潍坊市现代中介服务业联盟。积极发展会展业,建立会展业管理机制,出台促进和规范会展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我市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重点把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