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服务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产型服务业概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型服务业(ProducerServices)的概念。生产型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在专业化分工程度深化、制造业产业链重组、项目外包快速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型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发展速度也较快,使得生产型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增长中的“主导”行业,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生产型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的源泉。生产型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拓展的六种生产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生产型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也有称生产性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而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生产性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理解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是了解现代服务业或服务部门的分类和演变。典型的服务业分类大致有2种,一种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另一种将服务业划分为四部分。前一种分类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和沃克在其名著《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及影响》(1993)中的分类,他们从服务的对象出发,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为社会服务的政府(社会)服务业。后一种分类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1975)中的分类,他们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生产者服务业(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按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服务业的四大部门是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分配服务业,以及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辛格曼(1978)和艾尔福瑞(1989)也采用了类似的分类。如果将四分法的前两类合并起来,那么这两种分类方法大体是一致的。上海市经委的一项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可以划分为:资本服务类、会计服务类、信息服务类、经营组织类、研发技术类、人力资源类、法律服务类等七大类别。在这七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四十三个行业(见表1)。表1:生产性服务业分类1、资本服务类银行、信托、保险、典当、评估、投资、融资、拍卖、资信、担保等2、会计服务类会计代理、审计事务、资产管理、信用管理、财务公司等3、信息服务类会展、电子商务、战略咨询、信息咨询、品牌代理、公共关系、广告等4、经营组织类企业托管、物流、配送、产品批发、商品代理、监理、经纪、租赁、环保等5、研发技术类产品研发、技术转让、软件开发、知识产权交易服务等6、人力资源类人才招募、人才培训、人力资源配置、岗位技能鉴定等7、法律服务类律师事务、涉讼代理、公证、调解等要指出的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迄今为止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分类都与理论定义不完全吻合,这反映出统计标准和理论定义的不同步。特别是消费者服务和生产者服务经常有交叉重合,比如金融统计中既有个人存款数据,也有企业存款数据,不可能完全隔离;餐饮消费如果是为商务人士服务,则为生产性服务,如果是为一般人士服务,则为消费性服务。生产型服务业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型产业,主要包括:金融、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法律会计审计咨询、广告设计、科技研发、市场研究、信息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具有“四高”的特点: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人力资本和高成长性。它对其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有很强的带动性。在经济发达国家,生产型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70%以上,增幅也是同期服务业增幅的两倍。生产型服务业是围绕企业生产进行的保障性服务,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生产型服务业通常包括:金融业、保险业、现代物流业、技术研究开发、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广告服务、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电讯与信息技术服务、房地产业、工程设计与维修等。生产型服务的特征是被企业用作生产商品或提供其他服务的生产过程的投入,是纯粹为企业生产而提供的中介服务,其消费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产品,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服务。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当一个地区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其工业化进程加快,制造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越来越强,许多原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动独立出来,比如企业以前都设有财务部门,而现在很多企业都将这一业务“外包”,由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来做账,进行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因此,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消费性服务业稳定发展但增幅不大,而生产型服务业却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说明,制造业的利润来源不在生产环节,而主要在产前和产后的服务环节。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要促进产业集群、体制创新,必须要有相关的大量服务机构存在,也就是要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部门。先进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为生产型服务业提供需求支持;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可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更好服务,从而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作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型产业,其发展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水之鱼。生产型服务业能够更好地整合市场资源,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要素的最优化运行。生产型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根本。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是推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进而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举措,高度重视科技、金融、设计、商务等服务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核心是将服务业从生产型企业中分离出来,通过专业化、社会化协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从生产型服务业的角度,则要充分考虑到在降低生产型企业交易成本的同时,帮助生产型企业研发新技术,提供新成果,促进新成果的转化,发展现实生产力。最终在根本上提高制造业水平,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生产型服务业主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及全球著名培训中心和咨询公司落户,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工业设计、数据中心、客服中心、人力资源、金融后台、物流以及医疗领域的外包服务”。在制造企业向服务业拓展的过程中,部分生产环节被剥离出来,这就为中小企业及专业化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从为企业自家服务转向为社会服务,并向为行业或第三方服务拓展。发展生产型服务业,一是打造若干产业链,抓一些前端和最终市场。前端主要包括研发、工业设计和科技服务业等。研发主要指产品、技术的研发。工业设计则须从创意产业入手,使地产产品更美,无论是外形还是使用上,更符合潮流发展,从而更具竞争力。科技服务业方面,要加大一些相关信息、市场商情等的收集研究工作,为现代制造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最终市场方面,围绕产品品牌,建立国内外营销网络,重点发展广告、物流等行业,注重品牌塑造。二是加大生产型服务业载体建设。要通过创意产业园区、物流园区、都市楼宇等的重点打造,支撑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强化资源要素整合,突出打造集聚优势,促进服务业向“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经济集约”的方向发展。加快都市型工业向生产型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服务业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转变,从而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的目标。三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四是重点抓好软件园的打造。软件业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型服务业。五是大力倡导生产型服务业的创业创新。六是加快研究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条件,出台新的促进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国际接轨,将企业产前、产后包括生产经营中的研发、会计、法律、保险等外置化,这样才能为生产型服务业提高较大的发展空间。七是提升智力支撑,打造“智慧新城”。加强服务业岗位职业培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规范化、专业化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机构,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推动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引进工程,制定配套的奖励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生产型服务业的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文献加深了人们对生产型服务业的认识,也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OECD研究报告(2000)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服务化”趋向,生产型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F.Moulaert和F.Djellal(1995)对高级生产型服务业的区位、分配、组织及其空间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Noyelle(1991)则认为,生产型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能获得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它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我们认为,国外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即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讨论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完全吻合。在生产型服务业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财贸所等国内研究机构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北京市科委、北京社科院等单位也组织了一些推动北京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生产型服务业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一般介绍和评论层面上,尚缺乏结合中国经济和北京经济特点的深入研究。《北京市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和对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拟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抓住北京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如何加快发展北京市的生产型服务业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服从、服务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课题将围绕下述研究重点展开:(1)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发展路径及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课题将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探索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生产型服务业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技术创新及生产率提高的内在作用机理,分析生产型服务业在北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2)生产型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目前,生产型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进步加速了二者之间的融合。“十一五”期间,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仍然以制造业为主,但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产业转移也将向产业链高端部分延伸。课题将围绕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外包、国际产业转移、产业集群等,深入研究生产型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3)北京市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国内竞争力比较。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国际、国内对标分析和对北京典型行业的研究,客观描述北京市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特征以及国际、国内竞争力状况。(4)北京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通过横向比较分析,研究北京在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方面的竞争优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