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姓名:杨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朱永20070602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作者:杨静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相似文献(8条)1.期刊论文陈殷.李金勇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4,(7)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区位选择的特点,除了受传统区位要素外在影响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有其内在的发生机制,而聚集因素在生产性服务企业区位模式中扮演主导作用.2.学位论文刘曙华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研究2007随着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世界性转变,全球经济形态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也使现代社会进入了“服务社会”时代。在“服务社会”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10余年来,随着研究成果的增多,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因此,在相关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服务生产的性质及其区位意义,解释它们在不同地域上呈现的集聚和扩散状态,进而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区位模式及其动力机制,以此总结出不同地域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不但具有一定的学科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运用价值。根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思路,本文运用了实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从生产性服务生产的涵义、特征及其特殊性出发,分析了服务生产与工业生产的区别,阐述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其中,第四章主要在不同地域层面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趋向和区位模式。区位趋向表现为高级和非标准化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低级生产性服务活动有选择性的空间分散;三个区位模式为依附模式、中心地等级模式和“中心——外围”模式。同时,以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布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主要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的动力因素和动力机制。六个动力因素包括生产性服务生产的非标准化、生产性服务公司的组织结构、生产性服务生产和交易面对面接触和联系的要求、新信息技术的进步、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三个动力机制为范围经济、集聚经济和竞租经济;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和第七章。其中,第六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在国际层面上表现为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家层面上表现为不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水平和速度上存在差别,空间层面上表现为“中心——外围”发展格局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同时,提出了促进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三个战略选择,即集群发展战略、分散化发展战略和嵌入全球价值链战略。第七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分布的三个区位模式、六个动力因素和三个动力机制。同时,从国际和国家地域层面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分布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路径。3.期刊论文范秀成.王莹.FANXiu-cheng.WangYing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国际经贸探索2007,23(5)生产性服务业对空间布局产生不均衡的影响,有利的区位模式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并造就全球城市的产生和生产性服务的全球扩张.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众多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在跨国公司扩散效应的影响下,我国生产性服务得到蓬勃发展,其区位模式选择对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从集聚和扩散两方面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模式进行对比,进而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发展的策略建议.4.期刊论文田继忠.沈玉芳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作用研究-经济论坛2008,(4)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具有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上海未来城市的职能定位,不仅要服务于长三角各城市,更要服务于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5.学位论文魏静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高新区区域创新研究2007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变,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日益增大,并成为国民经济中居绝对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较多是以集聚形式存在,以此带来节约交易成本、增多业务机会等诸多优势,有利的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并促进高新区区域创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回顾产业集聚相关理论,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高新区区域创新的关系,借鉴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果,总结国际国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成功经验,提出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四种创新模式,即基于结构洞的地理集聚模式、基于生态化的核心集聚模式、基于网络化的虚拟集聚模式和基于产业链的交叉集聚模式,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探索适合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区域创新模式。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综述。第二章,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概述。包括介绍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特点,以及产业集聚理论回顾。第三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高新区区域创新的关系。介绍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第四章,通过对国内外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创新进行比较,得出四个比较结论,提出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四种创新模式。第五章,推进我国高新区区域创新建设的相关建议。分析了战略意义,提出了具体的措施。第六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提出研究的结论与不足,展望将来的研究趋势。6.期刊论文吕怀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经验及对辽宁的启示-当代经济2009,(23)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角度,对国际、国内相关地区从现状趋势、分化过程、区位模式、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在辽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必然选择,而突破二者之间在市场需求方面的低效平衡是实现互动发展的关键.7.期刊论文李林信息网络条件下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对策-山东社会科学2009,(1)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位模式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和促使形成范围经济,为西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借鉴.围绕西部地区的区情,解析了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最后,从转变观念、扩大开放、集聚人才和完善信息网络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措施.8.学位论文赵露璐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2008伴随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型经济结构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现代城市的经济增长、城市基本功能的实现及其影响力、控制力的产生都需要借助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对“控制能力”进行生产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众多国际大都市产业竞争的核心,同时其空间分布也愈趋向于向大都市区集聚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的上海,近几年其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突破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上海服务业产值规模持续扩张的重要支柱,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其在城市内部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动态,运用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了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总结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区位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服务业空间分布的相关理论,同时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特性的基础上,归纳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而指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区内空间分布的区位模式。这一部分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首先简要分析了近几年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机理,并将其与国际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则重点分析了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空间分布格局: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是以中心城区为其空间分布的主体,但同时,其在中心城区内部还存在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的差异。此外,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也存在着向中心区外围扩散发展的趋势。总的来看,依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在上海市域范围内的布局呈现出:中心核心区→中心外围区域→郊区县三个空间等级层面,由此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相应的“核心-次级核心-外围区域”多层次的空间布局体系;同时,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是以集聚为首要空间表现形式的,并在城市范围内形成了多个发展水平不同,服务功能相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近几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均衡化发展的动态变化,其空间分布范围较之前是有所扩大的,且各类服务企业已散布于更广的郊区县区域范围。第三部分主要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作了简要分析,归纳得出了城市功能空间的演变、城市内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差异以及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是推动其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视角--产业空间分布出发,以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新兴发展行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计算指标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其在上海市的基本空间分布,总结得出了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本文链接:授权使用:哈尔滨工程大学(hebgcdx),授权号:ddc5120f-314f-467d-858f-9e070111ac19下载时间:2010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