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治理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姓名:张新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刘文祥20070501网络治理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作者:张新建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相似文献(6条)1.期刊论文李中政.诸大建.LiZhongzheng.ZhuDajian网络治理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初探-探索与争鸣2008,(12)根据网络治理理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从观念、手段和行政支出上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注意防范网络治理的风险.从而既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又可便利人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期刊论文黄颖.陈水生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新视野2009,(6)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治理模式从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转变,网络治理是现代治理模式的全新发展,也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途径.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作为浦东新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举措,体现了网络治理的理念,一站式便捷服务、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公民参政议政、增进社会互动平台、强化社会监督等都是其探索创新.网络治理理论及市民中心的实践对于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3.期刊论文胡重明.马飞炜超越有为-无为:对服务型政府的历史审视-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学界所探讨的有为论和无为论无疑成为了关于政府行为逻辑的一种解释构架.而当下的政府管理理论要求超越二者选其一的简单讨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公共行政呈现出公共性价值不断凸显的过程,而正是基于追求共同的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性,才能使政府超越以往对于有为与无为的工具层面的过分争论,进入到符合时势变化和改革需求的新的论域.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协作治理模式,过去中心-边缘式的社会治理结构将被多元网络治理结构所取代.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将努力化解过去传统行政理论中有为论与无为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使政府与其他多元主体基于对公共利益的共同关切,在合作理性下达成民主的政治认同,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公共问题.服务型政府因而是有为的诚信的法治政府,同时又是无为的有限的责任政府.4.期刊论文姚引良.刘波.汪应洛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人文杂志2010,(1)通过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演进的综述,阐明网络治理理论已成为世界性公共管理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和理论范式.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本人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地方政府网络治理依政府角色不同而进行的网络分类并简要介绍了几个实践案例;进而从网络治理理念出发,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工作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若干建议.5.期刊论文王春福.WANGChun-fu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行为方式和建构机制-理论探讨2009,(3)服务型政府是为公民提供高效服务的政府.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构成了服务型政府基本理念,实践这一理念必须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多中心体制供给公共产品,以广泛的公众参与运作公共权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弘扬公共精神,以社会本位为基础助推公共领域,构成了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行为方式.民主秩序、法定程序、公民意志的有机结合,通过政策网络治理模式的有效运作,形成了建构服务型政府的内在机制.6.学位论文王宇灏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2009本文研究正是基于这个疑问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选取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关系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开发区相对于行政区的治理模式,而非从功能定位的角度研究开发区。一个区域的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如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但是不可否认,一个行之有效的开发区治理模式对推动开发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梳理,并加以理论上的升华,对开发区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着重分析了开发区的内涵和开发区管理体制类型。其后在对治理理论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从“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和“合作网路”的途径中为本文选取了“合作网路”的研究路径。其次分析了国内外对治理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而对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多元主体的平等、互动和协调。基于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密切联系,得出一个初步结论:行政区治理模式和开发区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共通性,对行政区治理模式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开发区治理模式的构建。第二部分,按照治理理论的要求,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应当通过友好互动形成合作网络来实现开发区的治理。据此,笔者提出了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1)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2)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3)有效政府的构建。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各自的优势。第三部分,根据前文的治理模式框架,结合三地开发区的实际情形,将衡量标准进一步细化为:(1)管委会和企业的有机结合方面,主要衡量:政府的亲商理念及其具体措施;企业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政府在服务市场方面的努力等方面。(2)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方面,主要衡量:管委会对第三部门的支持力度;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程度;管委会对居民的服务状况等。(3)有效政府的构建方面,主要考察管委会的管理体制,包括:管委会的机构设置;管委会的管理理念:管委会依法行政的程度和管委会的行政效率等。以此标准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治理模式进行了介绍,为下文的比较和分析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笔者对三个案例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总结了共同的创新积累:管委会有效政府的构建、管委会的“亲商思维”和管委会和第三部门、公民的良性互动。这些创新之处正好印证了前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的现实可行性和科学性。但详细对照前文的理论框架,我们仍可发现三地治理模式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制定缺乏社会力量参与:管委会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对此笔者提出了完善三地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完善管委会绩效评估体系;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第五部分,对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认为从开发区和行政区的关系来看,开发区治理将与行政区治理走向融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共同参与是开发区治理发展前景的动力源泉,其具体路径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参与的拓展。最后得出了全文的结论:三地开发区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其初步建立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虽然其与真正的合作网络治理仍有差距,但是其对我国行政区治理模式的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d28d4184-50de-4a2e-add0-9e000004f034下载时间:201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