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芳:领导公共服务能力培训前言•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具体组织实施公共服务的领导干部而言,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如果领导干部公共服务能力强,公共服务质量就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在出现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因此,搞好公共服务,提高领导干部的公共服务能力既是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本质需要。主要内容•一、公共服务及其类别•二、搞好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四、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1、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社会服务。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都是专业性服务。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服务的提供可以来自三个方面,即由营利性的私人企业使用私人资源提供的私人服务;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使用社会资源提供的社会服务;以及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的公共服务。可见,判断一种服务是否属于公共服务,关键在于其提供方以及其所使用的权力与资源的性质。•2、公共服务与公共行政。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行政。公共服务是有国家行为介入的一种服务活动,而公共行政则是以国家行政部门即政府为主体的一种权力运作。公共服务可以使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得到满足,如教育和医疗保健。公共行政则是规范公民开展社会活动的行为以及公民的其他间接需求。一、公共服务及其类别服务公共服务(政府和公权力)私人服务(盈利为目的的个人)社会服务(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3、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所有涉及到国家管理的行为与活动都在公共管理的涵盖之内。公共服务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但公共服务管理与公共行政管理是不同的,是两种不同性质与形式的公共管理。•4、公共服务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这四项职能都是国家应承担的,都属于由公职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在广义上,可以将公职人员使用公共权力与资源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务。当国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权基础之上的时候,国家具有公共性质,国家存在的目的和职能,就是为全体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由国家的公共性质所决定,国家体系中的所有机构,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任职的人们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务。在中国,这意味着在人大、法院、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国家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在从事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只是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相并列的国家的又一项职能。5、狭义的公共服务不包括国家所从事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一些职能活动。即凡属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监管行为,以及影响宏观经济和社会整体的操作性行为,都不属于狭义公共服务,因为,这些政府行为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种具体的直接需求得到满足。•6、公共服务的类别。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即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务,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则是指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满足公民的社会发展活动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务。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基础公共服务二、搞好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2、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在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地区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3、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当前在我国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中,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财政支持体制,没有建立规范的政府分工和问责机制,没有形成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所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并制约了公共服务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促进政府间间接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健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种体制机制,引导各级政府逐步树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观和绩效观。•4、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随着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之间、地方之间公共服务的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务上花了多少钱,更关心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对公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善。从满足信息需求的层面来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并形成定期公开报告制度,不仅为政府进一步改善我国公共服务提供决策参考,而且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提高他们参与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5、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政府资源配置的职能不仅没有削弱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虽然2005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8.5%,但从政府实际能支配的资源和职能范围看,我国属于“大政府”国家。面对全球性政府规模不断扩张、政府掌控资源不断增加的趋势,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特别是加强其核心职责———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改善国民整体福利。•6、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日趋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国际竞争逐步演变为国家间市场、企业、政府、资源等全方位的竞争。政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国际竞争的后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国际竞争的前沿舞台。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其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竞争力又直接取决于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三、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1、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3、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4、领导干部公共服务意识淡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宗旨意识差。缺乏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利的思想,一事当前,考虑个人的利益多,考虑群众的利益少。甚至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损害群众的利益,这是腐败滋生的重要根源。•二是大局意识不强。一些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小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不愿或很少考虑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由此导致一些地方官僚主义成风、形式主义泛滥。•三是服务意识缺乏。少数领导干部封建思想严重,把做官当老爷当成人生的理想追求,不思发展,不思进取。终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四是法制观念淡薄。少数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在执法过程中,往往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甚至是践踏法律,违法乱罚,搞得民怨四起,群体事件丛生。•五是政策水平不高。一些领导干部由于终日忙于事务,放松了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研究,因此导致对党的惠民政策吃不透,不了解。从而在实践中不能及时加以贯彻执行,这就让老百姓不仅没有及时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而且也使当地经济的发展错过了许多好的机遇。四、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1、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明确公务员的工作宗旨。一定要牢牢记住,我们每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群众的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做好公共服务工作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我们的工作宗旨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无论从政策的调研、制定到执行、修正,都要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确立人本意识,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民众意志为根本导向,在执行公务中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要确立责任意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公众满意度为最高标准,以对民众负责为崇高使命,摆正自己与人民的位置。要确立正确的权力服务观,即公务员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领导干部必须熟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公共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方面。因此,领导干部要搞好公共服务就必须了解它的职能和内容。这样才能树立信心,明确任务搞好公共服务工作。哪么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内容有哪些呢?这就是(1)制度供给和创新职能;(2)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3)提供公共产品;(4)提供公共服务。•3、领导干部必须勤于学习,努力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和电子政务知识。丰富的理论知识是领导干部纵览全局,认清形势和正确决策的基础。法律、法规知识则是领导干部能不能依法行政的前提。而电子政务则是领导干部体察民情和提高办事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当代社会,我们不能想象一个知识贫乏领导有能力和水平能够处理好知识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公共服务工作。就像一个不懂法律的领导,怎么能够去执好法。一个不懂计算机人怎么能够用电子政务去搞好管理。•4、领导干部必须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干部政策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与掌握。这是对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5、领导干部必须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是提高领导干部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条件。领导